管益忻
我們的制造業要實現由大變強這種在很多人看來似乎是一個“簡單”的平移過程,實則為提高加工信息、思維之根本變革。
對于現階段的中國經濟問題而言,最重要的仍是繼續做大做強實體經濟,而在實體經濟中,最為核心的仍是制造業。可以說,無論產業結構如何調整,產業轉型升級處于何種形態,制造業始終都是其他行業的母行業,是其他產業得以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信息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使制造業的內涵隨之擴大。現實表明,除傳統加工物質的行業外,還有兩個行業也應納入制造業的范疇:一是加工信息的行業,這是指與寬帶、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加工和處理有關的行業;二是加工價值觀的行業,即近些年來迅速崛起的文化創意產業。所以這里討論的“制造業”已絕非原來的概念,這是涵蓋了“三個加工”的“大制造業”。不僅如此,問題的關鍵還在于,信息技術、信息產業化的發展,改變了原有的企業生產經營基礎,日益使邊際成本下降、交易成本幾乎趨近于零,社會分工更趨多元化等等,以致整個宏觀經濟社會生態架構發生了空前深刻的大變革。這種背景下,邁向未來“大制造”業之運行與戰略發展,應抓住如下幾個要點。
顛覆過去的“兩無”經濟假設。既往的經濟是“兩無”經濟:第一是沒有頭腦,就是不講價值觀層面的事情,也就更談不上關于價值觀的“加工”了;第二是無“信息制造”,這與古典經濟學時期信息技術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不無關聯。然而隨著信息技術及其產業化的飛速發展,尤其是動漫等文創產業的大繁榮,信息制造、價值觀行業的發展規模已經越來越大。“兩無”假設與現實的不適應性日益凸顯出來。
顛覆效率唯一的思維定勢。只講效率不講價值理念的經濟學至今仍嚴重地束縛著我們的視野,導致經濟發展過度追求物質財富。近年來,雖然同時抓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漸受重視,但還遠遠不夠。未來隨著制造業的發展,正大幅度拓展著人們的思維空間,唯其如此必將形成以人文價值為主導、以信息價值為主體、以物質價值為載體的這樣一個大的理念與實務架構。
顛覆單一物質加工業產業鏈。多年來囿于“單一”物質加工之思維藩籬,人們對信息加工業的產業鏈定位,一直是模糊和含混不清的,往往是將信息加工行業與三次產業從橫向進行匹配,更多將其作為三次產業的附屬。如果我們從信息加工業制造業的角度看,就會發現,信息加工貫穿微觀、中現和宏觀所有層面,以至其所有鏈條節點。因此關于信息加工業在產業鏈中的定位,也應從多個層面、多個維度進行界定。三個基本定位是:一個是企業層面的價值鏈,這大致與通常說的物質化產業鏈相通;二是中觀層面,這是產業園、區域經濟的產業集群產業鏈;三是國家層面的產業鏈,或者全球化的產業鏈,即同時關照到國家產業政策及其在全球化信息加工產業鏈中的定位。
顛覆既往核心競爭力打造機制。中國的制造業如何實現從OEM到OBM過渡?關鍵是要看在信息加工、價值觀加工方面采取了哪些重要的舉措,取得了哪些新的突破,以及生產出了哪些具有原創性的信息、價值產品。
顛覆傳統的“營銷”觀。生產的完成在于用戶的消費,而不在于企業的銷售。準確抓住消費者原始生態的消費信息,進而將企業的生產信息與用戶的需求信息無縫對接,并通過企業和用戶間的無數次溝通和互動,增強“黏合度”,真正實現相互間的“零距離”“無縫隙”對接,使用戶通過產品價值實現,體現到O(用戶價值追求)2(交易)O(用戶價值實現)的魅力。這里的關鍵在于用戶成為企業和客戶價值鏈的中心一環,二者借助信息實現高度融合。
顛覆傳統的“加工”觀。新型的“大制造”業亟須人本素質的更新換代。在從加工物質為主向加工信息為主的過渡中,在以物質產業化能力為主向以思維產業化能力為主的過渡中,未來的制造業企業的工藝流程、產品品質,將更加注重強調匠人精神、匠人素質和工人的技術資產。這一方面可以說我們多年來積累了一些經驗,但是也吃過不少虧。我們的制造業要實現由大變強這種在很多人看來似乎是一個“簡單”的平移過程,實則為提高加工信息、思維之根本變革。而這也必須對我們的教育體系、教育體制變革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顛覆價值缺失品牌觀。傳統制造業的一個重要路徑依然停留在物質層面,品牌建設往往難達預期效果。從企業設計到產品生產,真正價值高低以至價值有無,必需用戶價值體驗說了算。隨著消費、大眾需求的日益碎片化、個性化、多元化,如何以用戶千變萬化的生活需求信息為導向,動態柔性地定位品牌發展規劃,是一個非常需要亟待深入再探討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