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婧

對于城市的改革與發展,文化的繼承與傳承這些生生不息的事情而言,所有走過的路都是新的起點。
作家馮驥才在《俗世奇人》里講了個精彩的小故事。天津衛最有名的手藝人張明山,咸豐年間常去的地方有兩處,一是東北城角的戲院大樓,一是北關口的飯館天慶館。這人一邊看戲,一邊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來一瞧,臺上的嘛樣,他捏的嘛樣”。這人正是泥人張。
這是中國老城靈動的一瞬。因為被記錄成文字,得以與這個時代的人保持溝通,并作為文化存儲在城市的硬盤里。當一個人關注自己的國家、故鄉時,大概不是以全球通行的貿易、GDP、跨國公司為標志物,反而是保持著活力的傳統文化習俗,為人注解著來時的路。
看李文玲剪紙
李文玲是青島市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曾多參加過多國舉辦的博覽甕也曾在奧運會期間作為文化交流使者出訪歐洲。在外國人看來,這門“在紙上雕刻的藝術”神奇非凡,外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使李文玲享受到藝術家一般的崇拜。
“在英國,一位老太太來找我給她剪—只貓,剪完后她看著‘貓哭了”。通過翻譯得知,這位老人的六個子女都在倫敦工作,而她養了12年的貓不久前死了。后來這位老人又來博覽會找李文玲,告訴她自己把剪紙粘在了門口玄關的鏡子上,過去貓總喜歡爬在鏡子前迎接她回家,現在它回到了自己的位置。這樣的感人故事每次出國都會遇到。
李文玲的技藝比傳統剪紙繁復許多,表現力也更強,題材廣泛。她的技藝在童年時代無意間承襲自奶奶,直到千禧年青島市在報紙上廣泛征集藝術作品才得以發掘。作為區級非遺傳承人,市北區第二文化館為李文玲開辟了名家工作室,每周二上午是她公開授課時間。
市北區第二文化館副館長戴宗迪是書法專業畢業,辦公室懸掛著的正是自己的書法作品。3427.33平方米的文化館在戴宗迪腦海中是一座3D影像,哪個角落是什么展覽,哪間教室是什么課程無需查閱。
青島以藝術之島著稱,音樂、美術、聲樂都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第二文化館名副其實是“市北人自己的藝術館”,許多人早年并未得到接受藝術教育的機會,但在文化館拾起了藝術之星火。藝術館有多位業務骨干免費為市民公開授課,比如周四早晨是古箏課,一群退休阿姨在老師的指導下練習《平湖秋月》,十幾人合奏帶來的愉悅絕非廣場舞可比。400多平方米的舞蹈教室是舞蹈課,樓上的美術教室正在講授素描。在舞蹈教室,李文玲詢問戴宗迪:“戴館長,我整天剪紙坐著不動,是不是也可以來上舞蹈課?”
據戴宗迪介紹,文化館公開課極受歡迎,幾乎課表一公開就報滿了。“并不限定年齡,但市北是老城區,老齡人口比例比較大,而且這個時段年輕人一般在工作,所以前來的,老年人居多。”戴宗迪說。
在鄰居節走鄰居
青島開埠早,作為城市的歷史記憶悠久綿長。鄰居來自于城市人的居住方式,這種居住方式又影響著人們的感情和心靈。大約半個多世紀前,李文玲是鄰居們口中“花生鋪的孫女”,整條街都是生意人,“皮匠家的”、“車馬店家的”、“花生鋪的”既是營生又是身份,濃濃的青島味。新中國成立后,許多社區的雛形就是一個一個規模宏大的老廠區,街坊四鄰彼此相熟情意深厚。
進入上世紀90年代,青島市區北移東遷城市框架綱舉目張,老城區格局被打破重塑,原本熟悉的人散落到青島各城區,老城濃厚的鄰居親情逐漸被城市擴張的理性甚至冷漠取代,鄰居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到今年,鄰居節走過了11個年頭,形成了65平方公里的“鄰居圈”,4500多場活動吸引了80萬居民的參與。“這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堅持了十幾年下來,發現鄰居節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也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有益探索,在消除鄰里隔閡,和諧鄰里關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市北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建偉介紹。鄰居節一點點消融了陌生人之間的厚厚的墻壁,有一棟樓,一位熱心鄰居手里拿著整個單元人家的房門鑰匙,這在親人之間都是不可想象的。義務幫鄰居照顧老人孩子、調解家庭糾紛、有特長的鄰居開班授課、把治安問題化解于無形……類似的事情多到無法統計。
鄰居節不失為一個了解青島的窗口。“守望相助和諧鄰里”的主題,既是中國儒家文化的體現,又反映出現代文明超越血緣的親情紐帶,建立起了陌生人之間責任與信任,濃濃傳統味的現代青島,幾乎成了在市北區打開青島的另一種方式。
來糖球會品民俗
青島以鮮明的海派文化著稱,然而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也得到了完好的保存。糖球會、蘿卜會、元宵山會是青島地區悠久的民俗活動,青島蘿卜會的歷史可追溯到元代,糖球會的來由與蘿卜會相似,時間則可追溯至明成化年間。從2013年開始,青島兩大民俗節慶品牌“蘿卜會·元宵山會”、“海云庵糖球會”合二為一,形成了集蘿卜、元宵、糖球元素于一體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動。
這一大型民俗活動是青島市的開年第一大節,濃濃的年味和文化味吸引了無數人的參與。市北區文廣新局副局長張瑋說:“中國人有廟會情結,歷史悠久的城市一般都有深厚的人文積淀和文化內涵,這種群眾自發的文化活動在政府的引導扶持下,便會與新時代緊密結合,迸發出巨大的生命力。”
以文化活動形式承載城市記憶是市北區的獨特思路。對于獨特的地域文化而言,在全球化大潮沖擊下難免凋零,歷史中記載著無數并入主流文化的小文化圈,那些文化只能在博物館或史學家的故紙堆里尋覓。而在融入全球化大潮中,許多地域性文化也在苦苦掙扎,想方設法保存自己的燦爛文明。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種方式,以人的代際更迭來保存文化。而另外一些城市也有不錯的舉措,比如泉州博物館,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所在地,里面的展出白瓷、花燈精美繁復,令前去觀摩的戴宗迪一行人嘆為觀止。不斷地在現代居民生活中復制傳統節日,將老游戲、老零食、傳統技藝貫穿于節會,讓老藝人跟著廟會走,既讓人們了解傳統,也讓傳統接受時尚,也是極好的做法。
北京、杭州、青島等地都有類似的傳統廟會,張瑋說:“市北區有這樣的基礎,一是城區內本土居民居多,鄰里構架形式多樣;二是老城區承載著最多的城市記憶,比如浮山后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我們以文史館的形式來保存。而更多的需要‘活著才會散發魅力的文化,我們就要保持它們的生命力。”
市北擁有許多項“青島之最”:青島市數量最多的區內博物館,參與最廣的群眾性節會,人口最眾的“兩端人群”,搬遷改造數量最多的老企業……對整座城市而言,這里牽一發而動全身,市北區的和諧安寧影響著整座城市的生態環境。
打開青島的另一種方式
老城區該如何轉型?這個問題廣泛存在于世界城市中。轉型沒有終點,但看到曙光的城市無非是把握好了幾層關系:過去與現在、現在與未來、人與城、城與城。
層層梳理,老城文脈無論從和諧社會還是區域特色而言都絕不能切斷,這是過去通向未來的連接點,是所有人定位這座城市的坐標;人是城的魂,老城住著老人迎接著新人,如何把所有人連接在一起,給他們以認同感并讓他們深深認同城市,需要極大的決策智慧;而城市之間存在競合,老城的歷史有時是負累,運用好了反而是巨大的競爭優勢,是令其在城市間脫穎而出的最閃光點。近兩年成都、西安、武漢、南京等歷史悠久的城市厚積薄發便是證明。
這樣的智慧在市北區可以看見。作為老城區,市北區居民最為密集,形成了商業的自然聚集,但不可能大拆大建。市北區以特色街為突破口,沖破了老城改造的瓶頸,在全國老城改造中堪稱樣板之作。
啤酒街管理中心主任陳寧幾乎經歷了整個歷程:“比如啤酒街依托的是青啤的百年文化,臺東步行街依托臺東自然商業聚集,而天幕城過去是破敗的老廠房,目前市北區已經打造出17條成熟完善的特色街。”
以特色街為突破口,區域形象整體提升,商業聚集帶來了人流客流,活躍了區域經濟,社會管理隨之跟進,老城有了新氣象。
“在我的理解,民俗傳承下來才是文化,因為文化是活的”,陳寧看見外國人在啤酒街也要用塑料袋拎一袋啤酒,還創新地用上了吸管,“我們青島人只用塑料袋不用吸管,但這個形象確實深入人心了。”
李文玲創作了新作品,名為“梅蘭竹菊、琴棋書畫”;文化方面在吸取其他城市的民俗保護的好做法,提升自己的文化建設;政府部門在積極地提升鄰居節,使這股溫暖積極的城市溪流匯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江河;特色街則在學習重慶解放北路等先進的商業街,尋找自己的提升之路。正如前文所言,城市的改革與發展,文化的繼承與傳承,對這些生生不息的事情而言,所有走過的路都是新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