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人大新聞網以《人大常委會“尖銳”詢問審計整改報告》為題,報道了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就《國務院關于2014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查出問題整改情況的報告》進行的專題詢問。
“尖銳”,其他一些媒體也在相關報道標題中突出了這兩個字,其“風頭”甚至略勝專題詢問內容:“審計”而且是“整改”。
從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設計,從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人大和“一府兩院”的關系來看,實事求是提出、指出并推動解決問題是監督應有之義。“尖銳”是一語中的,是斷然對形式主義、好人主義說“不”。
但“尖銳”不是為了刁難吹毛求疵,切實開展監督不是各黨派以民主之名互相否決制衡,導致一事無成、損人利己、損人不利己、社會撕裂。人大與政府法定職責不同,但同在黨的統一領導下,為了一致政治目標齊心合力同向而行。人大依法切實履行監督職責,基于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一致性開展詢問,目的是擴大政府工作透明度,推動其改進工作、增強公信力,以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體現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越性,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
“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我國最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大監督是國家最高層次監督——人大必須充分發揮作用,該“尖銳”時就“尖銳”,必要時還應針對具體人、事啟動質詢、特定問題調查、罷免等剛性監督形式,這是通過督促“洗澡治病”甚至“刮骨療毒”來支持政府。支持是目的,對其不能故意曲解、濫用,以其取代、消解監督這一法定職責。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執政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處在依法治國第一線的人大,切實履行監督等法定職責,也必然有利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當然,政治體制改革有待進一步推進,但人大法定職責必須為,在具體工作中即便遇到問題和阻力,也要迎難而上,必要時應積極主動地向黨委提出包括如何加強和改進黨委對人大工作領導、支持人大開展監督等工作的意見建議,并加強與被監督對象溝通,為切實依法履職爭取和創造良好環境。
對以上所述缺乏了解和認識?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作為人大工作者,不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實踐ABC?如有恐怕也是極少數。如果在監督等工作上瞻前顧后、敷衍塞責,可能大多是因為缺乏擔當精神,缺乏“動力”和壓力:認為自己到人大工作就是“船到碼頭車到站”,個人發展已“結構封頂”;人大問責制尚未建立;人大考核機制需要完善等。
據媒體報道,早在2014年5月3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上,李克強總理就指出:“我在基層調研時注意到,有些地方確實出現了‘為官不為’的現象,一些政府官員抱著‘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甚至‘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的態度,敷衍了事。”李克強說到這兒加重了語氣,“說的難聽點,這不就是尸位素餐嗎?”他強調,這樣的庸政、懶政同樣是腐敗,是對國家和人民的極大不負責!2015年2月9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第三次廉政工作會議上強調,對懶政庸政怠政要嚴肅問責,對不敢抓、不敢管、尸位素餐、碌碌無為的干部,堅決采取組織措施,為官不為的典型要公開曝光。
政府部門直接處理具體矛盾問題,社會關注度較高,而人大如履職不到位,一般不會馬上激化矛盾“出事”、成為社會熱點被聚焦,更容易“過得去”,但會影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落實,影響人大、法治的權威性,所造成損害可能更深、更廣、更長。人大問責制亟需建立。
而履職是否到位,關鍵看實效。為防止被指責為“大呼隆、搞形式主義”,腳不沾地地、默默地、低調地、大面積地“撓癢癢”,避重就輕、遇到問題矛盾繞道走,其本質還是庸政懶政、形式主義。為防止出現這種現象,應完善人大考核機制。
此外,建議組織部門考慮進一步優化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來源結構、年齡結構等,拓展干部選拔任用“賽場選馬”平臺。
因工作表現形式與政府有所不同,相對而言,人大工作效果直接性、顯性化、可衡量性不強,人大問責制和考核機制建立健全可待“條件成熟時”再說。
但是,按照“三嚴三實”高標準嚴要求,還等什么?在激發擔當精神同時,要大力創造條件切實加強“自我加壓式”制度建設,讓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更為切實有效運行;通過“真干”,讓人民群眾獲得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越性的“真感”。 (山青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