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琦
六場會議同時開場,六大議題同步發力。1月26日,市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舉行專題審議。圍繞“加強基層建設,推進基層治理”、“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促進和完善家庭醫生及分級診療制度,推進健康城市建設”、“加強文化建設,提高文明程度,增強城市軟實力”、“補短板破難題,加強城市管理創新”、“激發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活力,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六大議題,代表們積極踴躍審議建言。
熱:又見“搶話筒”
今年專題審議緊緊圍繞本市“十三五”規劃綱要展開,并通過廣播、電視、網絡進行直播。
每年人代會的專題審議,總能看見代表“搶話筒”的情形,今年也不例外。不少代表為了爭取到“緊俏”的發言機會頻頻舉手。拿到話筒的代表也盡可能在規定的8分鐘時間內發表更多的觀點,但往往超時鈴聲響起,還有許多話沒說完。“會議室里有三塊大屏幕,我覺得能不能讓這三塊屏幕發揮更好的作用,比如把屏幕做成‘彈幕’,這樣更多代表可以發表觀點,和大家互動交流。”陸曉煒代表的一席話引來眾多代表的認同。
參加“補短板破難題,加強城市管理創新”專題審議的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殷一璀給沒得到發言機會的代表“支了一招”:“代表可以用好建議意見批評這個法定渠道,這是現在解決問題最好的渠道,希望大家能夠用好、用足這個渠道!”
議:直擊“短板”建言獻策
參加“基層建設”專題審議會的,不少是工作在基層第一線的人大代表。鮑吾英代表感到,街道作為社會治理的一線,目前還存在條線關系不夠順暢、政策指導不足、主動性積極性不夠等問題。“街道有些科室就像一個‘口袋’,所有管理都往里面裝。”對此,鮑吾英代表建議,街道要制定明確的工作清單和具體的工作流程;明確條線向街道下沉職能的準入辦法、流程;健全條塊溝通協調機制,探索建立社區工作的約請制度,邀請區相關職能部門溝通協調解決重要問題。馮紅梅代表建議,社區工作者要向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提高履職能力、減負增能,讓老百姓感受到市委“1+6”文件執行以后居委會干部的能力。
在“互聯網+”專題審議會上,如何深入認識“互聯網+”,利用“互聯網+”構筑未來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成為與會代表聚焦的重點。“從歷史上來看,互聯網沒有什么產業是政府布局推動出來的,都是自己闖出來的。”在施雷代表看來,上海的互聯網產業要大氣一點,“我說的大氣,就是不要糾結于BAT在不在上海,BAT就是明天都把總部遷到上海來,跟現在也沒有什么大的區別。”他建議,建立戰略新興板是一個重要發力點,要努力建設集聚全球企業家,集全球公司治理優勢的重要資本市場。李貽明代表指出,要運用“互聯網+”思維,著力解決本市人口、環境、土地和安全等突出問題,加快經濟轉型發展。
家庭醫生、分級診療為什么“叫好不叫座”?在“分級診療”專題審議會上,代表們為推進健康城市建設“把脈開方”。方玉明代表認為,目前實施的分級診療制度,市民可以自由選擇簽約任何一家三級醫院,造成越是“名牌”醫院選擇簽約的人越多,最終造成“名牌”醫院不堪重負。劉中民代表建議,建立醫聯體的總院長制,加強醫聯體資源整合,發揮分級診療制度作用。張雅玉等不少代表提出,要加大對家庭醫生、全科醫生的培養,提高其業務水平,同時為家庭醫生減負減壓,建立合適的績效分配制度,讓家庭醫生“引得進、留得住”。

如何提升一座城市的軟實力?這個頗具“文藝范”的話題在“文化建設”專題審議會上引發代表深層次思考。張哲代表感到,國際文化大都市應具備文化吸引力、文化寬容力、文化鑒賞力,建議在“十三五”期間培育健康成熟的文化要素市場,依法加強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管理,并將上海城市精神更好地融入文化素質教育。林宏鳴代表指出,城市軟實力取決于市民的文明素養,“十三五”規劃中的文化建設,應聚焦提高人的文明素養。劉名鋼代表列舉了前不久發生的“地鐵鳳爪女”事件,他認為,上海的文化建設不僅重設施,更要重氣質;不僅要建硬件,更要鑄靈魂,更加注重市民的文明言行舉止等軟文化建設。
“城市管理”專題審議會共吸引了130位代表參加,成為最熱會場。違法建筑整治、生態環境治理、空氣污染防治、城市交通管理……代表們從不同方面為上海城市管理“補好短板”建言獻策。徐榮代表認為,補短板既需要上下聯動,更需要全社會的參與;既需要主動打好整治仗,也需要嚴防死守打好防御戰;既需要區縣政府積極行動,也需要市級層面的頂層設計。”補短板必須先用好長板。“俞立中代表認為,補短板不僅要發現短板及其源頭問題,也要看到我們的制度優勢,把優勢運用好,更好發揮基層組織的作用,讓更多的老百姓參與治理,同時要強化法律法規的執行力,讓整治工作常態化、精細化。
怎樣激發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活力,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在“農村經濟”專題審議會上,朱德才代表指出,城鄉差別仍然是當前上海發展中的短板,建議統籌城鄉發展,將郊區納入全市一盤棋;均衡公共服務資源的配置,把優質資源配置到郊區,增強郊區軟實力。“在科創中心建設中要重視農業科技領域眾創空間的培育,為新型職業農民搭建創業創新的平臺。”張斌代表建議要鼓勵和扶持眾創空間平臺的建設,共同參與農業技術的轉化,推動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促進農業現代化,激發農村經濟社會的活力。
應:“一把手”現場作答
今年專題審議的一大亮點,即相關市領導和職能部門負責人到場與代表“面對面”交流。代表在發表審議意見的同時,可以對政府相關工作提出問題,請參加會議的副市長或者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作回應。會場內,代表和“一把手”之間的互動頻頻上演。
趙愛華代表在發言時直接“點名”市環保局局長張全回答:“‘十三五’規劃中提到,到2020年,上海PM2.5年平均濃度降至42微克/立方米左右,請問您怎么確保‘十三五’末上海能夠實現這一目標?”張全向趙代表“交底”,表示今年將啟動長三角船舶聯防聯治,長三角區域實現外地牌照車輛異地聯管、預警預測聯動等措施,進一步加大重污染天氣的預警。“天幫忙,我們要努力。天不幫忙,我們更要努力!”張全坦誠的表態贏得了現場的掌聲。
莊振文、徐曉萍等多位代表都聚焦一個問題:推進“互聯網+”,政府究竟應該扮演什么角色。莊振文代表說:“管理層面要及時跟進法治環境建設,政府部門一方面要關注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同時也要通過研究機構等第三方來共同探索新興產業產生后如何從法律、管理上彌補方方面面的問題。”徐曉萍代表說:“政府的著力點,應該主要放在營商環境、投資環境等軟環境的改善上,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抓手是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如果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企業家自然會進來,會放手做。”對于代表們的這些觀點,市經信委和市金融辦的負責人都作出了肯定和贊同的回應。
專題審議會結束后,一位“一把手”由衷地感慨說:“代表的發言給我們工作很多啟發,我能夠感受到大家對這座城市充滿了熱愛,對‘十三五’期間上海發展也充滿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