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斌
市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共收到代表10人以上聯名提出的議案31件,經審查,將13件議案在大會閉會后交市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審議并提出審議結果的報告,提請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會議期間共收到代表提出的建議、批評和意見788件。1月29日上午,有39個單位在現場辦理區域接待代表749人次,現場辦理代表建議71件,回答代表口頭咨詢275項。翻閱議案和建議內容,常見“切實提高”、“措施落實”、“真正實現”,“創新創業”、“發展新動力”、“創新制度”……與大會審議中屢屢提及的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補短板一樣,代表們圍繞“實”與“新”出謀劃策。

講創新,改革攻堅突破
“十三五”開局年,如何進一步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和先行者?代表議案和建議中蘊含一個共同的答案:創新。沒有創新,改革就難以前進。以自貿區建設為突破口,丁建勇代表提出《以“自貿區思維”加快復制、推廣自貿區經驗》,認為善用“自貿區思維”,就會發現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的空間無限。航運中心建設與上海自貿區建設也緊密相關。方世忠等11位代表聯名提出議案,建議市人大為上海的郵輪產業發展創造更好的法制和政策環境。
“科創中心”建設如何推進?代表凡講到創新多半會提到這一話題。鄭惠強代表提出《讓知識產權制度成為上海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基本保障》的建議,提出要加快相關法律和法規建設,探索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執法體制機制,發展知識產權服務產業,努力實現激勵創新、有效配置創新資源的目標。此外,《關于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促進科創中心建設的建議》、《關于“加快創業投資集聚地建設,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議》、《科普工作如何服務于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議》等一批代表建議從不同角度切入,目標只有一個: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創新關鍵在人。有代表建議在現有住房保障政策、人才引進與培養體系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健全針對青年創新創業人才的住房保障政策體系。有代表提出《關于簡化“社區公共戶”辦理手續、為“雙創”人才提供便利生活條件的建議》、《關于推進上海市早日建成創新創業人才高地的建議》,建議政府通過適量減免個人所得稅的手段或采用項目工資等方式,加大原始創新人才引進力度。
創新不足,也正是改革發展的短板所在。正如陳建安代表在一份代表建議中所寫到的,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瓶頸顯現,究其原因,主要問題在于體制機制的改革和創新還跟不上市場化的發展進程。代表就此開出“藥方”,建議進一步縮小和降低政府直接配置資源的范圍和程度,將經濟工作重點從規劃經濟轉向營造公平市場競爭環境上。
補短板,解決實際問題
“補短板”可能是本次大會期間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深入查找城市管理、社會治理中的短板,綜合施策,一件一件來解決看得到,或者看不到而感覺得到的短板,成為人代會上的聚焦點。
針對整治違法建筑,錢翊樑代表提出,今年任務將更重,剩下的都是“硬骨頭”,就像城市發展中的“骨質增生”,亟需治理。他在《繼續加大拆違力度,堅決拆除“老大難”違法建筑》這一代表建議中“點名”:龍吳路上的欣榮市場、子洲路上的曹安花卉市場,都是存在很大安全隱患的違法建筑,政府部門要敢于碰硬,予以拆除。拆違還要有法規支撐,盛雷鳴等11位代表聯名提出《關于修訂<上海市拆除違法建筑若干規定>的議案》,建議修改《上海市拆除違法建筑若干規定》,適應法律環境的變更和拆違工作的新要求。
社區治理也需要補短板。張雅玉代表長期身在基層一線工作,她提出《關于健全完善社區自治支撐機制的建議》,認為居委會要回歸自治的職能,以搭建議事平臺為主,讓各方能在此平臺上協調利益。吳堅代表則提出關于試點“一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機制的建議,探索試點開展律師、基層法律工作者走進社區,擔任社區法律顧問,開展法律咨詢、普法宣傳、人民調解和法律援助,切實維護基層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垃圾分類說了很多年,前進步伐感覺不明顯,有代表戲言之“垃圾分類,越分越累”。徐海蕾代表就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提出建議。顧立軍代表提出《明確示范群體,引領垃圾分類》的建議,要求明確生活垃圾分類的首批引領示范群體,同時還要提升分類后垃圾的處置能力,強化約束和監督機制。
短板既會影響協調發展,也會引發風險隱患。朱鴻召等17位代表提出《關于盡快制定“上海土地資源保護條例”的議案》,其中指出,由于工業開發、城市化地區土地殘存廢棄物,農業種植中的農藥、化肥、除草劑的過度使用帶來的土地污染,使本市一些區域出現了“死地”,建議制定相關條例,作出明確的限制性規定。還有代表就市區加油站安全隱患整治提出建議,要求對鬧市區加油站進行專項普查,對存在安全隱患大的優先搬遷,對不符合安全距離的采取逐步消除的方法來解決。
一方面要加強防控,一方面也要支持保障發展。許麗萍等29位代表聯名提出的《關于加快制定<上海市綠色建筑條例>的議案》建議本市盡快制定促進綠色建筑發展的地方法規,為本市綠色建筑發展提供支撐,保障產業健康發展。
重獲得,傳遞民生期盼
“獲得感”也是大會上的一個高頻詞。從無到有,從期盼到實現,這些才是能實際感受到的“獲得”。市民們普遍關心的是什么?空氣質量好一點,舊區改造快一點,交通出行方便一點。
學齡前兒童都能說出霧霾二字,可見空氣污染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今年代表們的一些建議除了關注環境治理工作本身之外,有4件代表建議不約而同關注空氣凈化裝置進幼兒園和校園,還有代表建議完善和落實幼兒園室內空氣質量標準。
全市二級舊里以下房屋還有500多萬平方米,這些區域市政基礎設施薄弱,居民動遷呼聲強烈。“十二五”期間舊改有很大推進,“十三五”期間舊改任務依然艱巨。鄒文權等53位代表、蔣建華等14位代表分別提出議案,建議將加快舊區改造列為人大年度監督專項,解決融資、房源、社會力量參與等問題。來自街道基層的成秋燕代表現場辦理時就舊區改造工作分別與市發改委、市住建委、市公安局等單位負責同志溝通,為的就是要回應百姓的期盼。
“求動遷”之外區域的人們更多期盼是有良好服務的物業。李向農等13位代表、朱鴻召等18位代表分別提出修改《上海市住宅物業管理規定》的議案,建議修改完善小區停車費、業委會建設等條款。還有多位代表就科學利用周邊資源、緩解小區停車難題,加快推進物業服務收費市場機制的形成,加快推進居民小區新能源車充電樁安裝,居民小區公用設施建設與運行維護等提出建議。
交通問題一直是代表們的關注重點,今年也不例外,涉及交通領域的代表建議一共有52件。其中有涉及公交專用道“專用”的,車輛扶手改進的,也有些建議增加軌道交通運能的,提高地面公交吸引力的。在總體優化公交線路的背景下,一些代表通過聯系社區發現公交“盲點”,建議增設或調整完善有關線路。此外,規范出租車行業、推廣新能源汽車等也是今年代表十分關注的。
除了普遍關心的問題,各年齡段人群還有些典型性期盼。比如說,老人希望頤養天年。上海目前是全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每年代表們都聚焦養老問題提出一批代表建議:前年最關注居家養老,去年最關注醫養融合,今年不少代表將觸角更深地探進為老服務領域,提出了“微型”養老院模式探索、加快推進嵌入式養老服務供給、加強養老護工隊伍建設、建立養老服務人員服務積分制、居家養老與社區服務相銜接、物業公司逐步融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等一批建議。今年市人代會審議通過《上海市老年人保障條例》,樂家珍代表提出了貫徹落實法規的有關建議。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希望父母健健康康,孩子的教育也是大事。王玉香代表對大家司空見慣的英語配套磁帶連提三條建議;一些代表對早教、幼兒園與入學銜接、小升初、課外培訓機構等孩子教育的各個環節都提出了針對性很強的建議。青年人是改革發展的生力軍,就業和創業環境是他們最關心的。多位代表提出旨在吸引、鼓勵年輕人創新創業的代表建議,也有代表注意到高技能人才短缺問題背后的原因,建議提高其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還有代表提出《關于推進應用型高校教育體系改革,創新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機制的建議》,從明確培養目標、形成專業特色、探索辦學模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出多條具體建議。總之,民生保障工作要做到“不放空炮”,必須堅持需求導向,精耕細作,代表們的議案和建議正是在這樣努力著的,希望能促進各項民生工作在創新中將“獲得感”落到人民群眾的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