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堅軒
本市檢察機關出臺兩項確保司法公正新舉措
同時發布2015版檢察官權力清單
“市檢察院成立司法責任評鑒委員會。”“對有錯案發生的,依據情形可被追究三類司法責任”。“除特殊案件外,其他案件程序性信息應當一律提供查詢”。本市檢察機關從今年1月1日起實施更加嚴密細化的司法責任制度。市檢察院日前推出《上海檢察機關關于進一步深化檢察改革規范司法行為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若干意見》(下稱:若干意見)和《上海檢察機關落實司法責任制工作細則(試行)》(下稱:工作細則)兩項舉措,同時發布了2015版檢察官權力清單。

新出臺的“工作細則”共分18部分100條,明確檢察辦案組織形式、檢察人員職責權限、權力監督制約、權利保障和業績評價、司法責任界定和追究等,對不同的檢察職權的行使作出明確規范;2015版檢察官權力清單,對全市三級檢察機關、十項不同檢察職權的檢察官權力作出明確劃分。若干意見共40條,從準確打擊犯罪、全面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文明規范司法行為、提高司法辦案透明度、保障各方訴訟權益、接受社會監督等10個方面,提出提高檢察機關司法公信力意見。
“一體兩翼”的構架 保障司法公正
據介紹,此兩項舉措是結合最高檢相關規定,針對本市檢察機關去年開展規范司法行為專項整治工作中查擺和糾正一批在保障律師權利、維護當事人權益、執法規范化以及職業紀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而制訂的。兩項新舉措從嚴格遵循司法規律出發,全面吸收了去年檢察改革試點成果,是本市檢察機關就提高司法辦案水平和司法服務成效,向人民群眾作出的公開承諾。市檢察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本市檢察機關將以司法公正為“一體”,以提高司法公信力和落實司法責任制為“兩翼”,通過“一體兩翼”的構架,讓人民群眾在檢察機關辦理的每一個案件、每一件工作事例中都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和人文關懷。
檢察官辦案兩種組織形式 檢察長須直接辦案
本市檢察機關將實行獨任檢察官和檢察官辦案組兩種辦案組織形式。獨任檢察官是由一名檢察官和檢察官助理、書記員組成的辦案組織;檢察官辦案組由三名以上檢察官和若干名檢察官助理、書記員組成,檢察官辦案組一般固定,也可根據辦案工作需要臨時組成,辦案組負責人為主任檢察官。
針對檢察機關各項職能差異性大的特點,獨任檢察官主要適用于刑事檢察部門,履行審查逮捕、審查起訴等職責。檢察官辦案組則區分為專業化辦案組、團隊制辦案組、合議制辦案組和專案辦案組四種形式,以應對刑事檢察案件專業化辦理、職務犯罪案件團隊偵破、重要法律監督事項合議以及特別重大案件跨院、跨部門協作等不同檢察職能需要。檢察長(副檢察長)直接辦案的方式,既包括作為案件承辦人直接辦理案件,又包括決定案件、審核案件、簽發法律文書等四種形式。檢察長(副檢察長)每年應直接辦理一定數量的重大案件或重要監督事項,發揮檢察長依法履職的示范引領作用。
改革試點中突出檢察官的辦案主體地位、大幅度下放辦案權力的做法被制度固定下來,“工作細則”對履行不同職責的檢察官,分別授予不同權力,并強調檢察官依法履行檢察職責,受法律保護,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其基于法律見解而發表的意見和作出的決定,不受法律追究。依法保障檢察官的人身、財產、住所安全和名譽權等合法權益。
充分授權與加強監督并舉 錯案追究三類司法責任
對檢察官充分授權后,如何確保檢察官確保公正司法,“工作細則”從檢察業務管理、案件審核、流程管理、檢察官聯席會議、案件質量評查和司法責任評鑒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司法辦案內部監督制約機制。并明確除檢察長審核案件可直接改變案件處理決定外,業務部門負責人、主任檢察官無權改變檢察官決定;經審核后未改變檢察官處理決定的,司法責任仍由檢察官承擔,檢察官對辦案質量終身負責。
對檢察官司法辦案中可能存在重大質量問題的案件或嚴重違背職業操守的情形,檢察機關將啟動司法責任評鑒。市檢察院成立司法責任評鑒委員會,由案管部門負責人、紀檢監察部門負責人、檢察官遴選(懲戒)工作辦公室負責人、檢察業務專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科研院校專家學者等九人組成。以無記名的方式決定是否需要追究檢察官司法責任。對有錯案發生的,依據情形可被追究三類司法責任。根據檢察官主觀上是否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客觀上是否造成嚴重后果或惡劣影響,將司法責任分為故意行為責任、重大過失責任和監管責任,并分別列舉了各類司法責任的具體情形,以及免除司法責任的情形。
“矛頭”向內,對自身司法行為“做規矩”
“若干意見”要求緊緊扭住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執法不嚴、司法不公突出問題,重點監督糾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插手經濟糾紛等問題,注重審查偵查活動是否合法,是否存在刑訊逼供等侵害當事人合法權益等情形,堅守防范發生冤錯案的底線。同時在嚴格履行司法職責中,要依法保障律師執業權利和訴訟參與人的知情權,檢察機關依據申請,通過互聯網、電話、檢察服務窗口等方式,向案件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辯護人和訴訟代理人提供案件程序性信息的查詢。除了涉及危害國家安全、恐怖活動犯罪、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外,其他案件程序性信息應當一律提供查詢,依法保障案件相關人員的知情權。
檢察人員實行嚴格任職回避制度,各級檢察院領導班子成員配偶、子女和檢察官配偶在本市從事律師、司法審計、司法拍賣職業的,應當實行一方退出。司法機關內部人員不得違反規定過問和干預其他人員正在辦理的案件,對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情況,辦案人員應當全面、如實記錄,做到全程留痕,有據可查。群眾對檢察人員司法辦案行為不規范、不公開,或者認為訴訟權利在檢察環節受到侵害的,可以當面或通過電話、信函、網絡等多種渠道向檢察機關進行投訴。在檢察長接待日制度中推行預約接訪,根據案件實際情況滿足群眾預約、自主選擇檢察長接訪的要求。
訊問筆錄與錄音錄像內容必須相一致
本市檢察機關的公開聽證、公開審查,宣告不起訴、附條件不起訴決定,接待律師閱卷、聽取意見,以及訊問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詢問證人、在本院內開展對涉案未成年人、被害人的心理疏導等司法活動一律在專門的司法辦案場所進行,確保司法辦案行為的規范、公開、公正。對查封、扣押、凍結、保管、處理涉案財物要嚴格按照規定進行,試點建立涉案財物管理信息公開機制,當事人根據案件進展情況可直接查詢涉案財物的保管和處理情況。加強與法院、公安等部門協調配合,統一涉案財物交接標準,探索建立公檢法涉案財物集中管理平臺,實現對涉案財物集中保管、專業維護和信息化管理。
對于檢察機關在查辦職務犯罪案件的偵查取證行為中,將嚴格落實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嚴禁刑訊逼供或者使用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方法進行訊問、詢問。在傳喚、拘傳、訊問中,不得采用連續的疲勞審訊侵犯犯罪嫌疑人權益,訊問犯罪嫌疑人必須做到全面、全部、全程實行同步錄音錄像,確保訊問筆錄與錄音錄像內容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