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崛起的中國既需要由根植于中國的智庫向世界“說明中國”,更需要智庫發揮“輔弼國政”的作用。高校基于其人才資源、研究基礎、對外聯系等天然優勢,更應主動發揮高校智庫作用。在天津五大戰略疊加機遇之時,天津高校智庫應主動適應國家整體發展、產業發展、區域發展的戰略需求,從提高問題驅動意識、資源共享意識、開放機制意識三個方面加強建設。
關鍵詞: 高校智庫;天津五大戰略;機制創新
中圖分類號:G40-01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6)01-0047-05
一、大國建設需要新型智庫
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任務。高水平、國際化的智庫建設成為一個國家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的重要象征。從世界范圍看,大學智庫通常在政策研究領域占很大比例[1]。2014年2月教育部《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對高校智庫的功能定位、組織形式與發展方向等問題做出具體規定,要求高校積極參與決策咨詢。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其中,特別提到高校作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主力軍,是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重要力量,理應走在智庫建設前列。這些意見與計劃對于高校智庫工作都是極大的推動。
全球視野下,中國崛起對于全球發展的影響愈加矚目,需要由根植于中國實際國情的中國智庫向世界“說明中國”。更為重要的是,當前中國正處于改革與轉型的關鍵時期,破解改革發展穩定難題和應對全球性問題的復雜性艱巨性前所未有,迫切需要健全中國特色決策支撐體系,激活思想市場,大力加強智庫建設,發揮“資政、啟智、制衡、聚才、強國”作用,為下一步的改革開放獻計獻策,以提升國家軟實力。
高校智庫具有學科齊全、人才密集和對外交流廣泛的優勢,開啟這一“思想市場”,深入實施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將推動高校智力服務能力整體提升,并充分發揮高校智庫“輔弼國政”的重要作用。
二、天津高校智庫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天津高校智庫建設推動加快
正是基于國家對于智庫建設的日益重視以及高校智庫的天然優勢,2014年4月天津正式啟動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意在圍繞國家和天津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以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為重點,充分發揮高校智庫的戰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養、輿論引導等功能。截至2015年,天津市已舉辦5次高校智庫論壇,分別就教育改革、天津現代服務業、天津自貿區建設等進行探討,從歷次論壇主題來看,高校智庫研究重點逐步轉向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其對于發展熱點的把握反映出其“輔弼國政”作用的發揮。
天津高校智庫的發展基于大學功能的擴展,其在人才資源、研究基礎、學科門類、對外聯系等方面具有天然優勢。第一,人才資源的集中,利于形成智慧集聚。天津高校聚集了全市80%以上的社科力量,78.4%的兩院院士和48%的國家“千人計劃”人才,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金字塔型的研究隊伍,又進一步提供了有力人力支撐。第二,基礎研究的多年積淀,提供了豐富的研究底蘊。綜合性大學學科門類豐富,能夠整合資源應對社會公共問題的復雜性;專業性大學突出了專業深入研究的優勢。第三,高校在對外學術合作與交流上活躍而廣泛,在研究的國際視野和網絡上更具有開放性,利于廣納全球智慧,又能擴大中國聲音的全球影響力,強化其全球網絡力量。
(二)目前天津高校智庫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在天津高校智庫建設過程中,這些優勢是否充分發揮出來?智庫建設效果如何?基于這些問題,我們通過網站搜索和實地調研方式,對天津市19所普通高校的智庫建設進行了梳理,研究發現:
第一,高校智庫向社會傳遞智庫研究聲音不足。雖然各高校已建立了為數不少的研究中心和研究院,但多數高校智庫并未建立自身網站或網站更新頻率太慢,部分智庫的研究動態在兩三年前即已停止。而且,僅有少數高校智庫建立了定期工作簡報制度,狀態過于松散。研究力量穩定的高校智庫應建立定期工作簡報制度,一是從中可以反映出是否形成穩定的研究團隊,這是保證該智庫長期良性發展的重要智力基礎;二是從中可以觀察到該智庫的研究主題以及研究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其研究是否符合社會經濟發展所需,是否能在研究上具有前瞻性。英國學者Blackstone和Plowden認為,真正的“智庫”應具有超前意識,能提出從長遠看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2]。
第二,智庫成果缺乏定期公布機制且傳播渠道狹窄。通暢而多渠道的成果傳遞機制,有利于把握話題話語權。通過調研發現,一是多數高校智庫尚未建立定期成果公布機制。智庫發揮其資政作用或通過自身研究課題的成果公布,或通過接受委托課題形成成果。前者更多反映出智庫是否主動探索社會問題。智庫要做有影響力的選題,并做問題發現中心,如天津發展現實背景下,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帶一路”建設、自貿區發展等問題。因此,定期成果的形成是智庫研究實力的體現,是智庫影響力發揮的基本載體。二是傳播渠道還未充分利用起來。天津高校智庫的成果傳遞或通過向市政府、市委提供專報方式,或通過與媒體合作方式,或通過學術論文發表方式,或透過自身網站建設等渠道進行。但從成果形成到公布的時間長度來看,顯然不是最快捷的方式,對于網絡渠道的運作,如微博、微信也相對較少。
第三,智庫影響力提升尚有很大空間。影響力是智庫生存與發展的價值所在和核心要素。決策咨詢影響力、學術影響力、媒體影響力、公眾影響力、國際影響力、智庫的成長與營銷能力是智庫影響力評價的六個重要維度。2015 年初,全球幾份重要的智庫排名榜單相繼出爐,無論是全球智庫排名,還是國內智庫綜合影響力排名,均不乏中國高校智庫的身影。但從國際影響力、綜合競爭力和思想創新等方面,中國智庫與世界頂尖智庫相比,還存在明顯差距。國際著名的智庫評價體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2014年的《全球智庫報告》顯示,在最重要的“全球智庫 150 強榜單”中,7 家中國智庫入圍,其中兩家來自高校,分別是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和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2014中國智庫影響力報告》顯示,從綜合影響力看,全國智庫前十名中,高校智庫占4家,分別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作為對比,天津的高校智庫在國內的影響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指出,“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高校智庫建設仍明顯滯后,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比還存在很大不足,有分量、有影響的智庫很少,結構也不盡合理,每年提交的咨詢報告對重大決策產生影響也較少。根本原因是問題意識不強、聯系實際不足、改革力度不夠。”[3]從實際數據來看,近5年來,高校人文社科領域共發表論文數量達158萬篇之多,其中在國際刊物上發表的論文約2萬篇,向中央、國務院各部委和地方政府提供咨詢報告、政策建議6萬余份,中央領導采納的僅千余份。高校智庫整體建設的決策咨詢影響力不足。
三、國外智庫建設注重問題實效性、前瞻性及決策影響力
亞當·斯密研究所常任成員、英國著名經濟學家TIM指出,成功智庫應具有以下特征:與媒體關系好;能夠取得決策者的極高信任;資金充足;研究成果豐碩且能對政策制定產生重要影響;具有滿足贊助人需要或者幫助委托機構實現研究目標的能力等[2]。從英美知名智庫發展來看,值得借鑒的經驗包括:
第一,注重研究的實效性和預見性,“想政府之所想,想政府之未想”。
對于英國智庫而言,其并不以學術問題研究和學科建設為自身任務,而是將影響政府決策作為目標。因此,決策者是否考慮或者采納其政策建議,是判斷智庫影響力大小的主要標準。這正是智庫時刻關注和緊跟政府需要的原因所在。更進一步地,在把握政府當期需要進行研究的同時,伴隨著研究的深入推動和長期的研究,才能形成研究的預判與前瞻,即“想政府之未想”。
第二,注重研究過程的有效管理,把控研究質量。
研究過程的管理可以分解為選題、組織研究、成果評審三個過程。選題主要包括委托式研究、前瞻性研究和長期研究。每種研究特點不同,相應地,在組織方面就要按照更為靈活的方式進行。在質量控制方面,智庫通常都會在研究過程中附加一套嚴格的成果評審制度。如布魯金斯學會就設立了利益沖突和評審委員會,依靠嚴謹和獨立維護品牌形象并保證研究質量,所以在國內外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并獲得公眾的信任;艾伯特基金會則是參照歐洲質量管理基金會的EFQM模型;海外發展研究所對其所有研究報告,包括開題項目書、會議紀要及文獻都要進行嚴格的審查。
第三,注重通過各種媒介進行成果宣傳。
首先,與重要媒體建立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定期發布研究成果并進行研究人員研究動態跟蹤。其次,充分發揮大眾傳統媒體(平面媒體、電視、廣播、網絡)的推介與宣傳作用,引導輿論動向,在渠道推廣形式上力求多樣化,Facebook、Twitter、Linkedln、Youtube等網絡途徑均是其重要傳播渠道。再次,集思想交流、專家互動、成果發布等于一體平臺,發布研究報告和簡報等出版物,建設并持續更新智庫網站進行宣傳,鼓勵研究人員接受采訪,在報紙和期刊專欄寫作,借以提高智庫的社會認可程度、關注程度以及決策層面的重視;最后,組織各種各樣的講座與會議,通過思想碰撞來點燃思想火花、激發創新,而且可以充分融合大家的觀點。
以CHATHAM HOUSE(英國查塔姆研究所,前身為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為例,該研究所專設外聯部門,建立“媒體每日報送”制度(dairy everyday),在將政策見解第一時間發給媒體的同時,還給媒體提供了更多便利,凡是被授權的媒體都能在網頁上看到該學會定期更新的研究動態和活動信息,其出版物《今日世界》和《國際事務》影響較大,同時,每年還出版60多份研究報告、論文和書籍。此外,其活動還包括重要人物演講會、專題講座、秘密討論會、小組會議、年會等,每年舉行一百多場國際會議,其國際活動是保持其研究生命力的保證。
四、增強“三個意識”加強天津高校智庫建設
在天津五大戰略疊加機遇之時,即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帶一路”戰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自貿區建設和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天津高校智庫應主動適應國家整體發展、產業發展、區域發展的戰略需求,從提高問題驅動意識、資源共享意識、開放機制意識三個方面加強天津高校智庫的建設,同時,也需要科研評價、人才激勵等機制的落實配合,以激發智庫的創新動力和創造潛力。
第一,增強高校智庫的問題驅動意識,建立與政府的對話互動機制。
智庫的最終產品應是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政策建議及咨詢,這就需要以當前發展問題中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尖銳的挑戰作為智庫的研究對象。2014年《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中從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等八個方面明確了智庫研究的重點問題。在高校智庫自主選擇有影響力的選題時,可通過建立與政府的對話互動機制,并貫穿于研究的整個階段以及智庫發展的整個過程,對問題進行精準定位,并借由與政府的對話,動態調整以契合需求,這可通過建立決策咨詢公共平臺的方式予以實現。公共平臺便于將政府決策咨詢需求予以公布,便于高校智庫申請。此外,從決策咨詢需求上,也反映出社會經濟最為關注的熱點問題,便于學界更好地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目前,天津在調動高校智庫研究力量上所采用的方式是課題招標、委托課題等,但市政府、市委、以及各個政府機構的需求是在其網站上各自公布,或者是發布到各高校,再由高校組織,屬于多頭并立、垂直管理的模式。調研中,我們發現,統一管理的模式更為適合,更便于需求的發布、成果共享管理以及獎勵機制的建立。以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為例,其官方網站包括了信息公開、合作平臺、研究動態和評獎工作等。整個研究流程均囊括在內,管理機制完整,獎勵體系健全。其發布的決策需求將上海市政府、浦東發展、工商聯、財政、審計、民政、教育、婦聯、商務發展、三農等市政府及下屬各政府部門的需求集中在此網站發布,形成專門專項管理,同時還特別設置了“面向未來30年的上海發展戰略”,更體現出決策需求上的前瞻性。這一調動高校研究力量的方式值得我們借鑒。
第二,凸顯高校智庫的成果共享意識,建立智庫合作聯盟。
目前,天津高校智庫在研究上和數據資源上過于分散,彼此之間的了解不夠充分,存在重復研究等問題。從天津高校智庫管理的角度,應首先對眾多高校智庫進行認定,在此基礎上,建立網站將研究成果和動態進行匯總,向智庫、政府機構、學界、業界公開,在成果交流基礎上也可避免重復研究。同時,還可拓寬智庫傳播渠道,在提升影響力同時,把握話題話語權。進一步地,基于成果的匯總,形成每年度的天津高校智庫發展報告,這樣既能反映天津高校智庫的積累積淀與新進展,又能反思探索進一步提升的關鍵節點。并且,在解決現實問題中,由于部分問題或屬于多學科交叉綜合性問題,或課題比較龐大,例如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應借此加強項目合作,建立高校智庫合作聯盟,并將智庫合作納入院校國際學術合作計劃中。
第三,強化高校智庫的開放機制意識,多渠道傳播智庫成果。
首先,高校智庫應基于開放性原則,一是將“外腦”與“內腦”結合,既要有自己的研究團隊,更要引入外部研究力量。鼓勵與競爭二者融合,通過機制和制度體系為保障激發活力。例如,美國布魯斯金學會的影響力就得益于其開放性。二是智庫要保持與外界的良好接觸,通過國內外訪問交流,不斷吸收新來源。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智庫之間的國際化交流與合作已成必然。以“中國金融40人論壇”為例,其本身為民間智庫,發展明確定位于經濟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在其“一帶一路”研究中,就注重國外交流的途徑。自2015年9月30日至10月23日,啟動“CF40一帶一路+環球訪問計劃”的第一期訪問,出訪美國、英國、巴基斯坦、阿聯酋、印度、新加坡六國,對當地的政府機構、智庫、商業機構進行訪問,就熱點問題與各國政要、專家開展對話與交流。相信此種機制的創新,不僅能產出豐富高品質的成果,更能通過實地調研,獲取更多啟發,為后續智庫發展以及智庫的影響力提升起到重要促進作用。
其次,高校智庫要選擇多種傳播渠道,把握新話題話語權。在高校智庫影響力推廣方面,其面向的群體可以區分為政府和政府機構決策者、學界、公眾、媒體,面向不同的受眾,可以選擇具有針對性的傳播渠道,如面向政府決策者,可以通過定期成果寄送方式;面向學界,可以采用交流討論會和信息訂閱定時推送的方式;對于公眾和媒體,應借助于網絡、電視、微博、微信方式。渠道選擇除了網站、學術交流活動、學術研討外,還要借助于微博、微信等渠道。例如《經濟學人》通過facebook推送精彩觀點等。定期的活動也是智庫服務于社會,并與社會交流信息保持與社會同步的重要方式。以英國Aston大學為例,學校和商學院定期舉行交流活動,免費提供,有興趣的學生、在校教師、校外人員均可自由報名參加;社會人士和校外人員也占不少比例,并且是來自不同行業,如普華永道、咨詢公司、匯豐銀行等。而且在幾次講座中,也常常發現一些“老面孔”,幾乎每次都會參加,其參加的原因主要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經營管理新思路、新點子,同時也在講座前的networking中建立自己的人脈網絡。由此可見,大學不僅應服務于自身、服務于學生、更應服務于社會,如此才是一個真正開放的大學。
參考文獻:
[1]張東剛. 發揮高校優勢,打造新型智庫[EB/OL]. [2014-03-24].http://www.jyb.cn/talk/ftjb/201403/t20140324_575221.html.
[2]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國外智庫管理體系研究”課題組. 注重提升影響力的英國智庫[J]. 管理觀察, 2013(28):18-23.
[3]袁貴仁. 努力建設一批新型高校智庫,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民主決策[EB/OL].[2015-01-23].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1501/t20150123_183315.html.
Abstrac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China's think tanks need to "introduce China" to the world, and play the role in all aspects of China's construction either. Based on its talent resources, research and external relations and other natural advantages, think tanks of university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role. Faced the five major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of Tianjin, university think tanks in Tianjin should adapt to the needs of overall national, industr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strengthen think tanks construction from aspects of raising awareness of the problem, resource sharing and open mechanism.
Keywords: think-tank; five major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of Tianjin; mechanism innovation
責任編輯:蕭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