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俠
摘 要:本文結合建設法治天津的歷史任務,提出了天津公民法治觀念培養問題。在結合天津實際,分析法治天津公民法治觀念的歷史基礎、社會基礎和心理基礎的基礎上,提出公民法治觀念的內容和培育路徑。
關鍵詞:法治;公民;觀念;培養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6)01-0102-05
習近平同志在2006年5月17日談及 “法治浙江” 建設問題時就提到,公民法制教育與全社會法治風尚建設對于全局工作有重要意義。十八屆四中全會后法治天津的建設已經成為天津城市發展的重要目標,而這個目標的實現同樣需要公民法治觀念、法治精神的培養,否則法治天津的建設就好比空中之樓閣。如何通過法治宣傳教育,使公民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觀念熔鑄到頭腦中,并體現在公民的日常行為中,從而使法治風尚成為法治天津建設的基石,就成為考驗治理者智慧的大問題。本文的主要任務是在對公民法治觀念及其內容進行厘定的基礎上,分析天津培育公民法治觀念的土壤,繼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
一、地方法治建設過程中應培育的公民法治觀念
地方法治建設的基礎是公民具有法治觀念,并踐行在日常行為中,這已成為共識,但問題的核心是公民應具備什么樣的法治觀念。所謂公民法治觀念是指公民對國家機關依靠法律管理國家、管理經濟和治理社會的認同,并自覺依法辦事、依法維權。公民法治觀念強調在治國原則和方法的認知上,認為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最高權威,區別于“人治”; 公民法治觀念的基本要求是公民主動要求、監督國家機關嚴格依法辦事,通過法律途徑表達訴求、維護自身權益。
筆者認為公民應具備的最基本的法治觀念是依法維權觀念、依法監督觀念,核心是公民信法,相信法具有權威性。
依法維權觀念和公民權利意識高漲有著密切的聯系。近年來中國社會的一大變化就是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公民的權利意識涵蓋小到日常居住、出行、醫療、消費領域,大到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就業、環境權利,與權利意識高漲相伴的是群眾依法維權的觀念欠缺,依法維權觀念的欠缺包括公民不清楚哪些權利是法定權利該維護,也包括不清楚該如何依法維護。有些公民認為自己的某些訴求應該得到滿足,也不管訴求是否有法律依據,就開始無理取鬧,以期獲得不該得到的利益。還有的公民得理不饒人,認為只要自己的訴求有法律依據,不管采取何種形式表達,政府都應予以滿足,因此就出現過度維權,甚至為了“維權”不擇手段的情況。網絡媒體的勃興,為權利的表達提供了多元的平臺。為了“維權”,在互聯網上發布不實信息博眼球的有;為了“維權”堵門、堵路、組織群體性行為的有;為了獲得某些不該得到的權利拉關系、走后門、甚至行賄的也有。天津《今晚報》就曾經報道過,某市民為了“維權”以喝藥自殺相威脅,嚴重擾亂了醫院、銀行、保險公司、機關單位正常辦公秩序,進而對相關單位敲詐勒索。另據新華社報道,2015年6月15日,一群身份不明人員打著“人民有權監督司法”標牌和“徐某某無罪”橫幅圍堵濰坊中級人民法院的大門,導致法院門口的交通要道堵塞一個多小時,嚴重擾亂了正常社會秩序和法院工作秩序。與此同時,博訊等境外網站上刊登出不實圖文報道,稱濰坊中院門口有“訪民”維權,控訴司法機關制造冤假錯案。后經當地警方偵查發現,在該案件背后,隱藏著一個以“上訪”“維權”為名,行制造影響、施壓有關部門之實的違法犯罪鏈條。一個以“訪民經紀人”和個別“維權律師”為紐帶,承接各類“聲援”“圍觀”業務,組織一批相對固定的“訪民”群體“站臺”,活躍于全國各地的熱點案件,彼此分工明確、組織嚴密、利益共享的有組織犯罪團伙逐漸浮出水面。所以,在權利意識覺醒、維權熱情高漲的今天,培養公民樹立正確的權利觀,選擇合法的維權方式,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糾紛的法治觀念勢在必行。目前,我國的法律已經確立了較為完善的利益訴求表達、維權和爭議解決途徑,不同的利益群體在利益受到侵害時,會有不同的維權途徑。其中,司法途徑是最后的路徑。雖然司法的權威性和公信力與民眾認識的理想狀態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司法體制改革持續推進、訴訟制度不斷完善的今天,通過法律途徑,特別是司法途徑維權,應成為法治天津建設中的重要內容。
公民除了要具備依法維權觀念以外,對政府行為依法進行監督的觀念同樣重要。《孟子·梁惠王上》:“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之父母也?”這里的“父母”是為政一方的官員。當百姓的權利受到傷害時,官員理應加以維護,同時官員又擁有對百姓生殺予奪的決定權。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中國百姓有濃重的“父母官”情結,但缺乏對官員監督的意識,更缺乏依法監督政府的觀念。培育公民依法監督政府的觀念,首先,要明確政府權力的行使必須有法律的授權,這也是公民監督政府行為的依據。正如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大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所說的“大道至簡,有權不可任性”,政府的權力應依法依規行使,不能為所欲為。其次,要明確群眾有權對政府的行為進行監督,而這種監督又應是依法進行的,公民可以通過公眾參與的方式進行事前和事中監督,也可以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法律途徑進行事后監督。
二、天津公民法治觀念培養的基礎
在前面已經論述了公民應具備法治觀念的內容,這些內容是全國各地公民法治觀念培育中都要涉及的內容,但是具體到天津法治建設中公民法治觀念的培育,就要充分考慮天津的歷史和現實情況。
歷史是個時間概念,而地方是個空間概念。但一個地方在歷史上所出現的法制文明,一定會對這個地方法治精神的鑄就產生積極的影響。董必武曾說過:“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后,說到文明,法律要算一項,雖不是唯一的一項,但也是主要的一項”[1]。“地方法治文明即一個地方實行法治的狀態和程度所體現的文明,是一定地方的人們在具備一定社會條件的前提下,把法律尊崇為治國的方式,以追求政治民主、社會正義、保障人民權利所取得的成果和成就。因此,法治文明與人類進步事業息息相關。”[2]天津作為一個近代興起的城市,城市歷史并不十分久遠,但天津在近代擁有輝煌的法制發展史并積淀了深厚的城市法制文明。1895年10月2日,天津北洋西學學堂正式創建,學堂創建之初,即設立了律例學門,初步具備后來的法律系的形態。1902年,天津率全國之先在城鄉推行警察制。1903年,天津創辦了現代監獄,并作為典型向全國推廣。天津府天津縣是清末地方司法制度改革首批試點,1907年天津府制定了《天津府屬試辦審判庭章程》《天津府屬試辦審判庭員弁職守》《審判研究所簡章》等法規,成立了天津府高等審判分庭、天津縣地方審判庭、鄉讞局四處,并對民事、刑事審判程序和相關事項做了詳細規定。清末到民國期間,天津除警察、司法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外,還在教育、稅務、海關、衛生、城市管理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新制度、新措施,使天津在城市管理各個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設也走在全國前列。二十世紀初期的天津已經成為中國大都市之一、北方地區的經濟中心。與此一致的,天津地方法制也有了飛躍的發展,成為中國地方法制較為完善、復雜的城市之一。這些法律制度的實施必然影響居民對法律的認知程度,百年來天津地方法制文明成果及其實施為今天公民法治觀念的培養奠定了深厚的歷史基礎。
天津公民法治觀念培養除了考慮歷史因素外,還要考慮社會基礎。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對中國基層社會做了傳統社會和法理社會的概括。傳統型社會是典型的重禮俗而輕法理的社會,禮俗是國家治理社會的工具,再小的國事也是大事,再大的私事也是小事,是禮俗社會的公理。而法治國家的基礎是以分析性、預設性、理智性和推證性為特征的法理型社會。天津公民法治觀念培養的社會基礎就是社會整體正在由傳統社會走向法理型社會,法律關系代替傳統的人情關系,由人治社會走向法治社會。這種轉變是以經濟大發展為基礎,以法制的完善和國家與社會二元化建設為內容的。根據《2014年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4年,天津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722.47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390.02億元,增長15.0%,取得了經濟建設的佳績,為法理型社會建設提供了強大經濟后盾。天津的法制建設也為法理型社會的推進提供了法制保障。天津市人大常委會自2012年9月至今制定修改了198部地方性法規,天津市人民政府自2012年初至今制定修改了31部地方政府規章。制定公正合理的法規規章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了相關法律機制,為法治天津的建設提供了法制保障。而政府簡政放權、培育社會組織又成為法理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天津市政府簡政放權的力度不斷加大,全面取消了非行政許可事項,市級行政審批事項減少到295項,推行行政許可權力清單,基本實現“一份清單管邊界”、“一顆印章管審批”、“一個部門管市場”、“一支隊伍管執法”、“一個平臺管信用”、“一份單卡管通關”。 在天津市政府進一步簡政放權下,還積極培養社會組織,并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截至2014年12月,天津市注冊和備案的社會組織總數超過2萬 [3]。這些社會組織在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科技創新、民生保障、環境保護和社區建設等方面都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天津在法理型社會建設中所取得的成就,必然為公民法治觀念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地方公民法治觀念的培育還要考慮當地公民的社會心理基礎。“社會心理是一段特定的時期內社會及其群體中的心理狀態,是整個社會的情緒基調、共識和價值取向的總和。”[4]就公民法治觀念的社會心理基礎而言,主要是指公民對權利及相關法律規范的內心認同程度,即公民是否從內心認同法律規范的權威,認同執法機關的權威性 ,認同政府不能隨意侵犯公民權利以及權利的實現要通過制度內的渠道實現。公民法治觀念的社會心理基礎體現在公民的法律意識及對法律的信任度上,最高層次是對法律的信仰。天津民風淳樸,居民本分、不惹事,天津公民對法律雖然沒有達到信仰的高度,但“本分、不惹事”本身就是遵守規矩的表現,因此天津一直是全國社會治安狀況較好的地區。另外天津公民注重家庭、人情味濃、樂觀、豁達,公民的幸福度高,城市五次入選“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這些社會心理特征也為居民法治觀念的培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天津公民法治觀念提升的途徑與措施
公民法治觀念提升不僅是天津面臨的問題,也是全國各地政府在法治建設中要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其提升的途徑與措施不外乎是宏觀和微觀結合、政府自身法治水平提升與市民法治素質水平提升結合。
地方政府切實提升法治實踐水平是根本。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孔子回答的意思是說:上層的道德好比風,平民百姓的言行表現像草,風吹在草上,草一定順著風的方向倒。所以,要提升公民的法治觀念,政府官員必須要提升自己的法治觀念,政府必須要提升法治實踐水平。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天津比較注重法治建設,在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12年2月,天津市委成立法治天津建設領導小組,各區縣也普遍建立由黨委統一領導,人大、政府、政協各負其責,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全社會齊抓共管,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法治建設推進機制。制定《深化法治天津建設責任分工方案》,將法治天津建設工作納入市委對區縣黨委績效考評,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共性指標。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建立政府法制機構人員為主體,吸收專家和律師參加的法律顧問隊伍”[5],天津市人民政府早在1982年就開始聘請法律顧問,法律顧問參與天津市人民政府的立法活動,對國務院、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和其他領導機關征求意見的法律、行政法規草案、重要文件提出修改建議,列席市人民政府有關會議,為市人民政府決策提供法律服務,參加市人民政府組織的專題考察和調查研究活動,為市人民政府提供國內外法制信息和資料,對市人民政府交辦的重要法律事務提出意見等。天津各區縣政府也相應配備了法律顧問,承擔參與行政決策、規范行政執法、提供法律服務、代理行政訴訟、參與依法處置突發事件等任務。可以說天津市在法治天津的建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對社會事務依法治理、依法行政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特別是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暴露出在行政許可、土地規劃、安全監管、依法應急等方面的法治實踐中還存在問題,天津市委、市政府已痛下決心,猛藥去疴,加強制度建設,強化執法落實,嚴厲追責,以安全生產大整治為契機切實提升天津法治實踐水平。
讓公民真實地感受到法治為日常生活帶來的實際效果,對于法治觀念的養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天津各區縣根據本區縣現有法律服務資源構建法律服務圈,在街道設立司法服務所,在社區或村委會設立司法服務站,由律師和專職法律服務人員為社會成員提供法律服務,以村民小組、樓、巷、院為單位確定的法律明白人,打通拉近群眾、普法為民“最后的一公里”。通過法律咨詢服務,答疑解惑,幫助公民依法公正解決自家事、身邊事,逐步使群眾形成糾紛找法、維權靠法、自覺守法、依法監督的意識和行為習慣。
培育公民規則意識是核心。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現代法治社會中,社會成員要遵守的基本規矩就是法,而根本之法就是憲法,憲法規定中國公民的基本行為規則是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會公德。公民規則意識的基本內容是守法意識,而守法意識的培育不僅依靠經濟的發展、民主法制的完善,還需要加強宣傳教育,提升公民對法的認知和遵守程度。首先,要充分發揮媒體在法治宣傳教育中的作用。進一步發揮天津電視臺、廣播電臺、《天津日報》、《今晚報》的宣傳導向作用,充實現有法制欄目、頻道、專欄的內容,針對某個涉法案件或事件,結合社會上的熱點問題,運用法律專業知識和法律原則進行準確解讀,形成正面和專業輿論強勢,大力傳播法治輿論的正能量,弘揚社會正氣。在發揮傳統媒體作用的同時,充分發揮網絡媒體的作用。網絡媒體被稱為“第四媒體”,具有快捷、豐富、互動、易存儲、可檢索,傳播速度快,關注程度高,影響范圍大等特點。據不完全統計,截至到2015年6月,天津市建立普法網站6個,各區縣、各部委辦局開通普法微博281個,開通普法微信219個,一些職能部門在門戶網站開辟版塊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其次,在利用好傳統宣傳陣地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新興陣地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利用電子顯示屏、法治公園、法治長廊、法治場館、法治文化一條街、社區法治沙龍、社區法律服務超市、法治櫥窗、法治旗標、普法會客廳、普法超市、普法周刊、普法電梯、法治書畫巡展、法治燈桿、公交車站宣傳欄、公交地鐵車載電視、樓宇電視宣傳法治天津建設系列公益廣告和不同受眾生活相關的法治內容。再次,發揮基層組織和社會組織的作用。社區和村民自治組織與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關系最為密切,也能夠有效地收集公民的利益訴求,成為公民和政府聯系的橋梁和合作治理的重要平臺。社區組織可以通過組織公民參加各類實踐活動,以旁聽法院斷案、以案說法、鄰里互助解決民事糾紛等方式讓公民對法有直觀的認識。進一步發揮社會組織在公民法律意識培育中的作用。工會、婦聯、兒童權益保護組織、環境保護組織、農民工權益維護組織等社會組織可以根據其設立的宗旨,服務對象的特點在提供社會服務過程中倡導依法維權、誠信等 “正能量”。天津可以學習廣東的經驗,降低準入門檻,大力培育面向社區的法律類社會組織,發揮從事法律事務、法律服務等專業性服務的法律類社會組織在法治宣傳中的作用。鼓勵法律類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預防、刑釋人員幫教、社區戒毒、社區矯正等社會治理工作。最后,發揮學校等教育機構的作用。公民規則意識應從小培養,而培育的重要陣地是學校,因為學校在個人的成長發展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試想一個從小受到的教育是愛父母、愛師長、愛同學,不損害他人的權益,遵守社會公德和基本行為規范的人,他成年以后權利意識、法治意識自然會強,所以,學校教育的內容就成為這個目標能否實現的重要因素。學校里除了系統地教授文化知識外,還應加強愛的教育,加大社會規范、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培養的力度。各中小學設置的法制副校長、法制輔導員要切實發揮作用,通過講授法制課,組織學生參觀政府部門、司法機關、旁聽審判活動,切實感受法律的權威,從小樹立依法維權、自覺守法的意識。
公民法治觀念的培養對于個人來講是素質的提升,對于一個城市、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來講是個艱巨而又必須要解決的歷史性任務,在法治天津的建設過程中,公民法治觀念的培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每個公民從自身做起。
參考文獻:
[1] 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520.
[2] 劉正邦.論法治文明 [J] .現代法學,1998(4):28.
[3] 靳鑫.天津社會組織超過2萬家[EB/OL].[2015-08-31].http://www.radiotj.com/gnwyw/system/2014/12/18/000505159.shtml.
[4]百度百科.社會心理[EB/OL].[2015-08-31].http://baike.baidu.com/link.
[5]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4-10-29(01).
Abstract: The general target, expressed at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is to form a system serving "the socialist rule of law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build a country under "the socialist rule of law", which cannot separated from rule of law. In this paper, a concept training will be expressed in rule of law for citizens in Tianjin on the basis of the historical task of law construc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ality of Tianjin, this part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basis, social basis and psychological basis of the rule of law in Tianjin citizens. To cultivate the legal concept of the citizens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concerned ,it is also an arduous historical task meanwhile for a city, a nation, even a countr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ianjin under "the socialist rule of law", cultivating the legal concept of the citizens still has a long way to go.
Keywords: the rule of law; citizens; concept; cultivation
責任編輯:蕭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