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繼仙
【摘要】 在數學教學中,經常發現學生在數學閱讀方面出現問題,有的將數字、文字讀錯,有的讀不準題中的條件,有的讀不出問題中各部分之間的聯系,有的甚至只粗讀一下問題的大意就開始動筆解答,導致錯誤的出現。更讓人擔心的是,學生讀了問題后不能準確把握問題的實質,不能透過文字的表面看到問題的本質,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數學教師不能忽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 數學閱讀能力 學生 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6)09-052-01
一、教學案例回眸與思考
案例 1 :王強參加了一場 3000米的賽跑,他以 6 米/秒的速度跑了一段路程后,又以 4 米/秒的速度跑完了其余的路程,一共花了10分鐘,王強以 6 米/秒的速度跑了多少米?現象 :兩位學生將 3000 誤讀成 300 ,有五位學生算式中就寫成 300 ;八位同學沒有注意“秒”與“分鐘”的不同,沒有進行單位的換算和統一。
案例 2 :關于棱柱、棱錐頂點的描述:棱柱的棱與棱的交點叫做棱柱的頂點;棱錐的各側棱的公共點叫做棱錐的頂點。現象:沒有關注棱柱與棱錐中頂點概念的不同,一個是“棱與棱的交點”;一個是“各側棱的公共點”。
案例 3 :平面內經過三點A、B、C可以畫______條直線;經過其中任意兩點畫直線,可畫______條直線。現象:學生沒有看清“究竟是過幾個點來畫直線” 。
案例 4 :某市為了鼓勵市民節約用水,對自來水的收費標準作了如下規定:每月每戶用水不超過 10 噸的部分,按 0.45 元/噸收費;超過 10 噸而不超過 20 噸的部分按 0.80 元/噸收費;超過 20 噸的部分按 1 . 5 元/噸收費。現已知李老師家某月繳水費 14 元,則李老師家這個月用水多少噸?現象:學生讀不出“超過、不超過”等關鍵詞的意義,不知道“分段計費”的實際意義。
分析思考:以上種種現象僅是從教學中擷取的一些小小“碎片”,此種現象屢見不鮮,卻被學生或教師簡單地總結成“粗心大意”、“不夠仔細”、“思考不夠認真”等諸如此類的原因。其實,根本原因在于學生缺乏良好的閱讀行為習慣,缺乏與數學文本交流的邏輯習慣,缺乏閱讀分析的思辨能力。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指導僅僅停留在“看”和“畫”上,讓學生記住相關的概念或者公式,而學生自以為“讀”懂了,上課提不起情緒聽課,影響了聽課的質量,這樣的閱讀反而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如此蜻蜓點水式的閱讀指導,既不能幫助學生理解字里行間所蘊藏的精髓,更讀不出問題中的相互聯系,也提高不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這種惡性循環下,學生的閱讀能力只會越來越差,對教師的依賴性就越強,問題學生也就越來越多。
二、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
1. 以教材為本,落實數學課本的閱讀數學教材是學生從事數學學習的基本素材,它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基本線索、基本內容和主要的數學活動機會。這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也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主要基礎,它是師生完成教與學雙邊活動必不可少的媒體。因此,教師應該不斷增強學生對書本的閱讀意識。
例 : 絕對值概念的理解歷來是學生掌握的難點,學生經常在此出現錯誤,因此,需引導學生分步驟地讀懂教材。第一,讀懂實際情境。教師應引導學生把實際問題情境數學化后再引入概念,以利于學生建立“絕對值”與生活的聯系,從而能正確理解絕對值的意義。第二,讀出不同表述。有助于學生從本質上認識和理解絕對值,教材分兩次陳述,即利用數軸陳述其幾何意義,揭示其“非負”特勝;接著是它的代數意義,揭示一個數的絕對值與該數之間的關系。第三,讀明符號表示。為了表述的簡明,數學往往需要符號化,讀明白絕對值的符號也是學好絕對值的關鍵。對絕對值符號的化簡,一直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教材為了化解難點,舉出了很多例子供學生閱讀理解這樣的范例書本上還有許多。第四,讀出方法。通過層層閱讀與理解,要能悟出學好絕對值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學會用“數形結合法”幫助學習,利用數軸來分析理解絕對值的概念。
2 .以生為本,指導閱讀方法。隨著閱讀經驗的積累,閱讀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斷地提高,指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培養學生閱讀數學的能力,要從“導讀”階段到“解讀”階段,最終到達“思讀”階段。
( l ) “導讀”階段,問題引領。對于一些難度不大,適宜學生閱讀的內容,教師都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機會讓他們閱讀。對于學生的閱讀,教師可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關鍵內容編擬出閱讀思考題與提綱,讓學生在提綱的指導下帶著問題去閱讀教材,明白教材的主要內容和知識點,通過閱讀達到初步認識概念、定理、公式、法則等目的。有了提綱,學生在閱讀教材中才會有目的地帶著問題去思考,才會伴隨著大腦的思考保持強烈的求知欲并努力去探索,才能為第二階段“解讀”階段作好鋪墊。
( 2 ) “解讀”階段,精雕細琢。教材中的概念、性質、法則、公式,以及解題方法、操作步驟的表述,往往具有更高的嚴密性和邏輯性。教師要恰當地分析教材,恰到好處地在重、難點及思想方法上巧妙點撥,使學生真正地吃透教材,對教材中知識點的來龍去脈有更準確的理解掌握,明確本質、理清邏輯關系。
( 3 ) “思讀”階段,融會貫通。“思讀”即用心閱讀,邊思考邊閱讀,邊閱讀邊反思。
讓學生參與閱讀思考,帶著思考閱讀,會使閱讀更加深厚與扎實,思維能進步得到提高與發展,從而使學生真正能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實現真正的數學閱讀。一旦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了閱讀方法后,這樣就從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逐漸過渡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逐漸轉變為自學能力了。因此,重視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其實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