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靜
【摘要】 教育自古至今都是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隨著社會的變遷,從語錄方式到書信方式,從同時到異地同步方式,從現實生活到虛擬空間的方式,總有一定的媒介和技術承載著教育的目的在人類的發展中進行傳遞。OECD曾明確地歸納出信息技術改變教育方式的必經歷程:信息技術先是改變教學的呈現方式,然后逐步改變教學的技術觀念,接下來對社會或個體產生深刻影響,最后才能真正在教育范圍內發揮作用。
【關鍵詞】 教育 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2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6)09-092-01
一、經驗感受過程與教學設計思路相結合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知識點之間的承上啟下關系和教材的安排主導著教學設計思路。杜威提出“思維就是有教育意義的經驗和方法”,因此利用iPad+Apps作為學習成長記錄和呈現工具,在課程設計中教師能對教學內容和教學信息的經驗感受過程呈現出來。教學法和思維的素有以下五個方面:
1.真實的情境體驗。有一個連續性的活動,而學生對活動本身感興趣。
2.在這個情境體驗中引發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思維的激發器。
3.學生要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進行觀察分析,應對問題的出現。
4.學生自主拆分問題,逐步解決問題。
5.學生通過實踐驗證想法,提煉意義,判斷其有效性。
二、豐富的視角體驗與有意義的學習相結合
區別于以往教師使用的演示型課件,學生在iPad+Apps能自主學習課程內容。老師和學生根據課程內容來選定要使用的軟件工具。“伊凡尼和科林斯分析了各種各樣的矛盾對比及其材料后指出,作為探究的刺激物,矛盾對比的刺激強度十分重要;教學材料的豐富性也是個重要的因素。”在技術ipad上,視覺體驗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靜態的、動態的、平面的、立體的、真實的、虛擬的、旋轉的,它為學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而這些視覺體驗就成為學生進行有意義學習的豐富的學習材料。
三、淡化分科,突呈知識交融
在人類社會中知識沒有明確的學科界限之分,各科知識交織在一起互相影響,在具體的文化境脈中不同學科的知識都會發揮其作用。iPad+Apps的學習環境就是以知識互相交融為目標,進行學科中的軟件運用。
四、課堂教學與課后反饋相結合
在iPad+Apps的學習環境下,學生不單單只呈現學習的結果,還可以記錄學習的過程。利用iPad+Apps教師可以把課堂教學與學生的課后反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有機會表達和呈現他的思維過程。正如西蒙斯在《網絡時代的知識和學習——走向聯通》一文中提到的“作為個體,我們不是僅從一個視角(過濾器)理解知識,我們還能通過發表意見和觀點來拓展我們理解的深度(多樣性)。”
五、教學前、中、后相結合
教材、教具是教師教學的伙伴,而iPad則是學生學習的伙伴。除了在課程設計上考慮如何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運用iPad+Apps進行自主學習,還要考慮課后學習反饋和課外知識延伸。達到在iPad+Apps的學習環境下溝通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整合。美國的《教育技術與研究手冊》上也提到了這個整合原則,“整合原則——當學習者把新知識整合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且這種整合指向于對新知識或技能進行反思、討論或辯護,學習就會被促進。當學習者創造、發明或推導出一些個性化的方式去把他們的新知識或技能應用到他們自身的世界中時,整合的效果就得以提升。當學習者公開地展示他們的新知識或技能時,整合的效果也會得以提升”。
六、改變知識體系的構建方式
傳統的教學中,教材中的知識是進行過系統性地分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知識體系的構建是根據教材安排好的內容和知識體系進行遷移的。教育類軟件普遍存在知識的公共性和無國界可分享性的特點。這些Apps在設計和開發的過程中不以教材為基礎,而是以普適的知識為基礎。因此在iPad+Apps的學習環境下,具體的軟件主導著課堂組織形式,學生能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經歷知識習得的過程,知道知識習得的方法。改變了教材對教師和學生的限制作用,從個體知識建構的演化過程展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