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嶄
大佬愛“閉關”
“閉關”一詞原為宗教用語,指絕塵獨居,潛心修法。在武俠小說中,武林高手為求得功夫精進,也時常閉關修煉,從此境界大開。
王金平在政壇一路從“立委”當上“立法院長”,曾多次到高雄六龜清涼山妙崇寺閉關修行。而2010年,高雄縣長楊秋興退出民進黨,決定以無黨籍身份參選大高雄市長,也歷經一番“天人交戰”——在正式宣布前,他到仁武鄉古嚴寺閉關3日。

但風風火火的洪秀柱與青燈古佛聯系到一起,而且宣布之突然,還是在島內一度吵得沸沸揚揚。
去年9月2日白天,洪秀柱還在辛苦地四處跑基層拉選票,期間還與對手蔡英文在新竹褒忠義民廟碰面——雙方雖有握手但互動不多??僧斕焱砩?0點,洪秀柱的臉書主頁突然發狀態稱,選舉過程中有許多艱難,還有很多疑惑需要厘清,因此“暫停每天陀螺般的行程”,“進行深刻反省與沉思”,并預告日后向外界完整報告。
此語一出,最先令網絡嘩然,不少臺灣網友留言,洪秀柱“這是要退選”,也有網友半調侃留言問道:“賬號被盜了?”
甚至連她的“戰友”都被搞蒙了。藍營多位發言人接到記者電話時還一頭霧水,詢問網絡小組核心幕僚后,才確定此事為真。
島內媒體分析,去年自4月宣布參加臺灣“總統”選舉以來,洪秀柱從來就沒有被外界看好過,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民調支持度一馬當先,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加入戰局后,雪上加霜,分薄了泛藍的票源。而國民黨內也是“倒柱”之聲不斷,不少自家“立委參選人”要與她切割,生怕被拖累。洪秀柱跑臺灣一圈,有些地方黨部沒有賣力幫她處理行程,地方座談都是草草了事;也有些地方的國民黨“立委”“挺柱”后,又去為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站臺。
洪秀柱乃至國民黨上下,是該“反省一下選戰如何繼續了”。
“事前我并不曉得她要‘閉關?!?月3日,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回答記者提問時說,他個人覺得“閉關”做一些思考,調整步伐也是好的。
閉關地大有講究
雖然是突然宣布,但顯然洪秀柱對“閉關”一事早有定案,至少是在地點選擇上。
《聯合報》報道稱,洪秀柱的閉關地點在新北市中和區的圓通寺。建于1962年的圓通寺,主要供奉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是純為女尼修行的凈地,不輕易接收外客。
在哪里“閉關”,不是隨便選擇的。
楊秋興選擇仁武古嚴寺,是因為該寺是他所在的高雄縣內,為數不多的正規閉關處之一。他與古嚴寺住持也是舊識,第一任縣長任內,就曾為“思考縣政方向”去寺內閉關。而王金平南下高雄六龜清涼山妙崇寺,也是因為篤信妙崇寺的文殊菩薩賜予他智慧,在關鍵時刻讓他思路清晰,總能做出最好的抉擇。
而與洪秀柱略有不同的是,宋楚瑜雖然暫停公開行程,以致被外界議論為“閉關”,但并未出世,而是下基層走訪鄉親,與黨內同志商討問題,各項事務都不耽誤,更像是備戰家中,蓄勢待發——按他的說法是在“思考政策”。
而在圓通寺這個周圍群山環繞、風景清幽的清凈地,待在其中的洪秀柱似乎是身心大受熏陶,每天在臉書上,像是寫日記一般匯報著自己的感悟:“九月四日,星期五,天氣晴。是習慣吧,醒來時正是六點。師父們正做著早課,聽說今晨也會為臺灣和我祈福;多么沉靜而善良的力量?!?/p>
甚至蟬聲都是“一種悅耳的嘈雜”,“但嘈雜也讓我想起了現在因為價值混亂而帶來的真假難辨,是非混淆。我們高談自由,但卻忽視戒律;暢言民主,卻忘了是非?!焙樾阒鶎懙溃懊鎸ε_灣的民粹偽善,我是否應化身為捍衛良善價值的怒目金剛?我知道歷史正考驗著我。”
“非典型選戰”
修行本為一人之事,閉關也意在絕塵,但洪秀柱先是在社交網站上發布預告,期間還不停更新感悟,一舉一動都牽動媒體神經,著實搶占了島內媒體多日頭條,而在黨內,她也享受到了“眾望所歸”,諸多大佬,如王金平、朱立倫和馬英九副手吳敦義,紛紛表態強調“挺柱”。
也難怪有評論稱“閉關”讓洪秀柱拿回發球權,是真正的“非典型選戰打法”。
9月6日,洪秀柱如約“出關”,果然“氣勢如虹”。她親自召開記者會,發表長達7000字的“反省與承擔”演說,強調不會退選,“所有流言與觀望到此為止,我會為我的信念奮斗到底,絕不退縮”。
她還抨擊道,臺灣社會要病入膏肓了,病因不在政策,而在個別從政之人的不擇手段,而這股勢力的發動力量,“主要掌握在綠營人士以及部分所謂的名嘴與媒體手里”。
其后,她還表示,希望蔡英文用女性良知,與她一起辯論“治國理念”——由于在提到辯論一事時,洪秀柱完全沒有提到宋楚瑜,會后記者便詢問,“是不是不將宋楚瑜當成對手?”她肯定地回答,“我始終認為我的對手就是蔡英文女士。”
3天后,國民黨中央也以行動表示“挺柱”到底。9月9日,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和洪秀柱一同出席活動,與30多名各縣市國民黨籍議員,齊喊“凍蒜”(閩南語“當選”發音),大秀國民黨上下團結一致。但很快,卻出現了意外的“換柱”事件,此事恐不是“閉關”能解決的了。
在記者面前,對洪秀柱“出關”后咄咄逼人的“臺灣生病說”,她的對手蔡英文輕描淡寫地表示,還沒時間仔細看洪秀柱的閉關心得,尊重對方的思考以及對選戰的布局。
(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