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銀蘋(中共武威市委黨校 甘肅武威 733000)
?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下武威商貿物流樞紐建設機制探究
寧銀蘋(中共武威市委黨校甘肅武威733000)
摘要:商貿物流作為新興的服務行業,是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和社會生活的重要支柱。本文通過武威區位、交通、政策等方面分析的基礎上,主要研究武威商貿物流樞紐建設的動力機制,試圖為武威市商貿物流樞紐建設提供科學的指導依據。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物流樞紐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3.012
物流樞紐是現代物流發展到集約化、規模化、網絡化階段的必然產物,而商貿流通業是反映城市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程度的窗口,它作為城市基礎性支撐產業和拉動經濟增長的先導性產業,是城市集聚功能、輻射功能的主要動力和城市進步發展的重要標志,稱之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三利潤源”。
1.增長極理論
法國經濟學家佩魯把區域經濟發展基礎較好的地區出現人力、物力、財力等生產要素聚集的現象,稱之為“增長極”。而現代商貿物流作為一個“關聯效應”明顯的復合性產業,在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通過資源的整合,把自然資源、經濟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等集中打造“物流產業增長極”,來帶動相關產業,進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2.區域比較優勢理論
大衛.李嘉圖在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提出了比較成本理論(也稱為“比較優勢理論”)。該理論認為商品價格上的差異來源于成本差異,進而強調各地擁有自然資源、要素察賦的不同。因此,各地應根據資源察賦上的比較優勢參與區域分工,充分發揮市場價格機制的作用以實現資源分配過程,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在武威這個內陸區域內發展現代商貿物流,重點是要充分利用優勢條件發展商貿物流,推動武威地區成為甘肅經濟新的經濟增長極。
1.經濟發展概況
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甘肅提出了“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的戰略選擇中,對河西走廊定是要打造成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經濟商貿區,以大交通帶動河西走廊承載力,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物流交通的匯集地、樞紐地、集散地;以大物流增強河西走廊開放力。
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端的武威,是河西重要的物流中心和商貿集散地。總人口181.36萬,占全省總人口的7%;總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據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武威的GDP總值達到405.97億元,占全省GDP總值的7.4%;GDP增速9.1%,明顯高于全國1.7個百分點,高于全省0.2個百分點,在全省的增速中上靠前。如此快的經濟增長速度為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節點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
2.區域物流發展概況
(1)地理區位條件。武威,古稱涼州,這里是古絲綢之路的要沖,素有“通一線于廣漠,控五郡之咽喉”之稱。經濟社會發展優勢明顯,地理區位優勢顯著。武威處于亞歐大陸橋的咽喉地位和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的中心地段,是西部重要的交通隘口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葡萄酒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漢朝以來就是我國東部和中部地區向西經濟文化交流的門戶和通往中亞、歐洲等地的咽喉。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黃金節點城市,區域優勢得天獨厚。
(2)交通設施條件。武威市作為西部重要的交通隘口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公路、鐵路等交通運輸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初步構成了發展現代物流中轉樞紐的立體交通基礎,具有明顯的多式聯運交通優勢。區域內擁有西北最大的鐵路編組站武威南火車站,亞洲最長的鐵路隧道——烏鞘嶺隧道,蘭張高鐵蘭州至張掖,途徑武威(擬建)的貨運專線;武威南至烏魯木齊載重鐵路(擬建)及武威南煤炭集疏運基地至新疆準東煤田鐵路專用線(擬建);所有向西運送的貨物,無論公路、鐵路都需經過武威進行集散、中轉,是中亞各國與我國物流大通道最優路徑的必經之地。
(3)政策支撐條件。2012年《武威城鄉融合發展核心區商貿物流業發展規劃》出臺,《規劃》提出,按照建設甘肅統籌城鄉發展試驗區為出發點,以落實武威城鄉融合發展核心區總體規劃和統籌城鄉發展為主線,打造大商貿、建設大市場、完善大流通、構建大物流、培育大企業、發展大服務,大力推進傳統商業經營方式向現代化流通方式轉變,加快核心區城鄉商貿流通網絡體系建設,促進核心區城鄉融合發展。
2014年6月1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武威保稅物流中心積極貫徹《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精神,立足甘肅省武威市“新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節點”的區位優勢,構建以保稅區為基礎,通過建設國際物流產業平臺、國際貿易產業平臺、金融與實業融合平臺、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保稅商品展示中心,努力構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物流服務體系,促進各種運輸方式有效銜接,形成以武威為中心,輻射蘭州、銀川、西寧、包頭等城市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
2014年2月7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煤炭物流發展規劃》,該規劃當中武威市是甘肅省唯一的煤炭物流節點城市和物流園區。該園區定位為煤炭中轉、儲配,輻射川渝、河西走廊等地區。2014年10月,武威市圍繞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節點”的總體目標,制定了《構建武威開放型經濟發展新格局實施意見》,著力構建推進現代農業、食品工業、現代物流等特色產業開放發展的經濟新格局,努力把武威打造成全省、西部乃至絲綢之路向西開放的戰略通道。
1.經濟發展機制
物流的發展水平與一個區域的經濟總量和經濟發展水平成正比,經濟的快速發展的是物流樞紐形成的基礎。
2014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405.97億元,同比增長9.1%。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90.71億元,同比增長6.0%;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72.89億元,同比增長11.3%;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38.37億元,同比增長8.3%,三次產業呈現23.3:42.6:34.1的比例結構。2010年至2014年,武威市地區生產總值平均增長速度為12.7%。從2010年到2014年我國社會零售總額從75.36億元增長到131.7億元,進出口貿易總額從1200萬美元元增長到3968萬美元,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從而為商貿物流服務提供堅實的基礎。
2.思路創新機制
甘肅省14個地州市的外貿排序中,武威市排名全省第10位。針對武威外貿“小市”的現狀,武威市委市政府秉承大資源、大市場的觀念,堅持無中生有抓項目理念,從區域內外協調發展創造整體優勢的大勢謀劃,從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的思路開拓,利用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探索外向型經濟。申請設立了以“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物流樞紐為發展定位的武威保稅物流中心,為武威打開了一個對外交流的窗口。武威保稅物流中心作為連接亞洲與歐洲之間重要的貨物中轉基地,既能促進全省外向型經濟發展,又能輻射和服務周邊區域的進出口和加工貿易企業提供口岸通關、退稅保稅等服務,打造向西開放的國際物流平臺。
經濟外向度=進出口商品總值/當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武威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市,從2010年至2012年,武威的經濟外向度趨于下降,從2013開始有上升趨勢,這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戰略帶給我們的機遇。打造武威黃金節點,為武威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構建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開放開發格局起到了重要節點支撐和聯結拉動作用。武威與甘肅相比,它的經濟外向度呈上升趨勢,甘肅經濟外向度呈顯波動中趨于下降趨勢,全國經濟外向度呈下降趨勢,這與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有很大的關系。這也說明武威設立保稅物流中心,搭起了我市乃至甘肅及周邊省區通往世界的經濟貿易金橋,成為了我市經濟社會實現跨越發展的新的發力點。
3.物流保障機制
(1)武威保稅物流中心重塑東西方商貿陸港。據史料記載,盛唐時期的涼州,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商貿極為興盛,來自西域各地的胡商云集于此。但隨著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其東西方貿易重要中轉站的功能漸漸消退。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提出,以及國家向西開放的新舉措,這些都為武威跨越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保稅物流中心的設立,使武威得天獨厚的交通區位優勢重獲新生,由內陸閉塞地區搖身一變,再次成為中國向西開放的“前沿陣地”。武威保稅物流中心是以“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物流樞紐為發展定位,通過打造國際物流產業平臺、國際貿易產業平臺、金融與實業融合平臺、出口加工基地四大平臺,建設中國西部‘世界貿易陸港’。
(2)“天馬號”國際班列作用日益突出。全省首列中歐班列“天馬號”的開通,使武威市得天獨厚的交通區位優勢重獲新生,將成為物流服務成為我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新動力。該班列正在致力于加強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途各省份交流合作、資源共享,進而發揮武威亞歐大陸橋的重要物流樞紐作用,與各地實現代碼共享,增加班列發運頻次、提高運輸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保證安全,推動多式聯運走向專業化、國際化、現代化。同時,依托“天馬號”武威市正在搭建一個外貿服務平臺,讓當地的特產能夠走向國際市場,并形成相關產業的集聚發展為支撐的陸港經濟產業體系。
參考文獻:
[1]劉楊,區域物流樞紐城市內的物流節點布局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8年5月.
[2]郝淵曉.談新亞歐大陸橋區域物流協調機制的構建[N].現代物流報,2013-10-01.
[3]周志明,王明月.中國物流產業發展前景與政策建議[J].煤炭經濟研究,2003-05-25.
[4]王友順,王向暉.發展現代物流促進武漢制造業[J].商場現代化,2005-02-25.
[5]李永飛,童健.絲綢之路經濟帶物流樞紐的構建分析-以西安為例[J].探討與研究,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