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鑫(中共云南省委黨校 云南昆明 650111)
?
云南“十三五”縣域經濟發展縱深研究——基于互聯網+云南高原特色農業視角
譚鑫(中共云南省委黨校云南昆明650111)
摘要:伴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十三五”期間“三農”問題將會日益凸顯。借力“互聯網經濟”,創新農業發展驅動,衍生新的農業經濟業態,構建全產業“鏈式”關聯體系,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縣域經濟發展中亟待破解的重大課題,亦是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后勁的重大戰略導向。據此,本文在實踐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創新驅動戰略、金融體系支撐戰略、人才紅利戰略,來支撐互聯網與高原特色農業的深度融合,拓展縣域經濟發展的縱深格局。
關鍵詞:縣域經濟;互聯網+農業;全產業“鏈式”關聯;戰略實施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3.005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如何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創新農業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十三五”期間縣域經濟發展中亟待破解的重大難題。為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國正在啟動“創業創新”的新動能。2015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將農業創新發展擺在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位置。令人欣喜的是,2015年6月24日國務院出臺了《“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7月4日發布了《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在頂層設計層面明確了“互聯網+”的發展愿景,圈定了“互聯網+11”的行動計劃,其中“11”是指11個重點行業、重點領域,而現代農業位列第三①。通過政策解讀不難發現:“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布局得到了國家的重視與支持,已上升成為國家戰略。學者范穎華(2015)指出“在即將到來的‘十三五’期間,伴隨信息化技術滲透到‘三農’各個領域,互聯網+農業將會帶來萬億市場”②。毋庸置疑,在傳統農業、落后農村、弱勢農民的“三農”問題面前,“互聯網+農業”必將成為破解“三農”老問題的新方法,必將實現“農業”老樹發新芽,脫胎換新骨,推動農業創新發展,衍生新的農業經濟業態,繼而實現縣域經濟向縱深發展。
概念經濟本質旨在揭示公眾認知“共識”概念的基礎上拓展而來的經濟活動的總和③。互聯網(Internet)自誕生之日起,便賦予了先天的“鏈接”與“共通”功能,伴隨知識經濟的蓬勃生機,“互聯網”憑借“先天優勢”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獨特氣場,彰顯出巨大的經濟發展價值。因此,“互聯網+”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的新演進。“互聯網+”是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創新融合,它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宋喜林,2015)④。據國內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互聯網背景下的電子商務實現13.4萬億元的交易額,2015年將刷新至18萬億元⑤。無疑,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面前,在縣域經濟發展后勁不足的現實困境面前,“互聯+”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提振增效的“一劑良藥”。基于互聯網經濟所蘊含的巨大消費潛能與經濟發展動能,國家在戰略層面提出了“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發展概念,并迅速達成了廣泛的社會共識。
當前,這一“共識”概念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農業發展”高潮,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民等多方力量展開了多種形式的探索與實踐;一個顯見的經濟發展事實:“互聯網+農業”必將催生新的藍海經濟,創新農業發展驅動,衍生多元的農業經濟業態,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云南作為農業大省,縣域經濟發展離不開“農業基礎”;在近幾年的農業發展實踐中,云南“真正闖出了路子,形成了規模,取得了實效,創造了經驗”⑥。云南農特產品以其“生態安全、健康多樣、四季飄香”聞名于世,享譽海內外,市場需求量大。因此,立足于如此好的農業稟賦基礎,緊緊抓住“互聯網+農業”的時代東風,積極推進“互聯網+云南高原特色農業”深度融合,將農業產業發展推向“縱深”,“十三五”期間,云南縣域經濟發展必將大有作為,實現轉型升級。然而實踐調研發現:云南大部分縣域發展只是將“互聯網+高原特色農業”停留在“概念經濟”層面,并未將其轉換成真正的“農業新經濟”,諸多關鍵問題亟待解決。

圖一 核心理念的邏輯框圖
當前,云南縣域農業經濟發展的問題癥結在于“散弱”,難以形成整合優勢,這亦是縣域經濟難以實現縱深發展的薄弱環節。實際調研中,云南縣域農業資源非常豐富,但是“諸侯經濟”割據嚴重,縣域內、縣域之間,涉農企業存在生產低水平的重復,開拓市場能力弱。基于互聯網+現代農業的“概念經濟”的內涵,未來互聯網農業新經濟形態的核心理念的主要內容:整合、鏈接、分享、傳播,即:“整合”農業資源,建立“農戶+基地+企業+電商”的“上、中、下游”全產業“鏈接”關聯體系;構建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農業企業聚合人氣“分享”平臺,致力于云南的高原特色農業產品聚合成一個“傳播”拳頭,統一貼上“云”牌,送上“云端”,借力互聯網,創新農業經濟業態。
基本內核:全產業鏈式設計,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優化布局。“互聯網+高原特色農業經濟”是多元系統的耦合,需要謀篇布局、多元力量協同,它涉及農業生產系統、工業生產系統、服務業生產系統,農民生活空間、生態安全格局。依托“城鎮”生活空間格局,將“生產——供給”的涉農三次產業的“生產空間”實現與“生態空間”的優化、無縫對接。在縣域發展格局中,建立起“三產”鏈式發展體系,推動縣域產業一體化發展。其根本要義就是:將不同類型的“產業功能”城鎮嵌構、整合在“鏈式關聯”體系內,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聯動發展,走出一條“縣域產業功能整合、鏈式發展”之路,形成優勢明顯、規模較大的縣域、區域“互聯網農業”板塊經濟。

圖二 “三生”空間與產業鏈式關聯⑦
1.創新驅動戰略,加快構造重點企業的互聯網技術聯盟創新
“十三五”時期,面對在大數據與網絡化時代帶來的各種機遇與挑戰,云南要加快實施縣域創新驅動戰略,以優化互補為基礎、以互贏共贏為目標、建立涉農企業“互聯網技術”開發為聚焦的“眾籌創新”與“聯盟創新”。第一,要引導縣域企業合力開展眾籌創新與聯盟創新,充分利用Internet的運行平臺,進一步挖掘共性技術開放、合作研發、共同推廣、共享互聯網技術平臺,鼓勵行業內部或跨行業之間的企業互動與協同。第二,要引導眾籌創新與聯盟創新的“縣域”涉農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要以利益共同體為紐帶、以國家和省政府的扶持和引導為手段,以農業龍頭企業為聯盟核心,聯合云南的高等院校(如云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云南師范大學)與科研機構,形成“技術入股”、“資金入股”、“產品資源入股”等多元的合作方式。
2.金融支撐戰略,加大縣域“互聯網+高原特色農業”的資金支撐力度
“十三五”時期,云南省加快縣域高原特色農業發展還需要以健全普惠性財政的投入機制、拓展社會投融資領域等為重點,逐步構建起低成本、多元化、可持續發展的“互聯網+高原特色農業”資金支撐體系。第一,健全普惠性財政的投入機制,進一步創新普惠性財政的投入方式。要全面整合云南省財政局、發展和改革局、工業商和信息化委員會等各個歸口部門的普惠性財政投入資金,圍繞云南省農業的新興產業培育、傳統農業轉型與發展方式等需求,加強農業部門與各個相關職能部門的協調與溝通、強化對涉農重點產企業與重大項目的集中投入、優先資助互聯網+云南高原特色農業項目。第二,要以“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為目標,進一步拓寬社會投融資渠道,進一步調動社會資本參與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積極性,整合云南省的各類發展基金(公共財政補貼、政府專項基金等),鼓勵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互聯網+高原特色農業領域,充分利用“眾籌創新”等社會投資方式,引導投資基金投向云南縣域高原特色農業的“互聯網”創新創業基地與中小企業。
3.人才紅利戰略,培育新型農業電商人才,釋放人才紅利
“十三五”時期,云南加快高原特色農業發展還需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以更加優惠的政策、更加優越的環境、更加靈活的方式,加快構造智力密集的人才高地,以人才紅利贏得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具體而言,要充分依托云南省高校,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創新人才引進與使用方式;多方協同,多模式、多層次培養農村、農業電子商務人才,最大限度地釋放人才紅利,服務于“縣域經濟”向縱深發展。第一,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創新人才引進與使用方式。要進一步凸顯云南的空間區位優勢與自然生態環境等比較優勢集成,以市場為導向,堅持“不求人才為我所有,但求人才為我所用”的理念,全面圍云南省涉農骨干企業的發展需要,充分發揮創新創業基地在人才引進與使用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重點吸引云南高校與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專家學者等對接農村、農業。第二,建立契合縣情、民情的本土化的農業電商人才培訓機構與培訓機制,形成“政府主導+院校公益支持+企業自主培訓+校企合作培訓”的共建模式,調動一切教育資源開展電商職業農民的培訓,同時建立完善的培訓管理機制和體系,做到有機構、有人員、有制度、有方案、有計劃、有措施,創新電商農民培訓形式與路徑,以本地教學為主,打造一支“手把手”電商教學隊伍,建立農業電商實習平臺,同時甄別對待,對較高知識層次的職業農民,積極推行“網絡課程+自學”。第三,支持大學生投身農村創業,有效引導大學生回流到農村,讓大學生成為“高原特色農業電商”的生力軍。
云南作為一個“欠開發、欠發達”弱勢農業省份,實現后發趕超的根本是激活縣域經濟的發展活力,推動縣域經濟向縱深發展,其關鍵是培育農業新經濟,路徑是順應時代發展大潮,用“互聯網+”力量充分釋放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資源優勢、民族文化優勢、生態環境優勢,構建起全產業鏈式關聯體系,推動縣域經濟的歷史性跨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經濟日報,2015年7月5日,第5版。
[2]范穎華:《互聯網+農業:萬億市場》,《小康(財智)》2015年第4期。
[3]引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4]宋喜林:《“互聯網+”助力貴州特色農業突圍》,《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與互聯網+論文集》2015年。
[5]本數據來源于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站:www.100ec.cn,其中2015年為預測數據。
[6]本段話出自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來云南調研時做出的評價。
[7]本圖的繪制參照:丁生喜著,《環青海湖少數民族地區特色城鎮化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年。
作者簡介:
譚鑫:中共云南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