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蛟(青海省湟中縣加汝爾小學 青海湟中 811699)
?
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小學生美術創作的想象力
劉世蛟(青海省湟中縣加汝爾小學青海湟中811699)
摘要:經過多年的小學美術課教學,讓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作能力得到發展。必須巧設教學法,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必須充分發揮小學生的自主性,讓其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實踐,只有配合好聽畫法、添畫法、改畫法、講述法、記憶法、提煉法、夸張法、擬人化法、時空交織法、尋找共性法等十種技藝法。才能幫助學生深入生活引導想象、走進大自然發展想象、運用感官提高想象、通過結合教學方法深入地探索想象能力的教學方法運用,培養學生想象畫創作興趣,培養學生想象力,培養學生獨創精神,發展學生形象思維。
關鍵詞:小學生、培養、想象、創作、聽畫法、改畫法、提煉法、夸張法、擬人化法、時空交織法、尋找共性法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3.067
小學生興趣廣泛、思維活躍,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最富于想象和創作。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古今中外無數的創造發明,都是從想象開始的,教育者應愛護小學生的想象,并在教育活動中不斷挖掘和培養小學生的想象力。著對于培養小學生的智力,培養創造性思維和今后的發明創造性活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幾年的美術教學實踐中,我非常注重對小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并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調動小學生的聽覺,根據聽到的聲音,引起日常生活中所見所聞的聯想和想象,創作出相關聯的繪畫作品,將“音”轉化為“形”。例如,播放一盤記錄有春天各種特有聲響的磁帶,讓學生創作一幅關于春天的繪畫作品。可引導學生仔細分辨春天里的各種聲音:淅淅的春雨聲、小溪嘩嘩的流水聲、鳥兒的啼叫聲、播種機耕地時的“突突”聲、孩子們放風箏時的歡笑聲,然后根據這些聲音,在頭腦中產生一幅幅的畫面并將它記錄下來。
引導學生將各種書、報上的繪畫作品形象,或自己創作的各種形象作為主體物或部分形象,繼續添加內容,從一形一物,一點一景聯想開去,創作出一幅內容、形象豐富多彩的作品,如將小學生喜愛的神話人物形象哪吒作為主體形象,要求學生為他設計一個新的活動場景,這個活動場景既要體現哪吒的性格特征,又要有新的創意。這種方法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想象力。
積累生活中的小經驗,將小知識聚集成了大海洋。例如:通過過程演示法,讓孩子大膽對于生活中的景物改造,大膽對于身邊人物照片改畫,教師指導孩子抓住人物、景物的某一個特點,進行夸張地改畫,充分展示操作過程,與大家分享經驗。并將改畫結果記錄、繪畫作品隨時展示自己在學校、家中、展示欄中,也可以裝訂成冊和大家分享。
教師可運用講故事的方法,也可以出一個主題,啟發誘導學生“講述”,讓孩子們大膽表達對周圍世界的理解、對客觀對象的細節觀察。孩子們講的越豐富、越詳盡,他們的觀察、記憶和想象的能力就越容易得到鍛煉。講述法可圍繞一個主題讓孩子們自編一段情節或故事,也可讓孩子們相互之間“講故事”,相互記錄下對方所表述的主題。這也是培養學生們想象力的一個極好機會。
引導小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事和物,或將以往經歷的各種事和物聯系在一起,創作繪畫作品,也可由教師帶學生參觀一處景物,然后通過默記繪畫出來。小學生的想象來源于現實生活,他們大多是畫自己聽到的、看到的、感興趣、印象最深的事物。
引導學生將形象繁雜的畫同自然景象加以選擇提煉,保留主要的、體現其特征的部分,去掉重復的、缺少個性的、多余的部分,使其主題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鮮明。
引導學生觀察景物或人物,指導他們尋找該景物或人物與眾不同的特點,進一步對這一特征(如人物是鷹鉤鼻、大板牙、卷頭發等)強化、擴大、突出,甚至取代事物的整體形象,弱化其它形象。成功的夸張畫,觀眾一眼認出畫中人,并不失真。
小學生在不斷的認識周圍世界的同時,還需急切地與周圍的一切對話,特別是喜歡與自己設計或創造的新的形象,在他們眼中,世界是一個充滿生命的世界,因此,他們常常賦與創作形象以生命和情感,在小學生的筆下動物會思考、車船會走路、草木會說話,世間萬物都具有人形化和人情化的特點。
引導學生打破時間和空間的一切界限,在時間上消除時間差,將遠古和現代,白天和黑夜等不同時間里的特有現象或事物綜合在一起,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空間上打破天上地下、水面陸地等一切空間限制,讓學生重新構筑一個新的理想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有兒童感興趣的一切事物和活動,這也反映了小學生將現實生活理想化的特點。
主要運用在撕貼、葉貼等工藝美術制作中,引導學生在自然界紛繁復雜的事物中通過比較、認識,找出最能體現創作對象特點的“原料”,這種“原料”必須與創作對象有某種內在聯系或外在的近似。這也是培養學生觀察力、表現力的一種方法。列如指導學生制作樹葉貼畫,可讓學生選擇柏樹葉或芹菜葉作水草......自然界的物象千差萬別,形狀、色澤、質感均各有特點,在尋找這些特點與創作對象共性的過程中,小學生不僅提高了“看”,“想”的能力,也體會到了一種創作的樂趣。
總之,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的小學美術教育,即要使學生人人接受教育,個個具有一定的藝術素養,還要使美育真正成為義務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克服在美術教育中專業化、成人化的傾向和以單一的傳授畫畫為中心的藝術教育模式,讓教學方法具有多樣性和實效性,而我們教師不斷的引導和啟發,不僅點燃學生創造、想象力的火花,更主要的是讓學生帶著輕松愉悅的心情,張開想象的翅膀,創造出嶄新的未來。
參考文獻:
[1]《美術教育》
作者簡介:
劉世蛟,男,1976年生。1996年畢業于青海省湟中師范學校美術專業,小學高級教師。在美術教學方法曾多次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