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霞(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 河南鄭州 451191)
?
開放條件下鄭州商城遺址的開發研究
楊曉霞(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河南鄭州451191)
摘要:鄭州商城遺址是迄今為止我國國內發現的最早的商代都城,在國內外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研究價值。本文描述了鄭州商城遺址現階段的開發成果,并詳細分析了在當前開發過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重要問題。為將鄭州打造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城市名片,提升其在國內外的歷史文化魅力,文章最后從外部環境、旅游線路規劃、宣傳和融資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鄭州;商城遺址;開放條件;國際競爭力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3.081
鄭州商城遺址發現于20世紀50年代,在當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努力之下,鄭州商城遺址的保護和開發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隨著2015年上合經合組織會議在鄭州召開,2016年博鰲亞洲論壇秋季高峰會議落戶鄭州,鄭州的國際知名度越來越高,對鄭州商城遺址保護和開發的思路和視角也必須更加國際化,才能展現出鄭州這座古城的歷史文化魅力,提升鄭州市在國內外的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1.最古老的一座商城
鄭州商城遺址即是商代帝王成湯所建的都城—亳,自成湯至仲丁凡五世十王皆都于亳。亳都作為商代國都的歷史,直到仲丁遷都于隞才告結束,歷史長達189年,約占商王朝整個延存時間的三分之一。鄭州商城遺址是我國現存商代最早和最大的都城,是早于“安陽殷墟”的商代早中期都城。
2.遺跡遺物極其豐富
鄭州商城遺址已發掘的遺跡主要有商代的建筑遺存、商代墓葬和商代的手工作坊。除了豐富的遺跡之外,鄭州商城遺址還出土了大量的文物精華,鄭州商城的青銅器有其自身的特點,出土的青銅器有觚、孟、尊、鼎等10余種;鑄銅陶范大約400余件,包括容器范、生產工具范、兵器范等;此外還出土了玉器、原始瓷器、石器、甲骨文、象牙器和陶文符號等大量文物。[1]
3.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
鄭州商城遺址所出土的遺跡遺物向我們展示了商朝早期的地理、人文、心理、宗教、歷史、民俗、社會、經濟以及政治等廣泛而深刻的內涵,是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展現了商代前期王都的面面觀,而且對研究商文化也有著不可替代的學術價值。[2]同時,也為社會史、文化史、專門史等的研究提供了完整而詳細的實物資料,對于研究先秦文化以及人類社會發展變遷的歷史軌跡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4.有助于學習和弘揚民族精神
鄭州商城遺址游覽區內也有一些記錄該遺址發現和發掘過程的資料,通過學習這些資料也可以了解我國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學家以及相關工作人員在發現并保護鄭州商城遺址的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學習他們刻苦鉆研、不求回報的愛國情懷,增強人們的愛國意識和積極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意識,提升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和傳承歷史的責任感。
1.建設并開放商都文化主題公園
商都文化主題公園以玄鳥生商為設計主題,立足于文物保護與展示體驗間的和諧,著眼于滿足人們游覽城墻、觀賞文化、休閑娛樂等需求,以植物造景為主,喬灌花草層次分明,各類植物合理分布,透過植物四季的交替看遺址的永恒。同時,還有文化景觀,如雕塑、壁畫、景觀石等,突出商都文化主題,與周邊商都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古城墻遙相呼應,既有歷史文化內涵又有城市品位。
2.建設商都文化特色商業區
商都文化特色商業區以鄭州商城遺址所代表的商都文化為寓意,突出商都文化和商都商業特色,建設歷史民俗文化區和商都文化展示區,做強文化旅游、黃金珠寶和高端商貿服務三大產業,全力打造集歷史、文化、創意、藝術、科技等元素為一體的商都文化特色商業區,是鄭州市乃至河南省的一張特色文化商業名片,也極大地提升了鄭州的城市地位。
3.規劃并建設鄭州商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鄭州商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提出保護一城、建設一帶、建設五個展示片區和八個展示節點的總體規劃。一城指7公里周長的內城墻所圍成的古商城,一帶指環內城墻的綠化帶,五個展示片區主要包括黃委會宮殿展示片區、商都遺址博物院片區、文廟—城隍廟片區、書院街特色文化街區以及夕陽樓和濱河帶公園片區等五個展示片區,八個展示節點主要包括人民廣場地下城墻展示節點、紫荊山公園城墻斷面展示節點、商都藝術館商城發現展示節點、城北路城墻斷面展示節點、東大街商城復原展示節點、紫荊山路城墻斷面展示節點、西南城角城墻遺址展示節點以及商鼎公園城墻遺址展示節點等八個展示節點。
1.周邊環境與鄭州商城遺址的文化底蘊不相協調
在鄭州商城遺址開發的早期,由于缺乏足夠的保護意識,已經對遺址造成了無法挽救的破壞,主干路紫荊山路和東西大街穿越城垣遺址,[3]正在建設中的鄭州市地鐵2號線下穿紫荊山路,對商城遺址的安全性也造成了一定的潛在影響。城垣周邊非主干道沿街小商鋪林立,這些商鋪缺乏統一的規劃,顯得較為混亂復雜;個別物流公司在城墻外圍道路上堆放建材、收發物流,這些行為嚴重影響了城墻的環境風貌和城市的區域風貌,這些都是與鄭州商城遺址所蘊含的歷史魅力和文化價值不相匹配的。
2.展示手段不夠豐富
鄭州商城的城垣遺址是用黃土夯打而成的土遺址,這樣的土遺址可觀性較差,展示手段比較單一,基本上都是通過實景恢復,盡量保持原貌向游客供游客參觀的方式展示。[4]而對于出土的歷史文物則一般采取保存在博物館的方式進行展示,這一方面是由于鄭州商城遺址的遺物遺跡的特點決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對文物保護的需要。在已建成并開放的商都文化主題公園內,主要是通過壁畫、景觀石和文字展示等一些靜態的方式和手段來突出商都特色。但是這樣的一些的展示手段缺乏動感和藝術性,不能使游客身臨其境地體驗和理解商代文化的魅力。
3.宣傳手段落后,宣傳力度不夠
鄭州商城遺址忽視市場宣傳的重要性,宣傳方式單一且落后,并且缺乏持久性。鄭州商城遺址雖然也搞過大型的宣傳活動,但宣傳的時間太短,了解的人也不多,效果也不理想。在信息化的今天,大家已經習慣了利用互聯網搜尋資料,但是輸入“鄭州商城遺址”的詞條后,出現的都是一些零散的簡單介紹,幾張堆滿黃土城墻的圖片,并且還沒有正規的旅游圖,這些資料根本提不起游客的游覽興趣。總而言之,宣傳意識不夠、宣傳手段落后單一是制約鄭州商城遺址發展的重要因素。
4.資金來源較為單一,資金嚴重不足
鄭州商城遺址開發的資金主要來自于當地政府的撥款,但是這些政府撥款的資金屈指可數,對于鄭州商城遺址保護這樣大型的工程而言只是杯水車薪。2011年,為建設保護棚就地保護并展示被城垣地下城垣遺存,回購已拍賣的老省博物館的商住用地就耗資2億元;2013年,鄭州市為推進商城遺址周邊環境改善和遺址開發,已先后投入3億元的資金;2014年,鄭州商城遺址考古公園建設的龍頭項目“兩院”項目的前期土地征收資金都已達到13.76億元。通過數據可知,鄭州商城遺址的開發費用是巨大的,這些巨大的資金投入僅靠政府的撥款是遠遠不夠的。
1.營造相匹配的文化氛圍和環境氛圍
鄭州商城遺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相適宜的外部環境是提升其內在價值的重要因素。統一規劃周邊道路的商鋪,可統一采用富有商代特色的建筑風格,規范經營秩序;在道路兩旁種植樹木,建設花壇,美化環境,保持環境的整潔;規范城墻周圍道路的交通,禁止大型車,尤其是大型貨車通行城墻周圍道路;強力推進未改造區域的重點拆遷,將現有的該區域內的倉儲物流企業、市場和工業企業外遷。
2.探索多樣化的展示方式,增加體驗式游覽的項目
鄭州商城遺址的展示手段和展示方式也不能僅滿足于陳列展示,應該在增加體驗式游覽項目的同時,結合互聯網移動終端數字平臺建設,[5]以起到較為理想且廣泛的宣傳和教育作用。在規劃并建設的鄭州商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依照歷史的原貌,定期定點組織一些商代文化氣息的文藝節目,科學地復原歷史場景,讓觀眾從現實與遠古歷史文化遺址的鮮明對比中體會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搭建有關“鄭州商城遺址”的網絡實時動態數字化平臺,讓更多的人能夠不必奔波于各個博物館即可在手機或公園內的數字展示屏幕上觀賞精美的文物。
3.加大國內外的宣傳力度,提升對外開放的水平
積極嘗試采用一些受眾面較為廣泛的互聯網+的宣傳方式,建設“鄭州商城遺址”的中英文門戶網站,在門戶網站上詳細介紹鄭州商城遺址的歷史淵源、商代文化習俗、出土的豐富的遺跡遺存、景區的人文景觀和文化節目、周邊景點介紹,在門戶網站上除了通過翔實的圖片資料進行宣傳以外,還可以配合微視頻的資料進行更為生動的解說,通過門戶網站宣傳使國內外的游客進一步了解鄭州商城遺址,從而吸引他們身臨其境地到此進行觀光旅游。此外,還可以借用“鄭州商城遺址”門戶網站的資料開發“鄭州商城遺址”APP移動終端,使人們能夠隨時隨地利用手機就可以方便地瀏覽并了解該景點的相關資料。
4.積極嘗試多渠道的融資方式
鄭州商城遺址的開發必須積極探索多渠道的融資方式,可以搭建企業資本與地方政府資本共同協作的融資平臺,在鄭州商城遺址開發的過程中,適當引入一些信譽較好、有資質的企業資本,由鄭州市財政擔保,企業資本與地方政府資本按照一定的比例出資組建鄭州商城遺址的開發公司,由組建的開發公司負責商城遺址的項目開發和配套,未來商城遺址開發所得的收益由雙方按照協定進行分配;借助市級融資平臺,探索設立文化基金、融資基金等方法,吸引城市發展基金落戶,滿足滾動開發資金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張紅櫻.鄭州商城遺址考古發掘歷史記憶[J].東方企業文化,2012(1),P126
[2]湯麗萍.鄭州商城遺址保護和利用的幾點意見[J].中原文物,2000(4),P76
[3]閆俊,李曉丹,李芳蜂.新城鎮化背景下實現大遺址保護的對策[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4(6),P60-65
[4]胡春麗.論鄭州商城遺址的旅游價值及開發對策[J].現代商貿工業,2014(8),P72-75
[5]劉英,趙榮欽.鄭州商城遺址的保護重建與旅游開發[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9(2),P62-66
作者簡介:
楊曉霞(1984-)女,河南鄭州人,中南大學碩士研究生,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及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