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寧,戴艷軍
從異化到回歸——阿格爾異化消費理論的思想政治教育啟示價值
李寧,戴艷軍
阿格爾作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張異化消費是資本主義生態危機最現實、最具體的根源,影響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異化消費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從阿格爾對異化消費的批判來反思和考察中國現存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包括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在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著眼點,梳理出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價值。
異化消費;生態消費;生態素養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創造高度發達的工業文明的同時,也帶來了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20世紀下半葉,在北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一些學者轉向研究生態危機,本·阿格爾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以阿格爾為代表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形成系統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異化消費理論,認為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各個領域都發生了異化,特別是消費領域異化嚴重,異化消費是造成全球性生態危機最現實、最具體的根源,更在長遠上影響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從阿格爾對異化消費的批判來反思和考察中國現存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包括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在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著眼點,從中梳理出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價值。
阿格爾是西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以阿格爾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針對當前全球性的生態危機,作出了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批判性分析,形成了系統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異化消費理論[1]。他在1979年所著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一書中,首次對異化消費作了定義:“異化消費是指人們為補償自己那種單調乏味的、非創造性的且常常是報酬不足的勞動而致力于獲得商品的一種現象。”[2](P494)阿格爾認為,異化消費是當代資本主義普遍盛行、具有時代特征的異化現象,異化消費造成了生態危機,阻礙了人的全面發展。
(一)時代背景
隨著生產力的迅猛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飛速提高,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愈發增強,生活水平也愈發提高。然而,資本主義在發展過程中采取征服自然和掠奪資源的手段往往是竭澤而漁甚至殺雞取卵且無所顧忌。資本主義的高生產和高消費不但帶來了資源枯竭、生態失衡、環境惡化等問題,也給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威脅。《21世紀議程》指出:“地球所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不適當的消費和生產模式,導致環境惡化,貧困加劇和各國的發展失衡。”它呼吁“更加重視消費問題”,“各國執行新的政策以鼓勵向適當的消費模式轉變”[3](P29)。
消費主義發源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從美國開始蔓延,是資本主義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產物。“消費主義是一種服從資本增值目的,張揚無盡享受、揮霍縱欲、奢侈浪費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在這種生活方式中,購物和消費是生活的主要內容,并與美好生活和人生意義直接聯系起來。”[4](P47)消費主義的價值觀為人們帶來了信號:“消費的多少是用來衡量幸福的程度。”整個社會變成一個由消費活動所掌控的系統,人們在這樣的系統中對自己的日常需要、實踐活動以及文化價值的構造,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掌握在消費活動上。在消費主義的支配下,形成了一種超出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異化消費,極大危害了社會的發展。
二戰后,資本家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形式從有形轉向無形,從直接轉向間接,并且資產階級還建立了與生產力相適應的政治制度、法律規定。為了追求更大的經濟利益,資本家不斷擴大再生產,一再張揚消費物質產品對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把刺激消費變成發財致富的主要手段。在這樣的社會制度下,不明真相的勞動者拼命工作,工作之余為了彌補這種非創造性又常常是報酬不足的異化勞動過程所帶來的單調和乏味,勞動者往往通過更多的消費來換取短暫的快感。同時,資本家通過廣告等媒介手段將消費等同于人們的幸福,誘使人們為了享受消費而拼命工作以麻痹他們的斗志,同時有利于無限擴張自己的生產。異化消費恰恰是由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所致,這種通過無度地消費來確定人的幸福感受,正是當代社會異化的典型特征。
(二)核心觀點
異化一直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重要內容,其原意含有脫離、疏遠、與人相對立等意思。馬克思通過異化理論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指出了資本主義必然走向滅亡的最終命運。阿格爾將異化的視角轉到消費中去,開始了異化消費領域的探索,指出了消費者無度的消費欲望,為滿足自身的虛假需要而拼命工作,沉浸于消費帶來的快感,甚至在消費中迷失自我。異化消費不僅危害生態領域,更是危害到社會領域。
1.異化消費是造成生態危機的現實根源。首先,資本主義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價值要求必須不斷擴大再生產,而擴大再生產必然要求增加生產資料的投入,勢必導致對自然資源的開采與破壞,大量工業廢物、環境污染等由此產生;其次,資本家為了將生產出的產品成功銷售迅速實現其利潤,必然在全社會宣揚消費主義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模式,將人們的價值觀引向消費,試圖控制人們的內心世界;最后,資本家通過廣告操縱的商品放大其價值,誘導人們將消費的過程視為放松和體驗幸福的過程,以此補償勞動過程中的異化。“消費問題是環境危機問題的核心,人類對生物圈的影響正在產生著對于環境的壓力,并威脅著地球支持生命的能力。從本質上,這種影響是通過人們使用或耗費能源和原材料所產生的。”[5]正是人類對物質無止境占有的消費欲望,人們不得不通過高消費來尋找幸福的滋味,而過度消費加速了工業的增長,對業已脆弱的生態系統造成了一定的壓力,進一步導致自然生態的破壞,人與自然生態的背離,亦即同時也是人與人之間社會生態的崩解。
2.異化消費是造成社會危機的直接來源。阿格爾認為,資本主義的“勞動——閑暇二元論”思想導致產生了異化消費現象,即在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者面對機器化大生產,生產流水線的自動化過程只需要勞動者配合好機器,無形中限制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對于勞動者而言,這種出賣自己勞動力的過程是非常單調而乏味的,根本無法得到其中的快樂,體味不到勞動的意義。由于人追求自由的本性,勢必會在工作之余放松自己、發泄情緒以補償勞動過程中的異化,因此,勞動者的放松渠道從生產領域轉向消費領域,在消費的浪潮中找尋人生的意義。而資本家恰恰利用了這一點,通過廣告等媒介一味夸大商品的使用價值,宣揚其符號價值,誘使人們產生了虛假需要,而為了滿足虛假需要勢必更多地消費。阿格爾認為,異化消費中人們獲取商品的消費過程并不是使需求與商品的通常外觀即“純”商品本身對等,而是使需求適應某種商標名稱的產品。
異化消費直接導致兩種對立的社會意識,對于少數富裕階層而言,他們會視自己為“上等公民”,有驕橫的優越感;對于多數平民和弱勢群體而言,他們會因為自己消費缺量而有強烈的失落感,這種窘境下來的失落感與媒體激發出的強烈欲望需求之間的矛盾,直接讓人感到社會的不公平。久而久之,這種對“上等公民”的社會不滿情緒會演變為仇恨,甚至擴大到指向整個社會,不僅激化了社會矛盾,也會疏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對于個體而言,閑暇之余的時光不是用健康積極向上的精神生活去充實,而是選擇無止境消費來打發,異化消費使人們總是用物質需要全部代替精神需要,把物質生活的滿足作為人生的唯一目標,而這極易扭曲個人的道德人格。異化消費絕不因經濟合理性而得到辯護,它會使人們放棄平等、自由與文明等理念,從根本上動搖以人為本的價值根基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目標。
3.生態危機的解決手段——期望破滅的辯證法。阿格爾認為異化消費是造成生態危機的原因之一,也是生態危機最現實的根源,消除異化消費對于解決生態危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阿格爾看來,異化消費的發展最終通過一種“期望破滅的辯證法”來進行社會變革,即資本主義這種源源不斷提供商品的情況發生危機,人們會使原來的期望轉向對立面。在阿格爾看來,“期望破滅的辯證法”具有革命的意義,會將許多腐朽價值觀念摧毀,降低人的物質需求,從而減少生產的異化,改變奢侈的異化消費狀態。阿格爾認為,首先,生態系統承載不了生產的無限擴張,從而將縮減為人們消費提供無限商品的工業生產;其次,人們需要將自己的需求縮減,重新思考自己的需求方式,轉變受廣告操縱的消費心理;最后,對需求方式的重新思考使得人們不再將枯燥單調的勞動看作是獲取應用于未來消費的財富的源泉,人們可以在社會有用的生產活動中實現自己的價值,滿足自身的愿望。
(一)欲望與理性相沖突
欲望即需要被滿足的愿望,合理的欲望不僅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動力,同時也是社會和人類進步的動力。欲望是多樣化的、復雜的,甚至可以說是永無止境的。受理性主導的消費方式即科學、合理、文明的消費方式,能夠很好地控制消費的欲望,科學進行消費選擇,較好地協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使消費既不危害自然的利益,同時又符合個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
然而,自20世紀30年代起,隨著消費社會的來臨,人們的物欲不斷膨脹,滋生各種異化消費方式。在異化消費方式的引導下,人們將欲望的滿足等同于幸福,主張用各種辦法刺激和滿足人的欲望,人生因此變得有價值。然而,人的欲望永無止境,如果任由過多欲望橫行,必然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人與人之間的淡化,人與社會的疏遠。
(二)目的與手段相悖
消費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經濟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講,消費是滿足人們需要的某種手段,其目的是為了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讓人們更加體面而有尊嚴地生活。然而,由于消費者過于追求商品使用價值之外的心理滿足,使得手段與目的相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任何商品都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體,無論是消費者還是生產者,都不可能兼得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生產者為了獲得商品的價值就必須出讓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消費者為了獲取商品的使用價值將商品的價值讓渡給生產者。對于消費者而言,購買商品正是用于滿足個人需要,即擁有其使用價值。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商品的使用價值的要求越來越高,除了包含商品本身為消費者帶來的功效外,還包括商品所帶來的身份價值、符號價值等。人們購買商品時更注重從使用價值而衍生出的商品的符號價值、象征價值。消費主義對人的存在和發展的危害在于,它把人的需要的豐富性歸結為物質需要,把人生價值的實現降低為物質欲望的滿足,從而大大縮小了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差別,也從根本上顛倒了人生的目的與手段的關系。
(三)主客體互換
人是消費的主體,物是消費的客體,消費的實質就是客體滿足主體的某種需要。因此,在一定意義上,主體在消費時應該是自主的,客體追隨主體。然而,在過度消費、奢侈消費等異化消費方式中,主客體的關系并不是這樣的,主體的消費受客體的影響,被客體牽著走,主體并不自由、不自主,也不自在。在資本主義的這種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引導下,勢必超越自然界的承載能力,導致自然生態的背離消費。同時,一個社會的消費方式體現了一個社會的公平、正義與和諧的程度,而一個社會人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直接體現著他對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的理解,異化消費恰恰體現了人對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的無情漠視與踐踏,導致了社會生態的背離。消費至上的消費理念讓人們的欲望永無止境,腐蝕人的靈魂,直接引發了消費主體的異化,扭曲人的幸福觀和價值觀,阻礙了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總之,在異化消費方式下,主體表達的不是真實的自我,而是矛盾重重、無所適從的自我。
阿格爾的“期望破滅的辯證法”使人們跨越了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思考,顯然過于理想主義。阿格爾主張用異化消費取代異化勞動,無形中弱化了對產生異化勞動的資本主義的批判力度,同時用限制經濟增長來消除生態危機,明顯帶有烏托邦性質。然而,阿格爾的異化消費理論獨辟蹊徑,對消費領域的異化現象進行深入研究所形成系統的異化消費理論,不僅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也為全面把握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為解決日趨嚴重的生態危機提供了有利的契機。
事實上,異化消費不僅僅是資本主義獨有的產物,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它也在一天天擴張。我國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過程中,社會上出現了奢侈消費、過度消費等異化消費的思想意識、社會現象和消費方式,因此,深入系統地研究阿格爾異化消費理論,有助于梳理出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價值。
(一)重塑幸福觀,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事實上,幸福是由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共同構建而成的,物質因素只是其中一個方面。當人們的物質水平高于普通生活的物質水平時,物質因素對于幸福的影響反而越小了,這恰恰解釋了為什么在過度消費中,人們越發消費,反而越發痛苦和不安。生活中幸福的主要決定因素在于對家庭生活的滿足、面對工作的滿足以及對發展潛能及閑暇和友誼的滿足。種種資料表明,在幸福的架構中,精神因素的作用遠遠大于物質因素的作用。縱觀人類發展的歷程,追求幸福和快樂是人類生活的終極理想,而這種幸福是建立在人的自我價值實現的基礎上,這種幸福感通過追求休閑享受的生活、駕馭自己勝任的工作、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愛心奉獻過程中體現出來。從人類生活追求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兩個維度來看,物質需要是基礎,精神需要基于物質需要,但精神需要又高于物質需要,精神需要是人類消費的根本指向,是人類快樂和幸福的來源。幸福感更多地是來自于自身的體會,而不是依賴于物質或者消費。過于強調消費,將消費作為幸福的基礎,到頭來不但沒有感覺到幸福,反而形成了錯誤的幸福觀,陷入精神的困惑。在異化消費下,人類以達到個人所謂的占有更多的物質資料為幸福,這無形中強化了人類對物質資料的無限度攫取而弱化了人類的精神追求,客觀上加劇了生態危機、社會危機和個人的精神危機。因此,在消費觀方面,應確立精神需要滿足意義上的幸福觀,這也是對幸福觀內涵的拓展和深化,應當成為追求幸福的新方向。
(二)重視生態教育,促進可持續消費
當前,生態惡化問題迫在眉睫,精神危機現象愈發嚴重。在當今中國,生態教育重視程度不夠,與教育理念相脫離;同時,對于環境問題的教育,大多依靠的是膚淺的、象征性的學校環境教育活動,并沒有納入到教育內容中,缺乏相對應的教育機制。
1.設置生態課程,實現生態教學化。生態教育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理念,必須依賴學校教育。生態教育最終目標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與人的終極發展目標是一致的。培養一個完善發展的人,就是達到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之間和諧、人的個體和諧。所以,生態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包含在人的教育目標之內的。
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生態教育課程幾乎沒有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生態教育缺乏教育的途徑與渠道。學校要從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需求出發,整合教學資源,構建多樣化的生態課程體系供學生自主選擇,以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同時,積極鼓勵學生親近自然、走進自然,參與自然科學的探索研究,激發學習的興趣和潛能,在社會實踐中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2.增強生態素養,在思想教育中滲透生態教育。一個人的生態素養對周圍的環境有著較強的輻射影響力,直接關系到他們對待生態環境的態度。全世界的人們都依賴于一個生態區域,地球是共同的家園,要想我們生存的環境可持續,就必須增強生態素養。所謂生態素養,是一個人對其居住的生態環境有所理解,理解自身和他人以及與自然體系的相互聯系,能將自己與棲息環境相聯系,知道它們是怎樣運轉、怎樣可持續發展的,追求生態正義,建立一種健康、綠色、和諧的可持續生活方式。
目前,生態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或者說,我們缺乏合適的生態教育的思想指導。生態教育是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目標,將生態環境教育內容隱含在日常的生活中,在思想教育過程中滲透生態教育,通過宣傳媒介、教育教學活動等作用,將生態觀作為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來熏陶人,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生態教育思想。充分利用學校的政治理論課、校園文化活動等廣泛進行生態觀的宣傳教育,使人們樹立良好的生態觀,理解生態的基本規律和深刻認識生命的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三)轉變消費方式,實現消費方式的生態化
所謂消費方式的生態化,是指既滿足人的合理需求又不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適度、持續、全面是其基本特征[6](P85)。消費方式的生態化既是消費回歸的必然方向,又是面對全球生態環境危機的必然選擇,也是揚棄社會生活全面異化的關鍵階段。從消費的性質來看,消費方式生態化要求實行生態消費、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及文明消費。
1.生態消費。生態消費的提出,是對異化消費的根本否定,它的實質是要消除異化消費,提倡維持人類自身生存與生產需要的消費。生態消費所強調的不是要降低消費水平,而是倡導一種生態化的消費模式。在生產方式上,生態消費強調通過選擇不危害環境的產品與服務來滿足自身的需要而又不損害當代及未來隔代人的利益;在生活方式上,生態消費觀倡導一種生態消費行為,一種消費觀念的轉變,它能夠滿足人的生態需要,能夠促進人、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它不崇尚毫不節制地消耗和濫用物質財富,也不提倡一味地節約吝惜物質財富,壓抑控制消費行為,而是向公眾灌輸一種觀念,滿足人的真實需要而不是虛假需要的消費就是恰到好處的消費,不提倡奢侈浪費、過度消費。生態消費把人的生活方式納入生態系統之中,接受生態系統對人類生活方式的反饋,要求人類生活的消費行為要與生態系統協調統一,這也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消費領域的具體體現。
2.適度消費。適度消費的提出注意到了異化消費對環境造成的壓力,考慮到社會消費資源的速度要適應經濟發展的速度,而為了避免前者的速度過快,就應當適當地降低消費數量,嚴格按照環境的承載能力和容量進行消費,以緩解對環境和生態的壓力。其實,對于一個家庭而言,“消費多少才算夠”一直是被討論的話題。在消費的個體化上,即消費的行為實際上是由每個家庭來完成的,他人沒有權利干涉,只要承認個體的消費的合法性,究竟消費多少,如何消費,根本就沒有必要由外人干涉。但是,就最廣大的公眾而言,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如果人類對物質資料的獲取以透支未來為代價,實在是目光短淺,得不償失。人類需要對子孫后代負責,保證代際公平,維護代內平等,在這個目標上,適度消費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社會及人類自身的和諧,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整個社會的可持續消費是依賴于每個家庭的適度消費來實現的。
3.綠色消費。綠色消費在廣義上講,是指一切有益于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消費;狹義上講主要是指消費者選擇消費方式的問題,是消費者通過要求企業提供減少環境破壞的綠色服務或者生產有益于環境的綠色產品來實現對環境的保護,達到人與自然的平衡。作為企業而言,要從產品的源頭上把關,“提倡綠色消費、培育綠色市場、開辟綠色通道”的“三綠工程”,以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為核心,以生產有益于人的健康和促進環保的產品為重點,以綠色生產和全程質量控制為保證。綠色消費的消費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作為消費者而言,人們開始喜愛綠色產品,表示消費方式和消費價值正在趨向合理的轉變。消費者要自覺樹立綠色食品的消費觀,增強自身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合理合法的消費權益,促進向綠色食品生產和消費的增長,建立科學的、有益健康和環保的綠色食品消費模式。
4.文明消費。消費的生態化是在理性與自由的基礎上,告訴人們如何消費,消費多少,這是消費者本身行使其權利的過程,也是消費主體自身素養和文明發展程度的體現。首先,文明消費反對不道德消費、奢侈消費、過度消費等異化消費方式,認為異化消費方式使人性墮落、道德缺失。人的消費應建立在科學理性之上的自覺行為,而不是建立非理性之上的盲目行為。道德水準高的人在消費中能自覺想到自己的消費行為可能對他人和環境造成的影響而例行節約,嚴格要求。其次,文明消費主張有科學知識在內的科學消費,科學消費是建立在理性消費基礎上的消費方式。在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產品的安全、服務容易受利益的驅使而改變本真的價值,沒有安全的產品和服務,就沒有文明的消費。文明消費要求消費主體在消費過程中不斷提高對人自身和消費對象認知水平,提高認識客觀消費對象的能力。最后,文明消費要求公眾提升自身的消費水平,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自由消費的人。在這里,所謂自由消費的人,不是說消費可以為所欲為,隨心所欲,而是消費主體提升了自身的素養,在消費過程中能正確判斷正常需要和虛假需要之間的界限,消費過程中能夠始終注重消費對環境的影響,使自身具備一定的享受能力,成為具有高度文明的人。
生態消費、適度消費、綠色消費以及文明消費等可持續消費的模式都是克服異化消費的有效途徑,它的實質是要消除異化消費。它們不主張降低消費水平,而是期待人類消費文明得到不斷提升。我們不能將消費僅僅理解為對生物性需求的滿足,也不能將消費理解為對無止境欲望的滿足,它本質上涉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矛盾的解決,它的最終價值歸宿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1]包慶德.評阿格爾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異化消費理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4).
[2]阿格爾.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3]高文武,關勝俠.消費主義與消費生態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4]萬以誠.新文明的路標:人類綠色運動史上的經典文獻[G].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5]趙玲.消費的人本意蘊及其價值回歸[J].哲學研究,2006,(9).
[6]曾建平.消費方式生態化:從異化到回歸[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伍洲慧]
李寧,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大連外國語大學講師;戴艷軍,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遼寧大連116023
G641;B089
A
1004-4434(2016)09-0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