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軍
習近平綠色發展觀的哲學底蘊
楊衛軍
習近平將綠色發展形象地概括為“兩山論”,而綠色發展觀是對“兩山論”的理論升華,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綠色發展理念包括綠色經濟理念、綠色環境發展理念、綠色政治生態理念、綠色文化發展理念、綠色社會發展理念、綠色發展新道路。習近平綠色發展觀具有多維度的價值考量:綠色發展模式、綠色消費模式、綠色科技范式、新的生態經濟倫理、綠色文化觀、政治經濟學的習近平范式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特別是唯物論、辯證法、唯物史觀是習近平綠色發展觀的哲學底蘊。
習近平;綠色發展觀;哲學基礎
習近平將綠色發展形象地概括為“兩山論”,而綠色發展觀是對“兩山論”的理論升華,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的綠色發展理念是把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與當今時代發展特征相結合的產物,具有很強的民族性、時代性和實踐性的全新發展理念。綠色發展理念包括綠色經濟理念、綠色環境發展理念、綠色政治生態理念、綠色文化發展理念、綠色社會發展理念和綠色發展新道路。習近平綠色發展觀具有多維度的價值考量:綠色發展模式、綠色消費模式、綠色科技范式、新的生態經濟倫理、綠色文化觀、政治經濟學的習近平范式等。因此,綠色化是習近平綠色發展觀的一大特色和理論特質。
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社會意識具有歷史繼承性,有其特殊的發展規律。習近平的綠色發展觀是對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和生態文明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對科學發展觀的繼承與創新,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具體來說,馬克思主義感性自然觀是綠色發展觀的根本理論依據;中國共產黨的歷代領導核心的環境保護思想是綠色發展觀的直接理論來源;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等生態智慧是綠色發展觀的中國元素;當代西方環境倫理學是綠色發展觀的國際元素。
(一)馬克思主義感性自然觀是綠色發展觀的根本理論依據。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也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視野里,與人的實踐無涉、與人無關的自然就是“無”。這個“無”不是本體論的不存在,而是價值論的無意義。因為馬克思所關注的是現實的自然、與人的實踐活動有關的自然,而非抽象的自然,只有進入人類社會的自然或者打上人類痕跡的自然才是馬克思所關注的對象。馬克思主義感性自然觀的主要內容包括下面兩大方面。第一,關于自然界的生成和本質。在馬克思的視野里,自然界是在實踐中生成的,而非原生態的或預成的,自在自然與人化自然在實踐的基礎上日益成為整體性的存在。自然與歷史不可分割,自然是歷史的自然,是動態而非靜態的自然,自然史就是人類活動的歷史;歷史是自然的歷史,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歷史。第二,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感性自然觀認為自然對人類具有先在性和本源性,人類是自然界的產物,將人類看成自然的一部分和普通一員,而不是高于自然的存在;自然界的各部分互相聯系和影響,而不是事物的簡單排列,自然界各部分的關系比結構更重要。在馬克思看來,自然是人的無機身體,不僅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環境和一切物質基礎,也隨著人類的實踐不斷發生著變化,兩者存在著整體的、內部的對立統一關系。自然界雖然是個有缺陷的存在物,但卻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人類通過改造自然求得自身的發展,自然界也以其自身規律限制人類的實踐,兩者互相制約、共同發展、不可分離,人與自然是和諧共生的關系。習近平強調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體,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因此,馬克思主義感性自然觀是綠色發展觀的根本理論依據。
(二)黨的歷代領導核心的環境保護思想是綠色發展觀的直接理論來源。中國共產黨的幾代領導人都非常注重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鄧小平認識到要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兼顧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提出了環境保護要走法治化、規范化道路的思想。“環境保護很重要,是關系我國長遠發展的全球性戰略問題。”[1](P532)江澤民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強調了代內公平、代際公平和環境正義問題,主張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此外,江澤民明確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退耕還林、退林還草,建設一個經濟發達、安定有序、民族和睦、風景秀美的西部地區。胡錦濤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上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回答了發展的實質,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的成果由誰來享有的問題。同時,我們所追求的發展,不是片面的發展、單一的發展,而是全面的發展、協調的發展、可持續的發展。全面,是指各個方面各個領域都要發展;協調,是指各個方面各個領域的發展要相互適應、相互匹配,不能一條腿長、一條腿短;可持續,是指發展進程要有持續性、連續性,不能只顧眼前、不講長遠。大力建設生態文明,要以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實現速度和質量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總之,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核心立足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形成了關于可持續發展的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
(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 “天人合一”等生態智慧是綠色發展觀的中國元素。中華五千年文明具有豐富的生態智慧,是綠色發展觀的中國元素。“天人合一”“厚德載物”“民胞物與”“道法自然”等樸素的自然觀,對建設美麗中國和實現綠色發展具有重要的啟迪和借鑒價值。儒家的“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之間能夠相互影響、相互感應,人的德行能夠感天動地,人與自然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這是一種樸素的綠色發展觀念。儒家的“厚德載物”“民胞物與”等思想,則是把人與人的倫理關系擴展到人與自然之間,人與自然如兄弟、朋友,這是一種樸素睿智的綠色理念。在道家看來,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由于社會的進步以及人為自然立法,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里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不加人為的意思。“道”是最高的原則,是自己如此,是其所是的原因,以自己為法,別無其他遵循,不受制于任何他物。莊子更多地講人的精神境界和追求,在《莊子·齊物論》中所說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和追求,就是他所明確界定的一種“天人合一”境界和愿景。這里的“天”不是有意志的人格神,而是指自然,人與天地萬物之自然合為一體,人與我、人與物的分別都已經不存在,這種境界和愿景帶有世外桃源的意味。墨子在生產與消費等方面提出了卓越的思想,認為“生產”與“節用”兩個觀念是相輔相成的,生產是節用的前提條件,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國家的經濟實力、政治凝聚力、軍事與國防實力、外交影響力等硬實力與軟實力才能提高,整個國家才能國泰民安。節用是為了更好地生產,目的是為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倡節用就是提倡適度消費的原則。事實上,墨子已經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初步思想,適度消費也就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綠色發展理念繼承了中國傳統“天人合一”“厚德載物”“民胞物與”等思想,吸收了世界各國綠色、低碳、穩定、美麗、和諧等發展理念,是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拓展和創新,這一理念的提出,有利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發展,有利于孕育并提升民族的創造力,有利于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四)當代西方環境倫理學是綠色發展觀的國際元素。生態環境危機是工業文明的必然伴生物,生態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發展模式的危機,是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扭曲。工業文明所提出的鼓勵人們過分追求物質和感官欲望滿足的工具理性導致了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的盛行和泛濫。“我消費,故我存在”成為很多人的時尚追求,擁有財富和金錢的多寡成為衡量人們是否成功的唯一尺度。如果把人生的意義僅僅定位在最大化地占有和消費物質財富,那么,人們就會貪婪地把地球上的自然存在物消滅殆盡。“拯救地球”不是聳人聽聞的口號,在消費主義價值觀的引領下,人類只能陷入生態危機的困境中不能自拔。因此,人類要擺脫生態危機的困境,就必須重新審視工業文明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選擇新的文明發展模式和道路,即生態文明的發展模式和道路。生態文明的核心價值觀就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生態文明的發展模式把人類的經濟系統看作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人類整體利益具有優先性。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生態文明提倡環境倫理(生態倫理)。西方環境倫理的根本精神就是擴展倫理關懷的范圍,把自然納入倫理共同體的范圍,使關心自然成為人類的一項倫理義務。20世紀60年代,卡遜《寂靜的春天》率先喚醒了人們的環境意識。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的《增長的極限》宣布了經濟可以無限增長的神話的破滅。同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會議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是人類開始反思工業文明、尋求新的發展模式的標志。
美國著名的環境倫理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在《沙鄉年鑒》中提出了“土地倫理”的觀念,認為人類生活在一個包括土地、水、植物和動物在內的共同體中。在西方文化中,人類征服自然的觀念由來已久,培根和洛克則把人類征服自然的觀念推向極致。而“土地倫理”就是要把人類從征服者的角色變成共同體的平等一員,在這個共同體內,地球不是一個僵死的、沒有活力的物體,而是一個擁有精神的、生生不息的有機體,每個成員都有存在的合法性和權利。“土地倫理”的觀念包含了所有存在著的生存權利都應當受到尊重的平等觀念。美國著名的環境倫理學家羅爾斯頓也論及自然(也即荒野)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美學價值等14種價值,這都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論資源。
(一)習近平的整體性發展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系統思想。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不僅作為矛盾而存在,而且作為系統而存在。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作為過程的集合體,是一切關系同時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統一整體。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宇宙是一個體系,是各種物體相互聯系的整體。列寧也強調,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體。馬克思主義認為,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任何事物都是作為系統而存在的,系統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自然界的事物大到日月星辰、宇宙天體,小到微觀粒子,人類社會的國家、民族、家庭、社區等等,無不是大大小小的系統。系統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沒有系統就沒有世界。這就要求我們在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必須牢固樹立系統觀念,以系統的辯證思維方式看問題、辦事情,善于總攬全局、全方位思考,要從整體上去把握事物的全貌。
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事物包括人類社會都是一個由諸多要素有機構成的系統,整體性是系統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習近平的綠色發展觀是一種整體性發展觀,從“兩個百年”夢想到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呈現出了鮮明的整體性特征。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兩個百年”夢想就把發展的階段性、持續性和整體性目標緊密聯系起來,這種整體性發展觀是一種可持續發展、安全發展、科學發展,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系統思想。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這是指導“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思想靈魂和理論支撐,也是習近平治國理政理念的最新概括。習近平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遍的民生福祉。”[2](P123)新發展理念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對科學發展觀的進一步創新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發展成果,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新境界。
(二)“五位一體”的全面發展體現了唯物辯證法普遍聯系的觀點。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聯系之網上的一個“結”,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也是無法想象的,世界是由普遍聯系構成的整體。
全面發展的核心和實質是推進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從內容上看,五大建設不是平分秋色、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在強調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前提下,五大建設相互協調、整體推進。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全面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設。”[3](P9)從形成過程來看,全面發展的內涵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并且使這幾個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進。中共十五大、十六大進一步明確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全面發展的目標和政策。中共十六大第一次將“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十六屆六中全會深刻闡明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性質和定位,指明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態文明”寫入中央文件,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從鄧小平的“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到江澤民的“三位一體”,從胡錦濤“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體現了我們黨對于發展觀的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關系,同時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了新境界。
“五位一體”的全面發展是經濟社會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的統籌協調和均衡發展,不允許存在有長有短的發展;全面發展是五大建設在動態中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強調齊頭并進,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五位一體”總布局深化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引擎,體現了普遍聯系的觀點。
(三)“兩山論”生態文明觀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這一唯物辯證法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是辯證法的基本范疇。毛澤東把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提升到矛盾問題精髓的高度,這一理論運用到實際中,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我國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即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規律。“兩山論”把生態文明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特質,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題中應有之義。生態破壞嚴重、生態災害頻繁、生態壓力巨大、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突出問題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短板。對此,習近平強調,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要“兩座山”,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是對工業文明的反思,國外工業文明有深刻的教訓,英國為了治理“霧都”倫敦,曾花費了幾十年時間。傳統工業化道路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付出了慘痛的環境代價,我們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工業化的老路。我國要實現“四化”協調與同步,必須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是必然選擇和實現綠色發展的內在要求。因此,習近平“兩山論”生態文明觀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中國化的產物,是中國特色的綠色文明觀。
(一)體現了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要求。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最活躍和決定性的因素,決定社會面貌的變化,社會結構的更新,社會文明的進步。從“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從科學發展觀到綠色發展觀,體現了中共一貫重視發展和解放生產力。習近平的綠色發展觀提出了生產力永續發展的新思想新舉措新戰略,科學發展、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安全發展、和平發展、可持續發展是實現我國生產力永續發展的最優選擇和有效途徑。綠色發展觀回答了發展的實質、發展的動力和目標,為誰發展、怎樣發展、發展的成果由誰享有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尤其是破解了發展與環保二律背反的難題。習近平的綠色發展觀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重新詮釋和發展,是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舉措。綠色發展就是指人與自然共生,發展與環保并舉,其實質是發展方式的轉變和革命,對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
(二)體現了社會發展合力論思想。唯物史觀認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是多方面的、多重因素合力的結果。唯心史觀把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歸結為人們的思想動機或精神力量,霧里看花,最終未能破解社會歷史之謎。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分野在于,唯物史觀能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表象,進一步追問人們的思想動機或精神力量背后的根本的物質的動因。恩格斯晚年為捍衛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發展合力論。社會發展合力論在以唯物主義一元論為指導的前提下,強調了社會意識、政治等上層建筑諸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能動作用以及個人意志對歷史發展的影響。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來看,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社會歷史的發展也像自然界一樣,是客觀的、物質的、辯證的過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性。社會歷史的最終結果是由各種社會力量相互作用產生的“合力”造成的,每一種社會力量在形成這種“合力”時都起了作用,但社會歷史發展卻又不依賴任何一種社會力量,每一種社會力量都具有偶然性,但所有這些社會力量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合力”卻體現了社會歷史的客觀必然性。“五位一體”總布局就體現了社會發展合力論思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五位一體”的全面發展,是五大建設的合力作用。“五位一體”總布局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系統整體,其中經濟建設是關鍵,政治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方向,社會建設是環境,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五大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相輔相成,克服短板,動態協調發展。只有堅持“五位一體”建設全面推進、協調發展,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三)體現了社會有機體理論。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切系統都是整體與部分、系統與要素的統一,整體的有機性實質上體現的是一種聯系的協調性,它不僅是內部要素的聯系,也表現為它與外部環境的聯系。社會是個有機體,任何一個具體的社會形態都是一個與外界不斷交換信息的有機系統。社會系統各個要素之間、各個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由不協調到相互協調、相互適應,形成最優結構體系有序運行,才能實現最大整體效益,這是社會協調發展的普遍規律。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中的社會有機體和系統整體思想,既重視社會建設格局的整體性,也重視各個構成要素之間的協調統一性。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社會有機體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蘊涵著豐富的生態意蘊,充分體現了自然優先、和諧共生、協同進化的生態文明理念,對于修復社會與自然的斷裂,建設高度發達的生態文明,實現“十三五”規劃生態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的綠色發展觀是一種全面發展觀,它堅持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理論和系統整體思想,吸收現代系統科學的最新成果,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全面發展、怎樣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它強調總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觀察和研究社會各子系統之間的聯系及其中介,全面把握它們的變化對社會有機體系統的不同影響,促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協調發展,努力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以及生態文明的全面進步。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理論和系統整體思想的具體運用和體現。
(四)體現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歷史觀、價值觀。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無論是生產實踐、階級斗爭還是科學實驗,無論是生產力的發展還是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變革,其主體都是人民群眾。因此,在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發展史首先是生產發展的歷史,同時是物質資料生產者本身的歷史,即作為生產過程基本力量的勞動群眾的歷史。這既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觀,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待群眾的基本立場。胡錦濤曾指出:“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4]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觀點之一。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原理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是習近平綠色發展觀的唯物史觀基礎。
我國已經進入民生時代,這是用經驗可以直觀的基本事實。經過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問題已日益成為重要的民生問題。習近平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樸實的話語闡述了黨的宗旨,也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體現。
[1]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胡錦濤.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討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3-07-01.
[責任編輯:伍洲慧]
楊衛軍,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博士,河南工業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河南鄭州450001
D61
A
1004-4434(2016)09-0020-05
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習近平總書記綠色發展觀的哲學底蘊”(16BKS020);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習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論研究”(2016-zc-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