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於(常熟市綠地幼兒園 江蘇常熟 215500)
節日趣味童謠在幼兒園課程中的開發與實踐
嚴於(常熟市綠地幼兒園 江蘇常熟 215500)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激發幼兒愛祖國的情感”。中華傳統節日活動蘊含豐富的教育資源,我園將傳統節日與幼兒生活、學習活動相融合,引導幼兒在節日活動中感受、體驗傳統文化。
趣味童謠;傳統節日;課程開發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7.086
傳統節日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節日童謠,它們具有語言簡練、意境優美等特點,學習童謠,開展幼兒園童謠課程,可以增加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增強幼兒對語言的鑒賞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對于培養幼兒良好的人文素養、民族意識具有強烈的熏陶作用。那如何才能在趣味基礎上開展幼兒園童謠課程呢?
由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連接起來的中國傳統節日宛如一幅歷史文化長卷,充滿詩情畫意,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和禮儀形式。在我國的傳統節日中,“春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的節日文化更是多彩多姿,貼春聯、年畫、掛燈籠、剪窗花、放煙花、穿新衣去拜年,家家戶戶都是喜氣洋洋的氣氛。“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掃墓是“清明”的一項主要活動,而兒童則可以去踏青、放風箏。五月初五為“端午節”,端午節這天,大家都吃粽子,有些地方還要喝雄黃酒,兒童不喝酒,便在耳朵和鼻孔里抹上一點雄黃……
每一個節日都有其有趣的典故、獨特的風俗及與之對應相關的童謠、古詩等。
我們教師根據幼兒園孩子的年齡特點,有針對性的創編了一些童謠,如:春節童謠:小班《春節》、中班《春節到》、大班《團團圓圓過春節》;重陽節時選擇童謠:小班《吉祥重陽》、中班《九九重陽》、大班《重陽樂》;上巳節選擇童謠:小班《三月三,踏青山》、中班《登山謠》、大班《上巳登山謠》;端午節選擇童謠:小班《端午到》、中班《端午》、大班《端午了》等等。在科學地選取經典教材的同時,在課程開展過程中我們也及時教研,舍去不適合孩子的內容并對比較枯燥抽象的教材作適當的改編,我們運用各種樂器和動作,幫助孩子們在趣味基礎上學習童謠,讓孩子們玩中學,學中玩。
“體驗”是孩子們感受節日快樂的最佳方式。我們將傳統節日中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動滲透進幼兒園,設計籌劃傳統節日主題體驗活動,讓幼兒在親身參與中感知、體驗、感懷傳統節日文化。如:端午節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幼兒對端午節的印象只是吃粽子、掛香包、看劃龍船,從來沒有深入去認識端午節。我們研討設計了端午節的活動方案,開展了特色活動《端午謠》,活動中請孩子們穿上漢服,拿著圓舞板,趣味性的學習,引導幼兒深入的去認識端午節。再延伸活動中,我們還從端午佳節的習俗切入,讓幼兒和家長一起搜集端午節的起源故事,親子合作動手做香包,以及認識端午節是詩人節,詩人寫了很多贊頌端午的詩歌;進而讓家長走進班級,和孩子們一起說端午、誦經典、包粽子、品粽子,玩劃龍舟游戲。并引導幼兒在吃粽子之余,了解下粽子造型、口味的地方特色;在劃龍船之時,體會一下團體同心的重要性。
在活動室的明亮、安靜的角落,我們為幼兒開辟了具有中華民族藝術特色的“經典誦讀屋”“經典圖書角”“經典對對碰”“經典小舞臺”等。在這些區域里張貼、擺放自制的經典誦讀圖文故事、童謠詩歌圖文、傳統節日繪本、表演道具頭飾……環境的創設激發了幼兒參與經典誦讀活動的興趣。在區域中,幼兒自由、愉快地玩樂,沉浸在濃濃的傳統經典文化氛圍中。
另外,每當節日來臨之際,老師都會與孩子們共同商量,創設具有鄉土特色的傳統節日環境。春節,老師和孩子們在走廊里掛上大紅燈籠和中國節,在教室里掛彩帶,門窗貼上親手制作的窗花作品;端午節,我們選取具有節日代表性的龍船,制作劃龍舟的主題環境,將幼兒制作的紙粽子,親子制作的香囊懸掛在教室的門廊、游戲區;元宵節,懸掛家長、幼兒設計的各色花燈、布置猜燈謎等節日特色環境。特色環境營造了不同節日的特色氛圍,孩子們在親身制作、創設的過程中享受創造的快樂和驚喜。
趣味化、游戲化的誦讀方式誦讀方法能激發、保持孩子們積極的誦讀興趣,讓孩子們“悅”讀經典。在實踐中設計、總結了許多實用、簡單的誦讀方法,如:跟讀法、對誦法、默念法、接龍法、多通道感知法等,將經典誦讀與游戲相融,增強誦讀的趣味,激起幼兒誦讀的興趣。引導幼兒玩一玩、講一講;古詩配樂讀一讀:在誦讀區,準備一個小播放器,幼兒自主播放,配樂朗誦;兒歌民謠念一念,準備圓舞板、小鈴、竹板等簡單的打擊樂器,幼兒自主選擇,敲一敲,念一念,有節奏地念誦。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的節日,是具有深度、廣度的社會性節日。單靠幼兒園進行傳統節日的滲透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
1.家園合作齊收集
為了贏得家長的支持,我園采用家長講座的形式宣傳家園合作對幼兒進行傳統節日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并通過“傳統節日專欄”宣傳“中秋節”“重陽節”以及“新年”等節日的含義。各班教師還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采用“家園直通車”“家校路路通’等形式,搭建家園之間相互交流傳統節日的信息平臺。每一個節日前夕,我們都會聯系家長,請家長協助和我們一起搜集節日相關的資料,尤其是具有本地特色的節日習俗、兒歌民謠等,還在班級論壇開設“傳統節日我知道”特別專欄,供家長老師進行資源分享,觀點交流,為節日體驗活動出謀劃策。這樣的方式在家長中引發自主學習討論的氛圍,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關注、參與,獲得相關的節日知識,對節日的到來充滿的期待。
2.家長進班共體驗
每一個節日體驗活動,我們都會邀請部分家長共同參與特色民俗活動,如中秋節做月餅,冬至節包餛飩,端午節包粽子等,請家長將民俗手藝帶進幼兒園,帶進班級,從而引導孩子們在親子參與的、真實感受的節日活動中感受、體驗傳統節日的快樂。
幼兒園傳統節日課程的開發,利用不同的形式,讓孩子們對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和習俗有了一定的了解,讓我們的傳統習俗在孩子們中間也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