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天,張元慶
(1.遼寧大學 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沈陽 110031;2.遼寧行政學院 經濟學教研部,沈陽 110161)
赫斯的貨幣哲學與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形成
高天1,張元慶2
(1.遼寧大學 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沈陽 110031;2.遼寧行政學院 經濟學教研部,沈陽 110161)
[摘要]19世紀著名的德國哲學家莫澤斯·赫斯(Moses Hess)是一位與馬克思和恩格斯同行的早期共產主義者。其貨幣哲學中的人本經濟學異化理論,即貨幣異化理論的建構基礎是費爾巴哈的人本學理論模式,他將費爾巴哈抽象的宗教批判轉化為現實的經濟(貨幣)批判,是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的直接思想來源。根據對貨幣哲學與唯物史觀思想形成中的內在邏輯聯系分析,以“人本質的異化”、“貨幣的異化”與“勞動的異化”為主線,可以清晰發現赫斯的貨幣哲學對馬克思唯物史觀形成的重要影響。
[關鍵詞]莫澤斯·赫斯;貨幣異化;馬克思;唯物史觀
自20世紀初期,國外學者們就已經掀起了對莫澤斯·赫斯與馬克思、恩格斯思想形成之間的內在關聯研究的理論熱潮。大部分西方學者都認為是莫澤斯·赫斯的貨幣哲學思想影響了青年馬克思,因為貨幣哲學中所內涵的經濟領域內的“貨幣異化”與馬克思思想中生產領域內的“人的異化”以及“勞動的異化”有著深刻的內在邏輯關聯。同時,在對于經濟領域中人本質的異化與經濟秩序中社會階級關系對立、資本主義私有制與人的解放之間的關系以及消除異化等概念的理解也極為相似。然而,馬克思站在人類歷史的高度,將黑格爾的辯證法運用于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中進行分析,從而將貨幣哲學與人類的歷史發展相結合展開分析,實現了理論上對經濟領域中的貨幣哲學的超越,以此為基礎形成了唯物史觀的理論建構。
一、 馬克思與赫斯異化理論的內在邏輯聯系
(一)貨幣的本質:從宗教批判到經濟批判的內在一致
在費爾巴哈看來,“類本質”是人的真正本質,“類”是人的至高與完善的存在,但是,隨著“類本質”的生成,它在宗教信仰中形成了一種外在獨立于個人而存在的力量,就是“類本質”的異化。因此費爾巴哈認為“類本質”通過宗教的異化表現為人們心中的“上帝”?!叭说倪@種類本質與人相異化,它被人格化了,它奔馳在人之外,作為一種特殊的人格出現,作為一種理性的化身,意志的化身出現。這也就是上帝?!盵1]莫澤斯·赫斯將費爾巴哈認識領域內“宗教異化”的批判框架延續至現實經濟領域內“貨幣異化”的批判中。在他看來,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顛倒”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中,貨幣本質表現為人的“類生活”的異化?!吧系蹖碚撋钏鸬淖饔茫泿艑︻嵉沟氖澜绲膶嵺`生活所起的作用是一樣的:人的外化了的能力,人的被出賣了的生命活動。”[2]145資本主義社會中貨幣成了外化于人的異己存在力量,并且駕馭人的生活,迫使人不得不犧牲和忽略屬人的本性,出賣個體的自由,將代表經濟利益的貨幣收入作為生活的目的。馬克思與莫澤斯·赫斯關于貨幣本質的批判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他在論述經濟異化理論過程中明確展開了宗教和經濟的批判,指出貨幣的本質:“錢是從人異化出來的人的勞動和存在的本質;這個外在本質卻統治了人,人卻向它膜拜。”[3]448馬克思將由于追逐經濟貨幣收入而異化了的人按照“經濟秩序”劃分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社會階級,并且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同階級之間由于貨幣異化產生的剝削關系。在馬克思看來,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中,由于過分追逐剩余價值,在貶低個人價值的同時淹沒了人自身的“主體性”。所以,與莫澤斯·赫斯相同,馬克思認為貨幣的異化是導致現實生活異化的原因,在這個意義上貨幣已經抽象為一種價值的概念。
(二)勞動的本質:從交換領域到生產領域的領域轉換
在莫澤斯·赫斯看來,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貨幣,就是被人們所出賣的作為人的基本生命活動的社會勞動力。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分配原則使人們相互之間形成了以勞動交換為手段的生存方式,從而產生了人與人之間互相交換其本質(勞動)的交換領域。在這個領域中,為了生存,人們不得不繼續交換其本質。此時人的本質便被貶低到交換領域內成為一種求生手段,取代了原有的勞動交換。這樣,資本主義社會中個人所奉行的基本原則不再是道德上的“利他主義”,而成了維持個體存在的“利己主義”,與基督教內部的“利己主義”原則相同。赫斯在現實的經濟領域中運用了費爾巴哈的“宗教批判”模式,指出了人們在宗教生活與現實生活中異化的一致性,即在信仰中,人們追求靈魂平等而尋求依靠上帝的拯救,在生活中,為了個體生存而出賣自身的本質取得貨幣收入。因此,天國中信仰上帝成為拯救靈魂的手段,而現實中出賣個人勞動的本質是持續肉體生存的手段。莫澤斯·赫斯通過對于交換領域中勞動本質的分析,以及其內部與宗教利己主義原則的一致性論述,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領域內的貨幣異化,是馬克思生產領域中勞動異化理論的思想來源。
馬克思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入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中與宗教相一致的利己主義原則。在馬克思看來,貨幣體現為私有財產的抽象存在,馬克思通過經濟異化指出,正是由于資本主義貨幣收入的經濟差距,產生了階級分化的對立沖突。馬克思聚焦于生產領域,通過對生產方式的考察深入地分析了私有財產。“馬克思認為,經濟異化‘是現實生活的異化’。對于這種現實生活的異化,馬克思主要是從貨幣異化這個角度來論述的?!盵4]在馬克思看來,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展開物質生產生活的活動,即屬于人的本質的類活動。馬克思將領域轉換到生產的發展內,擴展了莫澤斯·赫斯的交換領域局限性,從勞動的普遍性和抽象性雙重角度來理解勞動的本質,要改變的是以私有制為主體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
(三)批判的對象:從貨幣異化到勞動異化的視角轉變
莫澤斯·赫斯指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顛倒體現在維持人的個體生存被提升為目的,而人本質的類生活卻被貶低為手段,產生了“人的生活”和“自然生活”的根本顛倒。赫斯指出,從個人本質的類生活即人的自由發展作為目的,維持個人肉體生存的生活作為手段,是人類社會的應然狀態,然而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發生了“顛倒”。在赫斯看來這種顛倒的狀態就是一種異化狀態。在社會生活中,赫斯延續了費爾巴哈的宗教異化理論,認為基督教的天國世界是宗教領域中“顛倒”的表現形態,而資本主義的小商人利己主義社會便是資本主義中“顛倒”的現實形態。這樣,赫斯指出,在現實中,一方面人的類生活以上帝的形式表現在精神世界的宗教中,另一方面,它以貨幣的形式表現在現實世界的小商人社會里。在他看來,資本主義顛倒社會中的“貨幣”等同于基督教天國中的“上帝”?!艾F代商業世界(Sacherwelt)的資本即貨幣,是基督教的實現態?!系鄄贿^是觀念化的資本,天國不過是理論上的小商人世界?!盵2]149黑格爾指出,宗教給予了人們對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自身需求的強烈期望以補償,他指出,“上帝”擁有“永恒的意志”,不會被任何事物的“偶然性”所左右,因此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愿望,可以在信仰世界中得到完成。馬克思運用黑格爾宗教補償機制的辯證邏輯在實踐領域中延續了赫斯的貨幣哲學,同樣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中顛倒人們的顛倒個性。在他看來,貨幣的存在,剛好給予社會中的人們維持和改善社會生活的愿望以現實補償。
莫澤斯·赫斯指出了現實中的資本主義小商人世界與基督教天國的內在一致性。從宗教異化談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貨幣本質的異化,是馬克思異化思想的理論來源。馬克思以差別性為邏輯起點,將貨幣異化從認識領域轉入了整個人類歷史發展的現實中,運用辯證思維,在實踐領域延續了貨幣異化的思想。黑格爾在《小邏輯》中指出,現實事物的“偶然性”是指由他物決定自身的存在,也就是一個具體事物的存在一定源于另一具體事物,即整個世界是一個有中生有、有生有滅的邏輯循環過程?!斑@種外在的、特定存在著的偶然性便是一種預先設定了的東西,它的直接定在同時即是一種可能性,而且就其規定來說,也是被揚棄了的,于是偶然性就是另一事物的可能性,也可以說是另一事物的條件?!盵5]在這里,“可能性”與“偶然性”作為現實性的兩個環節,內外合而為一的更替便形成了事物“必然性”的本質。“必然性”作為本質在事物自身建立起來,這樣,萬事萬物完成了自己生成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和諧的自然規定性。黑格爾從辯證思維的差別性出發,拒斥的是知性思維的統一性邏輯起點,在他看來,整個世界內部的聯系,是由不同事物在自身建立起“必然性”并形成相互聯系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有差別的矛盾運動。馬克思運用黑格爾的辯證思維來分析赫斯的貨幣異化理論,在實踐領域通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差別性矛盾運動發現了人的本質的異化與勞動異化,他在實踐的生產領域中轉變了批判的對象,從“貨幣異化”轉向對“勞動異化”的批判。馬克思在生產領域中提出:“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盵3]41馬克思通過批判領域的轉變看到了生產領域中存在的剝削關系,要在實踐中尋求消除異化、解放人類的道路。
(四)現實的路徑:從異化消除到人性復歸的革命變革
莫澤斯·赫斯在貨幣哲學中提出了消除貨幣的異化來建構共產主義聯合體的理想。在赫斯看來,顛倒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奉行的是利己主義原則,貨幣成為人們生活的目的,是駕馭和驅使人的異己力量,貨幣異化造成了人與人的本質的分離,形成“人的本質的異化”。這樣,赫斯提出,只有消除貨幣的異化,實現人與人之間勞動的直接交換,才能消除貨幣的中介作用,實現人向人的本質的復歸,建立起個人本質之間的真正聯合,取得彼此的相互需求,實現以勞動為目的的人的類生活。通過貨幣異化的消除,赫斯提出建立起以勞動為核心的共產主義聯合體,在其交換領域內實行自由的勞動交換。在赫斯看來,貨幣的異化造成了生產領域中的片面性,使生產無法滿足人的全面發展需求,最終會走向人性與貨幣的雙重毀滅。這種毀滅是相互的,因為資本主義自身內部矛盾無法實現調和。這樣,在資本主義的顛倒社會中,由于貨幣的異化必然會形成經濟收入的兩級分化鴻溝,社會會呈現出金字塔型的經濟收入結構,當聚集在塔底的人數越來越多,勢必要變革資本主義的制度從而實現共產主義的聯合體。在貨幣哲學中,莫澤斯·赫斯發現了處于金字塔最底層的無產階級,并且論述了無產階級的發展與隊伍的必然壯大以及變革社會制度的道路。但是赫斯并沒有指出消除貨幣異化變革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具體方式。
馬克思科學地指出了資本主義內部矛盾無法調和的原因在于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在他看來,社會階級的產生是由于資本主義的經濟秩序,他明確地將資本主義中的社會階級進行了區分,劃分為兩大相互對立的階級陣營,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馬克思不僅看到了日益壯大的無產階級隊伍而且闡述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性的歷史使命。指出只有通過無產階級進行階級斗爭,最后徹底消滅階級,消除人的異化,才能真正走向人自身的復歸之路。馬克思將赫斯基于倫理分析中貨幣哲學的“抽象批判”提升為實踐經驗分析中的“革命批判”,對于共產主義聯合體展開了科學的論述。馬克思提出只有通過無產階級展開階級斗爭的革命性變革方式,才能徹底消除異化,真正地建立共產主義聯合體?!案锩员匦?,不僅是因為沒有任何其他的辦法能夠推翻統治階級,而且還因為推翻統治階級的那個階級,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拋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陳舊的骯臟東西,才能成為社會的新基礎?!盵3]91
二、赫斯的貨幣異化理論與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形成
(一)從共同活動到感性活動
莫澤斯·赫斯在貨幣哲學中指出,生產力是人類社會中最為重要的活動,即“共同活動”,它是人的現實本質?!耙虼艘磺鞋F實的生命活動,即理論的及實踐的生命活動——都是類活動(Gattungsact),是各種不同的個性的共同活動?!盵2]139在“共同活動”中人與人相互交往并產生人的精神。因此,“共同活動”是個人思維和行動的內外統一的類生活。在馬克思看來,人的本質是人自由自覺的活動,即“感性活動”,其中“感性”體現了馬克思將人的本質帶入實踐的生命活動范圍內,“活動”是指人們改造世界的物質生產勞動。馬克思發展了赫斯的“共同活動”,在實踐中更加重視人的自由主體性,指出體現人現實本質的生命活動是自由和勞動相互作用構所成的“感性活動”。馬克思認為,在人的本質的類活動中包含著廣泛的內容,它是一種個人為維持肉體存在而進行的必然活動,是作為個人其他活動基礎的實踐活動。人作為類的存在,通過有意識的“感性活動”與動物相區分。“感性活動”在人的實踐生活中指導人們進行合規律合目的性的生產來改造對象化的自然環境,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的基礎,只有充分地開展人的“感性活動”才能發展先進的生產力,破除舊的生產關系,實現人類社會的發展前行。在“感性活動”中,人實現了人自身的現實本質。馬克思認為人的“感性活動”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之上?!拔覀兊某霭l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展?!皇且庾R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盵3]73馬克思建立起了用抽象概念來解釋現實的思維模式,在馬克思看來,人的自由自覺的主體性是感性活動的基礎。在“感性活動”中,個人既可以滿足自身外在的生存性需要也能夠實現內在的精神性享有,實現人在實踐領域中的自由主體性,因此,“感性活動”是保證個人類生活實現、建立起共產主義社會聯合體的前提和基礎。
(二)從貨幣關系到生產關系
莫澤斯·赫斯指出了由貨幣關系導致的資本主義整個社會中“人(本質)的異化”,他從普遍性出發來看待貨幣關系引起的人與自身本質相分離的異化狀態,認為在這樣的社會中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相互吞噬”的顛倒圖景。這種異化的范圍充斥著包括“無產者”和“資本家”在內的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所有人。在赫斯看來,資本主義的小商人社會中所盛行的是利己主義的“貨幣關系”價值標準。他指出,在中世紀的宗教等級制度下,產生的標準是按照信仰來區分和評價人。而在當今資本主義的小商人世界的異化社會中,貨幣的收入程度成了評判人的準則。由此,莫澤斯·赫斯闡述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本質與自身相分離的兩條路徑,分別是在彼岸天國中的人格化上帝和此岸現實中的中介性的貨幣。“貨幣關系”發展了私有財產,生活中由于貨幣的異化,使財產具有神圣性,它帶領人們繼續追逐貨幣利潤,產生了資本主義制度中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
馬克思將“貨幣關系”帶入資本主義的生產實踐中展開分析,指出資本主義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是資本主義社會利己主義原則產生的源頭。他延續了赫斯對于“貨幣關系”的分析,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只有破除舊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發展無產階級的先進生產力,形成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新的生產關系,才能徹底地消除人的異化與勞動的異化?!斑@種‘異化’當然只有在具備了兩個實際前提之后才會消滅。要使這種異化成為一種‘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為革命所要反對的力量,就必須讓它把人類的大多數變成完全‘沒有財產的’人,同時這些人又同現存的有錢有教養的世界相對立,而這兩個條件都是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的?!a力的這種發展之所以是絕對必須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只有隨著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展,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3]86馬克思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主要階級矛盾,以經濟秩序為標準重新劃分了“社會階級”,指出了無產階級擁有先進生產力,并且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建立起先進的生產關系。在這里馬克思所指的“普遍交往”就是生產關系。他進一步提出,共產主義聯合體中所要建立的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世界交往”,實現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生產力普遍發展以及世界性生產關系的相互聯系。
(三)從利己主義到共產主義
莫澤斯·赫斯指出在消滅了奴隸制社會,建立起資本主義社會之后:“現代小商人世界的這種在原則上得到了實行的利己主義不僅在今世而且在來世,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踐上,都會把一切直接的交往、一切直接的生活消滅掉,只是還允許這些東西作為私人生存的手段?!盵2]152在資本主義的小商人社會中,盛行的是重視私利而忽視公利的利己主義原則,在赫斯看來這便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顛倒。馬克思在貨幣異化帶來的資本主義利己主義原則基礎上進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論述了赫斯所提出的資本主義世界中“私利”與“公利”的相互顛倒是源自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和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之間的顛倒,阻礙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生產力發展。馬克思指出:“工人在勞動中耗費的力量越多,他親手創造出來反對自身的、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強大,他自身、他的內部世界就越貧乏,歸他所有的東西就越少?!盵3]41這就是生產領域內的勞動異化,馬克思指出必須以無產階級的革命來改變資本主義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方式。在馬克思看來,以往抽象的理論批判都沒有真正地觸動資本主義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制度,因此,不能帶領人類走向共產主義的終極聯合。無論是德國古典哲學的認識論反思,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力價值平等理念,還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分配平等觀念,都只是展開了在部分人中間的“重新分配勞動”,無法變革資本主義中的利己主義原則。馬克思在前人思想的基礎上轉換了批判視角,從社會生產實踐的角度出發,提出了無產階級展開階級斗爭的革命運動方式,是全人類消滅階級本身,消除異化,建立起新的社會制度,走向共產主義的現實道路。馬克思與赫斯一樣,從普遍性出發,提出了在實踐中消除“利己主義”建立“共產主義”的革命理論,即只有通過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消滅社會階級的存在才能最終消除異化,建立起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才能轉變社會中貨幣異化的“利己主義”走向實踐中的“共產主義”。
(四)從貨幣異化的歷史到生產異化的歷史
莫澤斯·赫斯在貨幣哲學中延續和繼承了費爾巴哈的宗教批判模式,從宗教與現實社會內在機制關聯性的角度闡述了資本主義社會貨幣異化的顛倒性的發展過程。在他看來:“基督教是利己主義的理論、利己主義的邏輯。而利己主義實踐的典型基地就是現代的、基督教的小商人世界……在我們的小商人世界,個體在實踐上是生活的目的,類只是生活的手段,正如在基督教天國,個人在理論上是生活的目的,類只是生活的手段一樣?!盵2]144莫澤斯·赫斯從宗教的歷史出發,以宗教異化入手來闡述在資本主義現實生活中交換領域內的貨幣異化,論證了基督教的“天國”與資本主義的“小商人世界”中相一致的利己主義原則,對貨幣的異化進行了歷史梳理。用普遍性的邏輯起點來分析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異化,看到了無產階級隊伍必將壯大的趨勢,但是,在抽象的宗教批判理論模式的框架下,赫斯僅局限于交換領域內的貨幣異化,沒有看到資本主義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以及無產階級自身所具有的先進性和革命性。
馬克思站在人類歷史的高度,運用黑格爾的辯證思維,將貨幣異化帶入生產領域進行分析,從差別性出發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指出必須變革資本主義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通過無產階級的暴力革命,消除兩極分化所產生的壓迫剝削,從而徹底地消滅階級,建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即“普遍交往”。這樣才能消除人的異化以及勞動的異化。馬克思以莫澤斯·赫斯貨幣哲學為理論基礎,從生產發展的實踐視角思考貨幣異化的歷史,通過生產中勞動的異化理論,闡述了整個人類生產異化的歷史,在社會物質生產領域內重新解釋交換領域中的貨幣哲學,在此基礎上形成對貨幣哲學的理論提升,完成了唯物史觀的建構。“這種歷史觀就在于: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這種歷史觀始終是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盵3]92
[參考文獻]
[1][蘇]馬利寧B A,申卡魯克B H .黑格爾左派批判分析[M].曾盛林,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7:125-126.
[2][德]莫澤斯·赫斯.赫斯精粹[M].鄧習議,編譯.方向紅,校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高文新.馬克思理論基本范疇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7:144.
[5][德]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303-304.
〔責任編輯:杜娟〕
[收稿日期]2015-06-07
[基金項目]2012年黑龍江省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歷史存在論——后形而上學背景下馬克思思想研究的新視域”(YJSCX2012-266HLJ);遼寧行政學院博士科研咨詢啟動基金項目
[作者簡介]高天(1986-),女,遼寧本溪人,博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F8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6)06-00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