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然
·著作評介·
對全面異化的批判與超越
——評《實踐——南斯拉夫哲學和社會科學方法論文集》
劉欣然
由米哈伊洛·馬爾科維奇和加約·彼得洛維奇共同主編的《實踐——南斯拉夫哲學和社會科學方法論文集》一書,是一部記錄實踐派歷史、人物、思想和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自治實踐的全部哲學和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備忘錄,這本書不但是東歐新馬克思主義譯叢的精品之作,也是我們了解與研究實踐派各位理論家思想的必讀之作,更是最為深刻地揭示當代人類生存困境與發展難題的經典之作。
一、主要觀點。全書在內容體例上分為四大部分,“哲學、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社會、政治和革命”、“文化、思想和宗教”以及“社會主義、官僚制度和自治”。以內容為載體,實踐派的理論家們闡釋出了與眾不同的理論觀點,首先,關于哲學的性質。實踐派的各位理論家一致認為:“哲學的基本職能在于提出能夠指導人類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中全部活動的總體性的批判意識。”這種總體性的批判意識,使哲學有別于具體科學的知識,比實證科學知識簡單的總和豐富得多。其次,關于哲學研究的出發點。實踐派的各位理論家認為,人是實踐的存在物,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出發點,必須把實踐(Praxis)同實踐(Practice)的純認識論范疇區分開來。實踐(Practice)就是一種主體變更客體的活動,是可以被異化的。而實踐(Praxis)是一個規范概念,是一種人類的理想活動,這種活動本身就是目的,同時又是其他活動形式的批判標準。只有當實踐(Practice)為自我完善提供機會時它才能成為實踐(Praxis)。最后,關于哲學的研究方法。實踐派之所以能夠長時間合作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們以共同的方法論前提,實踐派的各位理論家認為辯證法既不是一種絕對、抽象的精神結構,也不是自然界的一種一般結構,而是人類歷史的實踐及其本質方面的一種總體結構即批判思維。
二、邏輯歸宿。《實踐——南斯拉夫哲學和社會科學方法論文集》內蘊著實踐派社會批判的重要邏輯,當他們對全部現存的社會現實進行了毫不留情批判的時候,激怒了官僚階級,但這種批判并非想要破壞其對象,而是要超越對象本質的內在局限性。而這一批判邏輯的前提就是“人是實踐的存在”,從這一前提出發,實踐派的理論家提出了“全面異化”的理論。在他們看來,問題的根本在于人,社會批判的目的就是要發現那些阻礙人發展并把單調、刻板的行為模式強加給人的特殊社會制度,在他們看來,私有制、分工和國家等,這些無一不是異化的具體表現。因此他們提倡一種徹底而全面的人類批判,這種批判并不是想要破壞而是要超越,超越本身與是否使用物質力量、是否發生非連續的劇烈行動無關,超越的旨歸是消除一定社會形態的內在本質局限性,而這種超越的實踐形式就是革命。
三、獨到價值。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真諦進行了重新探索。實踐派的理論家對馬克思早期的思想進行了全新的闡釋,力圖從蘇聯模式的教條主義中掙脫出來。二是本書受到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深刻影響,力圖按照人道主義精神去發展馬克思主義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三是本書的一些思想給我們帶來啟迪與警示。“人是一種社會的、實踐的存在”,“對蘇聯模式社會主義局限性的批判”等觀點給我們帶來深刻的啟迪,但與此同時也指出我們不能茍同“社會主義本身不可能克服官僚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更為靈活、更具創造性”這些觀點,實踐派的一些思想雖取得了進展,但仍存在局限性。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同樣也面臨著危險、考驗與挑戰,應認真總結與思考以往社會主義國家理論與實踐上的經驗教訓,主動與國際上有影響的學術觀點積極開展對話、交流和交鋒。這無論是對于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豐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還是對于推進社會主義改革的進程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責任編輯:杜娟〕
(作者單位: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