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琳
農民工是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特殊群體,是我國工人階級的新生力量。2015年以來,襄陽市工會以加強基層工會建設“落實年”活動為契機,以提高農民工組織化程度為著力點,拓寬思路、突出重點、精準發力,全力推進農民工入會集中行動,最大限度地把農民工吸收到工會組織中來。截止目前,全市新增建會單位1624個,新增農民工會員107889人,工會組建率和農民工入會率分別達到91.5%、93.5%。
把農民工入會集中行動作為一項政治工程、民生工程抓緊抓實,在全省率先舉行“農民工入會集中行動”啟動儀式,動員各級工會積極開展農民工入會集中行動,引導農民工認“娘家人”。
一是強化組織保障。積極爭取黨政支持,將農民工入會工作寫入市委《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實施意見》,將“黨工共建”工作作為縣(市)區委書記年度履行基層黨建工作責任述職專題內容。市總專題研究農民工入會工作,成立工作領導機構,制定出臺《開展農民工入會集中行動實施方案》、《開展“雙入雙爭”活動方案》和考核辦法,明確任務要求,納入年度目標考核重要內容,加重考核權重,實行“一票否決”。
二是強化人財物保障。發揮縣(市)區工會干部、鄉鎮(街道)工會協理員和村(社區)網格員作用,抽調420名工作人員,組建60個工作組,配套活動專項資金,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大打一場農民工入會“大會戰”。市總還拿出30萬元作為農民工入會集中行動考核基金,按照“費隨事轉、激勵先進”的原則,對推進農民工入會集中行動工作成效突出、特色明顯的地方和單位,根據分值、等次給予1至2萬元的差異化經費補助,激發調動基層工會組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三是強化機制保障。制定農民工入會工作時間表和路線圖,進行責任劃分,細化工作任務,實現任務到組、責任到人。堅持“分級負責、分片包點”的原則,全市分成8個督導組,由市總領導帶領分管部室深入包保聯系點,采取隨機抽查、定期督導、定期調度、定期通報的方式,加大推進落實力度,形成“難事大事領導協調、重點難點部室推進、日常工作基層工會開展”的工作格局。
以工會組建、農民工會員全覆蓋為目標,探索開展“雙入雙爭”活動,即農民工輸出地入會、輸入地入會,爭創模范職工之家、爭做職工信賴“娘家人”,引導農民工進“娘家門”。
一是搞好一個調查摸底。加強與人社、工商、稅務、民政、農業、交通、建設等部門的工作聯動,重點摸清建會重點領域、具體單位名稱和地址。在此基礎上,借助全國工會組織建設系統,采取電話抽查、網上核查、上門核實等多種形式,建立入會重點行業及單位基本臺賬。襄州區建立“三本總臺賬”(基層工會組織臺賬、會員臺賬、未成立工會組織臺賬)、“五本分類臺賬(機關類臺賬、事業類臺賬、企業類臺賬、新社會組織臺賬和其它類臺賬),實行動態管理,將集中行動全覆蓋,避免空白點、留死角。
二是營造一個輿論氛圍。堅持會議宣傳和陣地宣傳相結合,印發農民工入會宣傳冊10萬余份,利用電視、報紙、網站、微博、微信、QQ群等傳媒手段發布信息7.8萬條(次),在園區、班組、車間等農民工集中地建立流動宣傳崗212個,現場宣傳265場次,現場答疑452次。棗陽市總工會制作“三書一片”,即《組建工會組織提醒通知書》、《開展工資集體協商提醒通知書》、《農民工入會宣傳書》和農民工入會宣傳片,廣泛宣傳企業建會、農民工入會的重要性、必要性、入會方法和典型事跡,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圍。
三是明確一個行動路徑。堅持分類指導、因地制宜、綜合施策的思路,對已建會的大中型企業,積極做好宣傳發動,最大限度地吸引農民工全體入會;對一些規模較小、職工人數少、不便單獨建會的企業,積極穩妥地推進建立區域性、行業性工會聯合會,實現對小微企業工會的二次覆蓋;對農民工輸出較為集中的地方建立村(社區)工會,實現源頭建會;對農民工就業集中的輸入地建立勞務派遣工會、市場工會、項目工會,實現入會有效覆蓋。
四是拓展一個服務渠道。建設“互聯網+”職工在線服務平臺,設立服務窗口、入會窗口、維權窗口、業務窗口,利用“大數據”的現有資源,開展普惠服務、職工維權、幫扶救助、工會組建、宣傳教育、業務管理等工作,使工會的服務工作更貼近職工群眾、更符合職工群眾意愿。適應農民工流動性強的特點,在各級工會職工服務中心(站點)、勞務市場等服務場所開設入會窗口,為農民工入會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務,實現了入會辦證同步開展。
五是探索一個管理模式。依托“互聯網+”職工在線服務平臺,堅持屬地管理原則,加強會員會籍流動管理,簡化入會、轉會手續,完善“一次入會、持證接轉、全國通用、進出登記”的管理模式,確保農民工會員“流動不流失、離鄉不離會”。現已有近1000名農民工享受著流入地與流出地工會組織的雙重服務。
六是打造一個示范板塊。通過比選,確立東津新區、中建三局二公司10個“農民工入會”示范典型,從建會規范性、入會靈活性、強會實效性等方面給予重點打造指導,形成以點帶面的工作格局。
以農民工現實需求為導向,整合工會系統資源優勢,廣泛開展送文化、送人文關懷、送會員服務卡、送法律維權服務、送困難幫扶、送清涼、送培訓、送助學款、送健康、送創業等關愛農民工“十送”活動,為農民工提供優質化、普惠化、精準化服務,引導農民工念“娘家情”。
一是增強困難幫扶“援助力”。實施“千名工會干部進千企幫千戶”活動,積極參與精準扶貧攻堅戰,把入會困難農民工納入“六大節日”走訪慰問、臨時生活醫療困難救助、金秋助學等生活幫扶范疇,提高精準幫扶實效,讓農民工真正感受到工會“娘家人”的溫暖。今年,全市2595人納入精準幫扶困難職工數據庫,發放慰問資金(物資)400多萬元,慰問農民工3萬人,資助農民工子女450名。
二是增強薪資權益“保障力”。充分利用工資集體協商“雙自律”、法律顧問、法律援助、“三方協調機制”、勞動爭議巡回法庭等工作品牌優勢,幫助農民工解決薪資增長與工資拖欠等后顧之憂,讓農民工入會有依靠。今年共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單位100多家,責令補發拖欠工資款1.7億元。
三是增強文體活動“吸引力”。在農民工集中的重點工程、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120余場次,既豐富了農民工業余生活,也擴大了工會的影響力。同時,開展“農民工日”專題活動,免費開展農民工道德修養、鄰里關系培訓,組織開展心理疏導工程,讓農民工能“個人融入企業、家庭融入社區、子女融入學校、整體融入城市”,參與農民工達3000多人次。
四是增強就業創業“前進力”。通過就業推薦、技能培訓、勞動競賽等,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就業創業指導工作,支持引導農民工參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讓農民工入會有前途。免費培訓農民工5400余人次,推薦農民工就業780余人,提供小額擔保貸款2100萬元,培養創業帶頭人142名,評選農民工“創業明星”10名,推薦全省“十佳百優”農民工5名。創新“培訓、競賽、辦證、幫困”四位一體競賽模式,開展勞動技能競賽910余場次,參賽企業和職工均達到90%以上,243名農民工獲得技術等級提升,1100余名農民工拿到焊工、建筑、廚藝從業資格及資質晉升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