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艷

教育過程的本質,即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雙向互動的過程。由教師設計教學互動環節,師生平等交流,相互啟發思考、激蕩情感的交互模式,有利于學生將思考討論過的理論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民辦高校著力于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思政課恰恰承擔著提升人才綜合素質的使命。為實現育人目的,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實效,改變思政課教師授課唱“獨角戲”的狀況,筆者嘗試著在思政課堂構建師生交互模式。
交互,顧名思義,交流互動之意。模式,為方法、策略或范式。交互雙方地位平等,其中方法采用者為主導。具體表現為任課教師根據學生實際狀況和訴求,有計劃地組織一系列德育活動,加強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增進彼此的理解與信任,從而實現教學相長,使主流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內化為受教育者的自覺追求,促進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交互模式主要包括語言交互、情感交互、認知交互。語言是思想交流的載體,思政課教師使用精準、簡潔、流暢的語言,有利于學生理解課程理論性極強的內容體系。而要想激發學生的參與,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能使課堂活色生香,網絡熱詞的使用能拉近師生的心理距離。對于學生而言,在表達中,他們的語言能力得到鍛煉提升。雙方通過你一言我一語,交換著彼此的認知,激蕩著彼此的情感。言由心生,教師言真意切、投入自己的真情實感,容易引發學生心靈深處的觸動,大家坦誠交流,力求雙方達到思想上趨同、情感上共鳴和觀念上認同。認知影響情緒,你那樣看這件事,我這樣看這件事,哪種看法全面客觀?教師用辯證思維分析事件、國際形勢,啟發學生轉換思維方式,擺脫“非黑即白”簡單二元思維,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灌輸說教”向“對話理解”的轉變。
(一)教學內容立基于學生生活實際。俗語云,話不投機半句多。備課時,教師除了備教材,更要備學生。這并不是說要一味地迎合學生,而是用心擁抱他們、理解他們,思他們之惑、解他們之困。每位同學在校期間,都想確立自己的理想,獲得前進的動力。他們期望認識大學、了解人生、了解社會、發展自我,這些內容恰恰是思政課教學要解決的。乍入校門,新生們興奮、好奇、充滿憧憬,但又摻雜著對未知生活的迷茫與困惑。圍繞著認識我的大學、理想信念、人生價值、家國情懷、道德品質、法制思維等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問題,我們基于學生生活實際設計專題內容。
(二)教學方式凸顯師生間“對話”。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老師雖會在課堂提問,但往往由某一位或幾位同學答,老師再點評。這實質是單向度的教學實踐,學生處于被動狀態,師生之間存在隱性的間隔。怎樣使學生從課堂學習的邊緣走向中心,由被動變為主動?為解決這個難題,我們采用問題導引法、活動牽引法、案例教學法、情理交融法,發揮學生主體性,實現師生之間坦誠地交流與對話。圍繞教學理論體系,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我們設計演講、辯論、主題發言、討論等等課堂實踐活動,選取典型鮮活案例,組織情感真摯的師生交互。比如暢談“我和我追逐的夢”,討論“抵制外國商品是否等于愛國”,“路人有難,幫不幫?扶不扶?”,思考“感謝室友不殺之恩”調侃背后的成因等等。學生對于這些話題,他們自己有感要發,有話要說。教師引導同學將各種觀點總結歸納,使他們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由情感傾向升華到觀點認同。學生在思考中,接受社會道德法律規范要求,將其“內化”為個人意識,再“外化”為個體行為。
(三)課程考評充分參考學生課堂表現。“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良好的課堂交互需要雙方都有充分的準備與積累。民辦高校的學生自制力普遍較差,比較貪玩隨性。只有將學生在課堂的參與表現納入課程考評指標,才會明確起到激勵效果。課程成績與課堂的互動表現掛鉤,突出課堂參與的重要性,讓學生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當然在同學參與的時間上有足夠的彈性,尊重他們的人格,照顧他們的情緒,靈活調整與安排課堂互動活動。教師如實記錄每次課堂互動情況,從課堂前后的推進感觸同學的成長狀況。
(一)交互范圍不廣泛。思政課的教學班人數較多,一個教學班普遍在100-200人左右。這對教師的課堂管理著實提出了不小的挑戰,目前普遍存在著學生紀律差、出勤率不高等問題;而教師面對著糟糕的課堂紀律,又會降低教師的自我認同度,增強職業倦怠感。交互模式有利于促進學生主動思考,調動課堂參與積極性,然而在大班制的背景下,交互往往流變于老師與某些“積極分子”的交流,絕大部分的其他同學依然將自己置于課堂教學的旁觀者或接受者的被動地位,廣泛的討論與互動很難推進。
(二)教師主導水平待提高。師生交互不是閑談,要有主題的設定與節奏的把控。一次好的交互過程需要教師具有良好的把控能力。比如學生發言跑偏主題、演講過于拖沓冗長、高漲的交流熱情與課堂教學任務之間的矛盾沖突等問題。“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边@就要求任課教師課余廣泛閱讀,開闊視野,不斷補充、更新、深化自己的知識體系。在這方面,綜藝節目給我們許多啟示,主持人具有寬廣的知識儲備和敏捷的思維,對節目節奏的把握恰到好處,談什么話題,何時起,幾時收,收放自如。只有駕馭好交互環節,才能使課堂既有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同時節奏行云流水,達到預期教學目的。
(三)學生技術手段的制約。許多民辦高校出于方便管理的目的,要求大一學生不準使用電腦,導致許多同學不懂簡易PPT的制作。在課堂交互時,發言同學的聲音很容易消散在嘈雜的教室“背景音”里。如果同學的看法可以借助于多媒體的方式予以呈現,會吸引其他同學的關注與思考,課堂交互的效果會更深入。
在現有條件下,嘗試推行小組討論的交互模式。以小班為單位,平均分為幾個小組,每組7-10人,組員為自己小組命名并推選組長。組長對老師負責,確保任務的落實。對老師布置的任務,小組充分討論交流,組員輪流代表小組在課堂發言,其他組員協助發言者完成簡單的PPT制作。這個過程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意識。個體組員的表現代表著整個小組,該小組每次的課堂表現一一評分,最后將平均分值作為小組成員期末成績的一個重要參考標準。老師組建QQ討論群,督促組長,確保準備階段的落實,同時為困惑中的成員給出方向性的指導。小組討論,能實現生生交互與師生交互的統一,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思考交流中,啟發學習主體去體驗,去感悟,去發現。
綜上所述,交互模式在思政課堂的運用,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提升教學效果。但具體的環節設計、節奏把握、學生調動、學時安排還有諸多不完善之處。小組討論是未來試行的方向。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強化反思,及時總結,穩步前進,培養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