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雄
供銷社要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成為黨和政府密切聯系農民群眾的橋梁紐帶,就必須通過基層組織來實現。基層組織是供銷社改革發展的基礎,是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前沿陣地,但是,當前基層組織發展仍不平衡,不少地方設施陳舊,人員老化,人才匱乏,基層組織為農民生產生活服務綜合實力不強、服務功能不全等問題仍比較突出,特別是與農民利益聯結不緊密。因此,加強基層組織體系建設勢在必行。
近年來,谷城縣供銷社積極適應新的發展形勢,主動在經濟工作主戰場要定位、要生存、要效益、要發展,以深化內部改革為方向,以基層組織建設為抓手,努力推動供銷事業與經濟產業深度融合,在互利共贏中提升服務大局、服務中心的能力和水平,打造供銷合作新形象。通過努力,現成立有中心社6個、基層社10個,各類企業主體14家,注冊商標14個,自有經營面積36000余平方米,資產總額27211萬元,所有者權益8803萬元,實現了“五大”傳統網絡(日用工業品配送、農副產品購銷、農資經營、再生資源回收、煙花爆竹配送)全面恢復,“三大”新型網絡(農機專業合作社、莊稼醫院、農資配送中心)鄉鎮全覆蓋,并擁有“大薤山”、“春又生”兩個省級知名商標,一個省級龍頭企業,一個國家級示范社。連續四年,谷城縣社綜合業績考核在全省位列第五、襄陽市第一,并被襄陽市、谷城縣授予“推動科學發展好班子”、“優秀單位”等稱號。
基層供銷社是為農民生產生活服務的基礎。根據鄉鎮供銷社的客觀情況,大膽對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創新,采用“大社帶小社、強社帶弱社、富社帶窮社”的方式,將10個基層供銷社歸并為六個中心社管理,保全了全縣的10個鄉鎮基層供銷社招牌和陣地。同時,集中基層社資產優勢,管理人才優勢,發揮拳頭效益,集中資源抓發展,將全縣人、財、物歸并到縣供銷社核算中心集中管理,使近3萬平米的優良資產得以重生和增效,趙灣、茨河等多個弱勢基層供銷社渡過了改革困境。在保弱社的基礎上,還結合各鄉鎮產業特點,廣泛吸納合作社中的農村能人、種糧大戶等新型農業主體,積極參與基層供銷社的建設,推動基層社“浴火重生”。在盛康鎮,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社》有關辦法,由供銷社領辦,吸納改制職工、農業主體,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性質的基層供銷社;在冷集鎮,吸納了種糧大戶陳秀國為供銷社社員,成立了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在茨河鎮,吸納當地成功創業人士李道軍擔任“谷城供銷紅心柳貢社專業合作社”法人。這些舉措,使薄弱基層供銷社迅速得以恢復,全縣鄉鎮供銷社面貌煥然一新。
(一)打造專業化、社團化的“聯合社”。2013年成立“谷城供銷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先后有73個涉農企業加入。利用供銷社系統優勢,打破行政區劃格局,在資金引進、品牌建設、市場信息和銷售等方面實現突破。參與了所有合作社的管理制度規范的制定,53家領辦專業合作社的設立,以及省市級龍頭企業、示范專業合作社的申報,幫助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申報注冊商標14個、互聯網運營資質1個。以“社團化”的管理,吸納縣內經濟服務組織參與聯合社,把“合作化”與“市場化”結合起來,推行“內部合作制,外部市場化”的“內圓外方”的合作模式,建立最廣泛的、最有深度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體。2014年依托省級龍頭企業“春又生”公司,設立“有機蔬菜產業鏈項目”,由供銷社領辦、公司參與,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2個,發展社員1800余戶,流轉土地4500畝,整合野菜采收林地3萬余畝,建立蔬菜種植、采收、儲藏、加工、物流的全產業鏈經營模式。項目建成后產值預計可達5億元。
(二)強化生產過程的規范引導。通過組織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提升農民市場話語權。由五山供銷社領辦的何灣龍蝦專業合作社,通過規模化生產,實行“五統一分”:統一苗種、統一藥物、統一飼料、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分戶養殖。專業合作社被湖北省農業廳評為“全省先進漁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部和全國供銷總社評為“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何灣九龍龍蝦水產養殖項目被列為國家克氏原螯蝦養殖標準化示范區。
(三)發揮組織優勢,拓展基層組織的市場空間。將供銷社的農資供應、農副產品購銷網絡與專業合作社在相應領域對接,將合作社系統內部產前物資準備、生產管理、市場銷售等內部經營與供銷社系統實現聯合,使兩個系統通過供銷社這個紐帶達到產業互補、信息互通、利益共享。利用供銷社系統優勢組織合作社參加多種農產品展銷會,將農副產品銷售推薦到新合作、聯勝公司、稻香網、裕農網、融E購等社內企業或關聯平臺。
(一)借力發力,轉變經營方式。通過借助體制外的優勢,盤活資產,恢復經營。與縣內外企業聯合,利用各基層社的存量資產,對原有經營場所進行重建和改建,共同發展經營業務。先后與湖北神楚投資公司、盛景怡家酒店、軍翔服飾、全友家私、工貿家電、本味畜牧、新合作連鎖等,在全縣6個鄉鎮,新、改建6處原經營場所,新增經營面積1.2萬平方米。
(二)保值增效,廣開合作之門。通過存量盤活、股權參與、政策引入等方式,先后成立10家混合經濟市場主體,對活躍縣域市場、提升供銷社影響力發揮了積極作用。資本合作成立的“聯勝供銷商貿有限公司”、“春又生菜業股份公司”、“玉皇劍茶葉公司”、“谷城新合作商貿有限公司”,建起了覆蓋全縣鄉鎮及村組日用工業品和農副產品購銷、連鎖配送網絡,配送中心面積達8000平方米;資本和資質合作成立的“祥和煙花爆竹有限公司”,建成覆蓋全縣的煙花爆竹經營與配送體系;抓籌劃、出思路、改制控股成立的“谷城供銷物貿有限公司”、“谷城供銷晶路再生資源有限公司”,規劃并啟動了“谷城縣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按“一社三店”要求對村級綜合服務社進行升級改造,再生資源回收與生活垃圾回收的“雙網融合”網點已覆蓋全縣60%以上的行政村。
(三)加大創新,發展電商經營新模式。利用存量網點,通過引進市供銷社蜂鳥公司,成立谷城蜂鳥電子商務公司,引進供銷社電子商務系統,建立完善了通村商務信息化平臺;以村級綜合服務社為基礎,利用社會物流資源,整合再生資源回收物流網絡,打通通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為農村“雙向物流”提供支撐;與組織部門聯合,融入“五務合一”村級組織建設,依靠村兩委組織優勢,以農戶自產農副產品為基礎集中網上銷售,初步完成農產品電商的誠信制度和考核辦法建設。利用大學生村官資源,在農產品的原產地建立電商平臺。開發農產品產地的自然資源優勢,將鄉村旅游、消費體驗與產品銷售結合起來。按照“一村三社”(村級綜合服務社、農民專業合作社、電商服務站)的標準,在小坦山等五個村建立上下行結合、線上線下互動的綜合性電商試點,直接將電商服務、營銷渠道下沉到農村。
(一)積極參與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將基層社網絡的建設與各鄉鎮的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建設優先謀劃、同步推進。對7個基層供銷社的舊房屋進行改造,吸納經營者投入項目資金6500多萬元,先后在中心鄉鎮建起了中心超市7個、鄉鎮農貿市場2個;近期,積極參與鄉村旅游開發,利用趙灣供銷社存量資產,與市、縣旅游開發機構,共同投資建設游客接待中心,此種模式為偏遠、弱勢基層供銷社的存量資產利用開辟了新途徑。
(二)積極融入全縣重點項目建設。再生資源產業是谷城縣三個“支柱產業”之一,也是供銷社傳統產業。在省社的支持下,借谷城“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機遇,引進谷城縣再生資源園區“交易中心”、“汽車拆解中心”兩個省、市級重點項目,建立起覆蓋全縣的再生資源回收網絡;啟動《谷城縣公共廢舊商品專項回收體系》項目。金耐特鑄造是我縣最大的廢鋼再利用企業,其機器人手臂已獲得相關認證,但產品的投產企業面臨資源瓶頸。通過省再生公司牽線,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與金耐特公司雙方已達成年10萬噸產業項目的合作意向。春又生菜業股份是我縣最大的有機蔬菜加工企業,其“有機蔬菜產業鏈項目”和“五谷大觀園項目”被列入國家農業重點發展項目,先后引進襄陽市投資擔保公司、省合作投資集團公司,尋求生態蔬菜產業鏈項目的股權合作,推動項目可持續推進。
(一)觀念轉變是前提。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要始終堅持開放辦社的理念,拓展思路和視野,把農村中優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吸收進來,把農村中的能人吸引進來,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實施股份制改造重組。要樹立基礎扎實的基層組織理念,進一步理清思路,扎實推進,加快發展步伐,努力把供銷合作社真正辦成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二)股權結合是關鍵。基層組織如果沒有供銷社的股份,哪怕辦得再好,“神馬都是浮云”。經濟組織是以股權為紐帶,沒有股權,利益就不緊密,關聯度就不夠,與農民的心就貼得不近。只有做到風險共擔,才能實現利益共享,供銷社才能與“三農”共興衰。
(三)誠心服務是特點。供銷社能吸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最大特點和優勢就是服務,包括資金服務、農產品銷售服務、協調服務、管理服務、政策爭取服務、農技服務、農資供應服務等系列化綜合服務,這些服務是政府不能及、企業不愿做、農民自己做不到的,供銷社若把服務做好了,就能使政府放心、農民滿意。
(四)精心培育是手段。供銷合作社基層組織的發展離不開精心培育,要把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社有企業來辦,按照現代企業規范運作,倍加呵護,要大膽啟用供銷社標識,大張旗鼓宣傳專業合作社,大力推銷其產品。要輕形式重實質,不斷豐富基層組織的工作內容,完善服務功能,加強民主管理,引領農民致富,使專業合作社逐步發展壯大。
(五)政策支持是保障。供銷社基層組織是農民弱勢群體的聯合,它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各級供銷社要發揮黨委政府的橋梁與紐帶作用,積極爭取各級財政資金的扶持,以重點項目帶動基層組織的發展;各級供銷社也要在每年稅前列支專項經費,支持基層組織的發展。加強與有關部門和鄉鎮黨委政府的聯系,營造重建基層組織的氛圍,幫助排憂解難,加快供銷合作社基層組織建設的發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