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埜
正值“兩學一做”活動如火如荼開展之際,筆者從哲學的角度對“學”與“做”兩個方面的內在聯系進行了一番淺析,進一步樹立了“爭做合格黨員”的目標和信心。
1、“學”是塑造正確歷史觀的“傳家寶”。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尚學、重學、為學”的國度,從先秦的“百家爭鳴”到唐宋的“詩詞斗艷”,再到清末的“洋務運動”以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新文化運動”,這些標志性的歷史事件足以說明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通過學習改造思想、通過思想改造社會,學習改造,再學習再改造”的過程。我們應該從歷史中找到學習的自信,既要有“學”的傳統,也要有“學”的傳承,今天我們開展“兩學一做”亦是遵循歷史發展的規律,在不同歷史時期渲染不同的時代主題。
2、“學”是塑造正確價值觀的“催化劑”。今天,我們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不同層面提出了具體的價值目標和要求,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無論從哪一個層面都應該沖在前頭,這也是今天我們開展“兩學一做”的目的所在。
3、“學”是塑造正確人生觀的“藥引子”。漢代史學家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輕如鴻毛。”李大釗、瞿秋白、黃繼光、董存瑞等等,他們一生雖短暫,卻綻放了最燦爛的生命光輝,照亮了祖國和人民。列寧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新時期,我們應該將這股“浩然正氣”繼續傳承下去。
1、“做”是“實踐檢驗真理”的代名詞。正如“兩學一做”要求的“關鍵在做”一樣,目前,黨和國家的宏偉藍圖和短期目標已經繪就,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行各業主要的精力就是要圍繞“兩個一百年”、圍繞“三去一降一減”抓落實,無論是負重前行的實體經濟還是跨越發展的互聯網經濟都應該有更多更有效的“抓落實”措施,切實解決好制度設計、杠桿運用、風險控制和改造升級的問題等。
2、“做”是“防止空中樓閣”的壓艙石。現在我們有的領導干部習慣了“走馬觀花式”的調研,檢查工作就是“看資料,聽匯報”,走到哪里都是“一片掌聲,一片大好”。書面材料反映的落實情況寫得再精致再完美,也掩蓋不了沒落實或者沒按要求落實的客觀存在。還有的地方“文山會海”陷得太深不能自拔,有些干部只當“評論員”、“裁判員”,就是不當“運動員”,放空炮、說空話,到最后政策落地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3、“做”是“推動歷史向前”的原動力。新中國的史冊就是在波瀾壯闊中走向復興的。如今,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逐步殷實起來,但新的歷史任務又擺在了我們面前,我們不得不涉發展的“深水區”,不得不啃改革的“硬骨頭”,不得不通過“兩學一做”進一步凝聚發展的共識和力量,推動歷史在發展的“彎道”上繼續前行和超越。
1、將“學”與“做”統一于發展的主題。全體黨員必須充分弘揚“三種精神”:一是繼續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精神,把理論搬到群眾期盼中、搬到改革日程中、搬到項目建設一線;二是繼續發揚“實事求是”的精神,“實事求是”是我黨戰勝一切困難的法寶,它歷經了槍林彈雨、經歷了文革、經歷了改革開放,如今正經歷著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三期疊加”的熾烤,我們最大的實際就是要全力以赴搞經濟建設,這是我們實事求是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三是繼續發揚“工匠精神”,從全局來看,中國的經濟已經有了相當大的體量和總量,但從局部來看,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環境代價大、產品質量不優和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等諸多問題,這就要求我們繼續發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下定決心把認準的產品做好,不斷提升產品本身的質量和科技含量,從而把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都做優做強,形成競爭合力。
2、將“學”與“做”統一于改革的使命。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已經見證和享受了改革帶來的紅利。隨著“四個全面”戰略的提出,今天我們談的改革是360度的“全面”改革,涉及行政體制、財稅、戶籍、教育、國企、軍隊現代化等方方面面。今天我們開展“兩學一做”,“學”主要是為了蓄積改革所需的能力水平,明確改革的方向、目標、任務以及方法,而“做”主要是為改革注入強大的動力,迎難而上解決改革所面臨的各種難題,二者統一于改革的共同使命。
3、將“學”與“做”統一于黨性的要求。“兩學一做”活動的開展最終應該達到“三個效果”:一是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對黨章黨規懷有敬畏之心,牢牢樹立底線意識、紅線意識;二是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進一步增強干事創業的戰斗力、進一步體現先鋒模范作用,要樹立“無為”就是“無恥”的思想意識,健全“無為”就會“無位”的制度設計;三是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不斷提升理論水平,要從“學理論”到“懂理論”再到“用理論”,繼承和發揚共產黨人的良好“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