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慶
精準扶貧作為國家的一項重要民生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也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開發重要思想、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式、新常態的現實需要。從時代高度和全局角度出發,認識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的極端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必須處理好十對關系。
精準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也系于精準,離開了精準,“滴灌”變成“漫灌”,扶貧也就失去了方向,其效果可想而知。事實上,由于各種因素的變化導致扶貧對象、幫扶責任人、資金、項目、扶貧措施、脫貧成效等都在發生變化,這就要在變化與精準之間搞好平衡。比如,貧困人口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有的群眾因突發情況,一夜之間由小康之家墜入貧困之家,有的貧困戶由于自己發展能力提高,很快摘除了貧困的帽子,也有的群眾摘除帽子后又因疾病或天災返貧,像這種情況在農村是很多的,這就要對貧困人口實施動態監測,把真正的貧困人口納入到精準扶貧范圍。
精準扶貧是一個過程,需要長遠謀劃。一些群眾囿于自身眼界、知識結構、文化水平的限制,目光短淺,對自己所處的環境、自身發展的優劣勢沒有一個清晰的定位,在脫貧方案制定、脫貧措施審定、脫貧實踐過程中缺乏長遠的、發展的、全面的眼光和思維,只看到眼前的錢、財、物所帶來的暫時的實惠,看不到項目的開展、實用技術的使用等帶來的長遠利益。加上以往漫灌式的扶貧給他們造成了扶貧就是給錢給物的錯覺,一些貧困戶的等、靠、要思想嚴重。一般來說,大凡被評為貧困戶的群眾大多都是因為自身發展潛力不足、思想不夠開放、視野不夠開闊、對發展形勢認識不清,在此情況下,政府、社會要積極介入,特別是駐村工作隊和幫扶責任人要開拓思維,打開思路,頂住貧困戶的壓力和誤解,正確處理好“魚”和“漁”之間的關系,扭轉給錢給物的思維定勢,減少物資的直接發放,多進行產業、技術、思想上的幫扶,教育引導貧困戶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激發他們永續脫貧的動力。
群眾脫不脫貧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他們自身,政策的支持、扶貧工作隊的幫助、社會力量的參與都是外在因素,都要通過群眾自身的脫貧實踐起作用。政府、社會和幫扶責任人充當的只是“輸血”角色,不能夠越俎代庖,代替群眾“造血”。他們的幫扶也只是在適應貧困戶發展能力的基礎上,給予適當的政策、資金、物資、項目、技術等支持,這種幫助和支持是參與式而非包辦式的,是外力的而非內生的。貧困群眾既是精準扶貧的受益主體也是實施主體,更重要的是他們是以主角身份、主人翁地位站在精準扶貧這個大舞臺上的,外部的項目、資金、技術的輸入都要通過他們的“表演”才能實現其價值。必須不斷提高貧困戶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力”,修煉“內功”,激發脫貧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依靠勤勞的雙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用實干苦干走出一條勤勞致富的路子。
對精準扶貧的成效進行一個全面公正的評估,對幫扶干部進行公平客觀的評價,必須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不斷完善考核標準。除開保障供養、兜底救助等方式外,其他的扶貧方式尤其是產業開發帶動,其成效的顯現需要一個過程,需要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而有的扶貧干部或是急于求成,或是應付差事,或是為了獲得上級領導的贊揚和肯定,投機取巧,弄虛作假,涌現出一些“造盆景式”的作秀扶貧。這是和中央精準扶貧精神相背離的,它產生的扶貧泡沫最終苦了百姓、寒了民心,傷害了扶貧干部和群眾的熱情。
精準扶貧需要處理好主動和被動的關系。一些貧困群眾沒有主見,對自身發展認識不清,在脫貧措施制定和實施上都由幫扶人操辦代辦,這樣讓他們造成了一種惰性心理和依賴心理,主動的脫貧變為了被動的脫貧。有些貧困戶用懷疑的眼光看精準扶貧工作,對入戶走訪的工作隊不說實話,或刻意隱瞞或故意夸大貧困狀況,導致脫貧措施不精準,扶貧水分嚴重;或是羞于表達貧困現狀,認為貧困是一件可恥的事情,不配合扶貧工作,出現規模排斥、區域排斥、識別排斥的現象。要真正做到扶貧對象精準、措施精準、成效精準,貧困群眾與外界之間要進行良性的互動。政府、社會和扶貧干部要把外在的、輔助的脫貧意愿轉變為貧困群眾自身的、自發的、發自內心的脫貧意愿,讓“要我脫貧”的理念轉變為“我要脫貧”的實踐。通過激發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潛力和創造力,通過他們積極、主動、自發的奮斗,扭轉被動脫貧的局面。
精準扶貧的要求就是要精準到戶、精準到人,這種“點對點”式的扶貧方式,見效快、效果好,能夠快速地實現單個家庭的脫貧致富。但是要想解決全局的、大范圍的貧困問題,必須要有整體思維、全局眼光,把點和面結合起來,把局部和全局結合起來,整體考量、全面謀劃。我國地域遼闊,地區之間差異較大,各地生活水平不一樣,各地納入精準貧困的實際標準也不一樣,要把國家惠農扶貧政策真正用到刀刃上,必須統籌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發展問題。雖然中央對精準扶貧貧困戶的認定有明確的標準,但在實際操作和扶貧實踐中,東部一些農村所確定的貧困戶可能比西部某些地區的小康之家還要富裕,一些發達城市城中村貧困戶的條件可能比偏遠山村貧困戶的條件好許多倍。因此,不能站在局部角度評價全局的脫貧效果,也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對各地精準扶貧一刀切。“點上”扶貧做到最優化,通過扶貧措施的實施,形成示范效應,形成可以推廣的經驗,實現以點帶面,帶動大范圍內的脫貧致富。
致貧原因是制定脫貧措施的前提和基礎,精準施策需要對貧困戶的致貧原因了解得一清二楚。群眾可能是因病、因殘、因學、因災、因婚、缺土地、缺水、缺技術、缺勞力、缺資金、自然條件惡劣、交通條件落后、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等才成為貧困戶的,要找對病根、對癥下藥。歸納起來,脫貧措施不外乎醫療救助、保障供養、扶智脫貧、生態搬遷、產業開發帶動等五大類,簡稱“五個一批”。針對老弱病殘、鰥寡孤獨、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只能采取保障供養的方式促使脫貧,對因學致困和因病致貧的可以采取扶智和醫療救助的方式脫貧,對自然條件惡劣、不適宜居住的可采取搬遷的方式改變貧困面貌,其他的則可以采取發展產業的方式脫貧。要處理好一般和特殊的關系,就要仔細研究每一個貧困戶的貧困現狀、環境條件、資源稟賦、自然優勢、社會條件以及發展潛力、限制因素,取長補短、揚長避短,不斷提升貧困戶的發展能力、挖掘貧困戶的發展潛力,利用比較優勢、厚植發展優勢,提高單個貧困戶脫貧的質效。
扶貧政策的制定要切合實際,尤其是涉及到具體的如生態扶貧搬遷、產業開發帶動等政策,不從實際出發,不考慮具體情況,制定出來的政策就有失科學,缺乏操作性,很容易讓執行者犯難,容易讓扶貧陷入僵局,走向反面,引發社會矛盾。如扶貧資金支持方面,各個部門都有自己的政策,容易出現“天女散花”、“各自為政”的現象。扶貧政策的貫徹執行關鍵在干部,扶貧干部要吃透、悟透中央、省、市和地方的扶貧文件精神,耐心地向群眾做好宣傳解釋,不越位、不逾矩,做到解說到位、解釋準確、解答規范,讓群眾知曉扶貧政策的點點滴滴。扶貧干部還要身體力行,做政策執行的表率和標兵、政策貫徹落實的榜樣和模范,以上示下、率先垂范,這樣才能讓群眾相信政策、相信干部,擁護政府的決策、擁護黨的領導,才會積極支持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
思想理念和扶貧行動是相輔相成的,理念指導著扶貧具體行動的實施,扶貧在實踐的過程又能發現問題,反饋扶貧理念的失誤和不足,幫助干部群眾修正扶貧理念,完善扶貧措施,如此循環往復,最終使扶貧真正走向科學、精準、高效、優質之路。精準扶貧首先要進行思想扶貧、文化扶貧、理論扶貧、政策扶貧,要破除因循守舊的保守思想,破除等、靠、要的惡習,堅決改變安于貧困現狀、滿足現有生產生活方式的狀態,堅決摒除認為窮得值、窮得有理、窮得光榮的思想。治窮必先治愚,要想好路子、謀好思路,大膽創新、積極探索,樹立科學治貧、精準扶貧、有效脫貧的思維,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很多地方創新扶貧方式方法,黨建扶貧、電商扶貧、旅游扶貧、合作社扶貧、科技扶貧、慈善扶貧、眾籌扶貧、產業扶貧等新的理念和實踐如雨后春筍一樣涌現出來,這些扶貧方式目標明確、見效管用,極大地提高了扶貧的科學性、精準性、實效性。但是一味地追求創新,一味地追求潮流,一味地追求現代化、信息化、科技化,一味地追求政績,忽視了扶貧的出發點和初衷,忽略了群眾的承受力,忽視了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拋棄了多年來扶貧開發形成的有益經驗,只看到面子看不到里子,只看到表象看不到實質,最終會適得其反。因此,在創新精準路徑選擇上,要結合實際,有的放矢。精準扶貧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我國在扶貧實踐中積累了很多可以普遍操作的經驗,這些經驗不能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