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興生
自2014年商務部、財政部啟動農村電子商務綜合示范工作以來,湖北省農村電商得到長足發展。農村電商成為提升農產品競爭力、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引擎。支付寶數據顯示,湖北人網上支付的金額位列中部第一,但是湖北農產品真正參與網上交易的產品非常少,在淘寶網注冊的農產品電商賣家數量只能排到中部第四位。湖北省農商平臺存在著起步晚,影響力小,發展困難的問題。
近年來,湖北省加快實施“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著力加強統籌謀劃,穩步推進示范工程,健全完善公共服務,不斷優化營商環境,電子商務實現蓬勃發展。全國前10大電商平臺踴躍投資布局,阿里巴巴、亞馬遜、京東、蘇寧、騰訊等電商巨頭相繼在湖北省建設全國性總部、運營中心和電商物流中心,投資10億元以上的重大電商在建項目超過20個,總投資達500多億元,我省電商發展動力強勁。
到2016年5月,湖北省有15個縣(市)納入國家示范點。從調研情況看,湖北省在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方面做得比較扎實,各項工作穩步推進。據統計,湖北省共建成縣級運營中心21個、鄉鎮服務站194個、村級服務點2266個。2015年,全省農產品網上批售、零銷售額超過1000億元,僅武漢市農產品網上銷售額就達280億元。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在湖北開展“農村淘寶”項目,目前“村淘”已在11個縣(市)開業、合計500多個村點,預計2016年底在湖北開業將超過40個縣、20000多個村點。示范縣(市)強化農村電商公共服務平臺和服務體系建設,加強電商經營網點布局和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培養電商經營人才,高度重視打通縣、鄉鎮、村三級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將電商發展與精準扶貧工作結合起來,快速改變了三農工作面貌。
(一)分頭管理,資源難以整合。從調研的幾個縣市來看,推動農村電商發展的模式基本都是“縣里建一個運營中心、鄉鎮建一些服務站、村里布一批服務網點、再加一個物流配送體系”。政府直接涉及農村電商的有經信、商務、農業、供銷、郵政、交通運輸的諸多部門和單位,這些部門條塊分割,往往是九龍治水、政出多門,彼此之間難以形成合力,甚至出現互相競爭、掣肘,小而全的重復建設現象嚴重,不僅浪費資源,而且使地方農產品上行做大、做強,以及“最初一公里”、“最后一公里”雙向物流體系有效運轉困難重重。
(二)農產品上行困難較多。分散的小農生產導致農產品流通標準化、集約化程度不高;農產品品牌知名度不夠,創品牌、宣傳品牌意識不強,培育產品品牌、區域品牌等經驗不足;涵蓋農產品生產全程的品質控制、質量檢驗、清理篩選、分級包裝、冷藏保鮮等環節的一整套質量管理體系尚未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尚待完善;流通環節組織管控能力不高,高效運轉的農產品供應鏈還不成熟,對農產品上行形成制約。我省農村分布零散、地形地勢復雜,道路、電力、光纖、4G網絡等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暢通高效的物流運輸和信息化體系尚未實現全覆蓋;冷鏈倉儲等基礎設施不健全,對生鮮農產品運輸影響較大;物流運輸總量小,配送時效差,配送成本高,返程空載嚴重,農村電商物流“最后一公里”難題仍待破解。
(三)電商專業人才匱乏。目前我省農村青年大多外出務工,留守人員文化素質較低、思想觀念落后、電商應用能力欠缺,農村缺乏一批懂政策、有思路、有技能、肯扎根的電商專業人才,特別是具備“互聯網基因”、“文化基因”、“創新基因”、“群體基因”、“情懷與使命感”的復合型高素質“新農人”較為稀缺,不能適應當前農村電商發展的迫切需求。
(一)政府要加強組織引導。省財政部門整合相關的扶持資金,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事電商業務的,給予適度扶持;省商務部門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用電商從事農產品銷售的引導;省銀監局應出臺農村電商業務經營規則和監管規則,指導涉農金融機構、涉農融資性擔保機構防范和控制操作風險。進一步清理和規范融資服務性收費,認真落實相關減免政策,降低融資成本;農業經管部門應在土地流轉方面進行引導,鼓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金融機構要加快建設農村信貸擔保服務體系,優先支持發展電商業務的新型經營主體。
(二)整合資源,形成網絡。政府部門應當以“政府引導、市場驅動、企業運營”模式為主進行資源整合,起到不同產業、行業之間“粘合劑”的作用,將農村電子商務中的不同主題聯合在一起,構建“合作社(商品)+信用社(金融)+郵政局(服務)”型的農村電子商務網絡,在把工業產品從城市運到農村的同時,也能夠將更多的農業產品采購運到城里,從而形成一個閉合并能夠可持續性發展的“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循環系統。
(三)強力打造農產品上行產業鏈。第一,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政府要引導企業、農村合作社等經營主體擴大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覆蓋面,實現生產設施、過程和產品標準化。要加快制定農產品網上銷售標準,推動農產品質量等級化、生產標準化、包裝規格化。第二,“土、洋”并舉,培育壯大龍頭企業。一是培育和改造本土農村電商主體,積極推進農業企業由傳統的銷售經營模式向“互聯網+”模式轉變,推動本土“小戶”、“散戶”向“大戶”發展;二是嫁接引入“洋和尚”,助推地方品牌建設。第三,對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農產品鼓勵實行訂單化生產。訂單化生產可以實現消費者對整個種植生產全程遙控、全程跟蹤、全程追溯,以達到讓消費者徹底放心的目的。
(四)做好寬帶服務與連接。依托村級便民服務網點,升級村級電商服務站。促進寬帶網絡提速降費,結合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持續提高農村寬帶普及率。積極推動4G和移動網絡技術應用。農產品生產者多半是個體農戶,對于網上交易知識欠缺,需要“連接者”來進入電商平臺。建議各級政府依托供銷、郵政、農村小賣部等網路體系,在惠農資金中安排???,以獎代補的方式整合已有的便民富民服務平臺,提升農村網絡寬帶,統一設置農村電商服務站條件,讓其具備網絡購物、網絡銷售、網訂店取、網訂店送、繳費支付、取送貨品等基本功能,既要農產品運的出去,也要外面的商品送的進來。
(五)建設和完善物流體系基礎設施。一是以省內主要大中型城市為重點,以武漢城市圈為依托,利用武漢城市圈便捷的基礎交通條件,以降低成本和節約時間為核心,依托港口、鐵路、機場和公路樞紐,優化物流設施的規劃布局,加快省、市、區貨物樞紐(物流園區)布局規劃編制步伐,推進商貿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的物流中心布局和建設,支持建設一批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商貿中心、專業市場以及省、市、區同步化和鄉鎮區域性網絡化配送中心。二是利用武漢九省通衢的地理優勢,拓展港口服務功能。發揮武漢、宜昌、荊州、黃石等保稅區港口在物流、物流金融等港口高端服務,形成湖北物流與全國、以至全球的接口,并與各市級政府協商布局,定位縣區級大型服務網點和鄉鎮級小型服務站。
(六)加強培訓和人才培養。依托現有培訓項目和資源,支持電子商務企業、各類培訓機構、協會,對機關、企業、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民等,進行電子商務政策、理論、運營、操作等方面的培訓。農村電商的重點培訓人員應是鄉鎮干部、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返鄉青年、特別是鎮村團委書記(電商委員)等人員,這樣有利于利用微信、微博、QQ空間、網絡媒體推廣本地農產品,為家鄉產品代言。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建立專業的電商人才培訓基地和師資隊伍,制定激勵政策和措施,把那些有鄉土情懷、創業激情的年輕人、大學生吸引回家鄉干事創業,進行專業化培訓,努力培養一批既懂理論、又懂業務、會經營網店、能帶頭致富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