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賢淑
檢視與構建:漢語復合詞結構體系的邏輯缺陷與完善路徑
沈賢淑
[摘要]合成詞是現代漢語中對范疇劃分的主要形式,而復合式合成詞又是這一主要形式最重要的部分。對漢語復合詞結構體系的邏輯進行研究,可以使人們對構成漢語范疇的這一重要形式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這一邏輯主要包括以漢字為基本構建材料和語義來源、以語法為基本構建方式和以實現更精確的范疇劃分為其基本目的等內容。但在漢語復合詞的演變過程中,其上述邏輯卻出現了相應的缺陷,主要表現為存在大量字詞意思差別很大的復合詞、與一般語法有很大差別的構詞語法以及功能冗余或者歧義的復合詞等。因此,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其進行改造,包括按照造詞基本邏輯規范新造復合詞、加強對不符合基本邏輯的已有復合詞的教育和研究以及逐步淘汰容易造成歧義的不常用的復合詞等途徑,以盡量降低這些邏輯缺陷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漢語;復合詞;結構體系;范疇
從哲學的角度,人類對外界的認知是通過其劃分范疇的能力而獲得的,劃分范疇的能力是人類能夠存活于世的基本能力。而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范疇劃分同樣是其需要研究的基本問題,而詞匯則是語言中表達某一范疇的最基本的形式,每一個詞匯即代表著某一語言的范疇。詞匯分成單純詞和合成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語素(也有稱作詞素)組成的詞叫合成詞。現代漢語所包含的詞匯,絕大多數是合成詞。合成詞又分為復合式合成詞、附加式合成詞和重疊式合成詞三種,而復合式合成詞又占據了合成詞的大多數[1]。假如說合成詞是現代漢語中對范疇劃分的主要形式,則復合式合成詞又是這一主要形式最重要的部分。
漢語復合詞在其形成的漫長演變過程中,形成了其獨具特色的邏輯構詞體系。這在一方面極大地豐富了漢語復合詞的總量和表意能力,另一方面則在此過程中出現了很多不符合構詞邏輯的缺陷,從而對其意思的準確表達造成一定的困擾。因此,對漢語復合詞結構體系進行研究,可以使人們對構成漢語范疇的這一重要形式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在充分發揮其優點的情況下盡量克服其存在的缺陷,從而有利于漢語自身的改革和發展。
以下是從其基本構建材料,基本構建方式和基本目的三方面對其結果體系的邏輯進行分析。
(一)以漢字為基本構建材料和語義來源
漢語詞匯最初的表達方式是單音節的單純詞,也就是漢語中最基本的單位漢字。從哲學范疇劃分的意義上,作為單純詞的每一個漢字因為其包含的范疇過大,不利于對不同范疇的精細區分,因此在作為單純詞的漢字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漢語復合詞,是現代漢語對范疇劃分的精細化要求的必然反映。作為漢語范疇劃分最重要組成部分的漢語復合詞,不僅由作為單純詞的漢字發展而來,其基本構建材料也是由漢字構成。
從范疇劃分的角度,無論是由多個漢字構成的復合詞還是作為單純詞的漢字本身,其都行使基本相同的認知功能。因此,作為單純詞使用的漢字和作為復合詞基本構建材料的漢字是存在重大區別的,構成復合詞中的漢字已經成為這一詞匯中的語素之一,而不再是原來的單純詞的意義。但是,按照從作為單純詞的漢字發展成作為復合詞的詞匯的現代漢語演變過程,正是因為漢語復合詞是以漢字作為基本構建材料,復合詞的詞義同構成它的漢字同樣有著相應的邏輯聯系,即按照一定的造詞規則對漢字加以組合,從而以其構建材料漢字的字義為基礎,形成復合詞自身具有的語義。因此,只需要對漢字的字義有著一定的認識,即能根據復合詞的造詞規則大致了解其具體含義[2]。如復合詞“光明”“狠毒”,其意義并不是作為構建材料的漢字“光”“明”“狠”“毒”等的意義的加總,而是有著自身特有的語義范疇,但只需要知道構成這兩個復合詞的漢字“光”“明”“狠”“毒”等的含義,就大致可以明白這兩個復合詞的含義。
(二)以語法為基本構建方式
漢語復合詞的形成,有著其特定的造詞規律,這一規律構成了構成復合詞的漢字之間的構詞法則,而這一構詞法則則是漢語語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詞匯演變的縱向歷史性角度,復合詞與短語的形成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而對這種聯系的不同認識則形成了對復合詞的構詞法則的兩種不同觀點:一種為詞法論,認為復合詞構詞法則中涉及到的語法與構成短語的語法有著本質的區別,強調構詞法則中的語法的每個范疇均有著其自主性和特有的規律,而且這些規律互相獨立,這一構詞法則形成的語法屬于詞法范疇,其在詞匯層面形成,因此先于句法。另一種則為句話論,堅持構詞法則事實上同短語構成的法則一樣,其基本的語法都屬于短語構成范疇的句法,因此不存在單獨的詞法層面,也不存在單獨的構詞規律,所有的構詞法則都可以通過句法進行解釋,并受句法的基本法則制約[3]。實際上,從漢語的發展演變來看,最早的漢語詞匯是以單獨的漢字作為單純詞為主,復合詞則是通過作為單純詞的漢字在不斷的造句的過程中形成的,也就是說,復合詞本身是通過句法產生的。但是,當復合詞從句法中不斷誕生并成為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后,其形成就逐漸獨立于句法之外,而按照自身獨有的造詞法則或者說詞法而產生。因此可以說詞法源于句法,在很多地方都與句法遵循著同樣的語法規則。漢語復合詞的結構同短語結構大體上一致,均由五種基本方式構成,即聯合、偏正、動賓、主謂、述補等[4]。因此,漢語復合詞的結構同漢語句子的結構基本一致,均是以類似的語法作為基本構成方式。
(三)以實現更精確的范疇劃分為其基本目的
從哲學范疇劃分的意義來講,漢語復合詞構成的基本目的同作為單純詞的漢字基本相同,均為實現一定的認知功能,表達一定的語義范疇。在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中,與個體事物的范疇相對應,而在概念結構中則與概念相對應。漢語詞匯演變過程中,之所以會出現由單個漢字組成的單純詞向雙音節復合詞為主的演變,主要是單個漢字組成的單純詞在范疇劃分上范圍過大,從而不能準確表達某些食物的特點,而復合詞的出現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可以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漢字的組合實現范疇劃分的精確化,漢語主要通過五種復合詞結構的方式,利用多個漢字的不同組合來實現比單個漢字組成的單純詞更精確地表述的目的。
1.聯合型。也稱并列型,由兩個在意義上基本相同、相近、相關乃至相反的漢字組合而成,兩者的關系并列,一般有嚴格的順序要求,如可以說“買賣”,但不能說成“賣買”,但存在少量例外,如“互相”可以換成“相互”[5]。聯合型通過兩個漢字之間互相說明,如“關閉”,或者由此產生隱喻指向另外一個新的意義,如“聰明”“始終”等方式,比單個漢字能表達更為豐富的含義,從而實現比單個漢字組成的單純詞更精確的范疇劃分。
2.偏正型。由前一個漢字對后一個漢字進行修飾,從而起到對后一個漢字表達的意思的限制作用。如“白云”“雪白”等。從范疇劃分的角度,偏正型復合詞直接將后一個漢字包含的較大的范疇進行限定,從而形成更小的更精確的范疇,從而達到其較單個漢字組成的單純詞更精確范疇劃分的目的。
3.補充型。由后一個漢字對前一個漢字進行補充,一種是前一漢字表示動作,后一個漢字表示結果,如“打倒”“推廣”;另一種是前一字表示事物,后一字表示單位,如“車輛”“花朵”等。這種復合詞結構對于更精細范疇劃分的作用類似于偏正型,通過后一個漢字的補充作用,可以使前一個漢字表達的范疇更為精確。
4.動賓型。由前一個漢字表示動作行為,后一個漢字表示支配的對象,如“掃地”“司法”等。通過兩個漢字的組合,形成由兩者共同構成的一個新的、更精確的范疇。
5.主謂型。也成為陳述型,由后一漢字陳述前一詞根,如“地震”“日食”等,其對更精確的范疇劃分的作用類似于動賓型。
漢語復合詞結構一般是按照上述邏輯組成的,如“心酸”這個詞,首先它的基本構成材料是“心”和“酸”兩個漢字,意思就是心里的滋味是酸的,也就是感覺不好,其構詞語法是主謂結構,由“心酸”構成的語義范疇和“心”和“酸”兩個漢字單獨構成的范疇相比是一種新的更精確的范疇劃分方式。但在很多時候,由于漢語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的演變,某些漢語復合詞結構并不能用以上邏輯進行解釋,從而出現了相應的邏輯缺陷,這些邏輯缺陷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一)存在大量字詞意思差別很大的復合詞
按照漢語復合詞由漢字構成并且作為其語義來源的邏輯,復合詞表達的語義應當同其構成要素的漢字有著密切的關聯。但實際上,在現代漢語中,存在很多復合詞實際表達的語義和組成的漢字的語義差別很大,如果按照通常的邏輯進行理解,會產生較大的謬誤,對不熟悉這些詞的初學者經常造成較大的困惑。這一類的復合詞又根據其產生的時間不同分成兩種。
1.傳統的常用語。這些詞由于從字面上理解會產生較大差異,因此只有對其比較熟悉的人群才能對其正確理解,傳統上這些詞一般都是使用頻率比較高的常用語[6],如“動物”,兩個漢字組合的意思應當是“會動的物體”或者“正在動的物體”,很難使人想到其指的是“會動的生物”。又如“小心”,漢字組合的意思應當是“小小的心臟”,這與其真正的意思“謹慎”之間的差異確實有點大。
2.近年來出現的新詞。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尤其是網絡語言的大量產生,近年來在漢語中出現了大量的新詞,雖然其中大部分屬于不規范用語,但某些詞因為使用的日益普遍而逐漸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但即使這些得到廣泛認可的復合詞,其真實語義和構成其的漢字的字義大多相差較大,即使是母語為漢語的人,在初次接觸的情況下,也會產生理解上的障礙。如“雷人”是“震驚”的意思,“海選”是“在海量的人中選拔”的意思。還有“閃客”,其意思更是令人費解,有時候指在網絡上使用動畫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人,有時候指在某個地點一閃而過的人,兩種意義本身就存在較大的差別[7]。即使是對網絡語言非常熟悉的人,在沒相應的背景資料的情況下,也不知道其真正的語義到底是什么。
(二)存在大量與一般語法有很大差別的構詞語法
從復合詞以語法為基本構建方式的邏輯,復合詞表達的語義應當可以按照這些語法進行正確的推導,比如上述“心酸”,就可以從其主謂結構的語法形式推導出其正確意思是心里難受。但在很多時候,按照上述五種一般語法卻完全得不到某些復合詞的正確語義。比較典型的例子如“開鍋”“拔河”“謝幕”,從形式上看,這是比較典型的動賓結構復合詞,也就是通過某一支配某客體的動作表達某一語義范疇。但是,假如按照正常的語法將其理解成將“鍋”打“開”,用力去“拔”某條“河”,去“謝”臺上的“幕”,就會與其真實的語義,即“像開了水的鍋”“在界河兩邊拔繩”“表演結束在幕前致謝”相去甚遠。類似的詞語還有“跳腳”“急眼”“躲貓”“哭鼻子”“拉肚子”“搶紅燈”等詞語,其使用的語法均與表面上的動賓結構存在較大的差異,從而很容易導致初學者的難以理解或者是誤認[8]。
(三)存在大量功能冗余或者歧義的復合詞
從哲學認知的角度,復合詞存在的邏輯是其特有的結構可以對相應的語言范疇實現比單個漢字組成的單純詞更精確的劃分。因此,復合詞中漢字的組合應當能取到使其表達的語義更精確的功能,但事實上,在現代漢語中,存在很多復合詞,其中的某個漢字根本就沒起到任何使范疇精確化的作用,而是通過語義重復或相異的方式表達與另一個漢字基本相同的范疇,從而在表達某一范疇時出現功能冗余甚至產生歧義的現象。
1.語義重復導致表達功能冗余的復合詞。這種類型的詞語大量存在于聯合結構的復合詞中,一般是由兩個意義基本相同或相近的漢字組合成一個復合詞,其表達的范疇事實上同其中的每一個漢字表達的范疇沒有真正的區別,從而不能達到通過復合詞的使用使其表達的范疇比單個漢字組成的單純詞更精確的目的。如“明亮”“閱覽”“丑陋”“蔬菜”等,構成這些復合詞的單個漢字,如“明”和“亮”、“閱”和“覽”、“丑”和“陋”、“蔬”和“菜”,兩者之間基本意思都差不多,組成復合詞后意思同樣差不多,從而在表達與之相對應的語義范疇的時候,就出現了明顯的功能冗余,影響語言作為信息載體傳遞的效率[9]。
2.語義不同導致表達出現冗余和歧義的復合詞。漢語中這類復合詞同樣非常的多,而且經常出現在常用詞匯中,其結構一般也表現為聯合型。最典型的這種類型的復合詞是人們經常掛在口頭上的“沒有”,以漢語作為母語的人對其理解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對于母語不是漢語的人來講,這個詞理解起來就會非常費勁,既“沒”又“有”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明明是“沒”和“有”并列,怎么就僅僅指“沒”呢?只是指“沒”的話加上一個完全相反的“有”字有什么用呢?這個常用詞的意思其實和“沒”單獨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同,加上一個“有”字不僅產生功能冗余的問題,而且會對漢語初學者產生一定的困擾。這樣的詞語還有很多,如經常使用的日常詞匯“窗戶”“領袖”“狐貍”“忘記”“國家”“動靜”“糖果”等,其表達的語義范疇和后一個漢字根本沒關系,如上述的“窗戶”和“戶”,“領袖”和“袖”“忘記”和“忘”“國家”和“家”“動靜”和“靜”。當然,后一個漢字一般都同前一個漢字屬于同一類型,也許能夠起到對前一漢字的某種解釋作用,但因為前一漢字表達的范疇已經相當精確,后面的漢字的解釋作用對范疇的精確化作用不大,反而容易導致歧義的產生[10]。
從哲學認知的角度,漢語復合詞結構體系一系列邏輯缺陷的存在,會嚴重影響使用者對相應復合詞對應的范疇使用時的準確性和精確度,從而導致語言表達的失真和效率低下,使信息獲取和交流的質量降低,甚至由此導致不必要的純粹語義上的交流障礙產生。因此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對其進行改造。
(一)按照造詞基本邏輯規范新造復合詞
語言作為承載文明信息的工具,其必然反映社會不斷發展的現實,并隨之進行自身的演變。語言演變的主要表現之一,是反映時代變遷的新造詞語的不斷出現。近年來漢語演變的最重要的現象之一,是網絡語言的出現,近年來絕大部分新出現的漢語復合詞,都是屬于所謂的網絡語言的一部分。網絡語言的出現和發展是現代漢語充滿活力的重要體現,但其中相當多的新造詞同漢語復合詞的構造邏輯產生了很大的差異,從而出現了一系列所謂的不規范網絡用語的問題。如之前所講的“雷人”“海選”之類的詞語,其詞義已經同構成其的漢字的字義有著一定的差異,初接觸者在得不到相應的解釋的情況下很難理解其表達的意義,但兩者之間畢竟還存在某種意義上的聯系,如“雷人”表示的是“像被雷到的人”,即“震驚”的意思。“海選”是在“海量的人中選拔”,因此接受和理解相對來說還比較容易。但其他一些網絡語言,比如“醬紫”“神馬”等,則完全顛覆了漢字根據字義的組合造詞的傳統,使用同音或近似音但字義完全沒有關系的漢字代替原有漢字造詞,不僅會使除接觸者完全不知道其真實語義,而且在知道之后也很難接受。而最重要的是,這些新造的不符合漢語復合詞構成邏輯的復合詞或者不能在認知的結構內提供新的或更精確的范疇劃分的功能,或者其提供的此種功能為其導致的范疇認知的混亂而完全抵消,從而對漢語作為語言工具的效率和質量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11]。因此,國家必須在相應的法律中明確規定,不允許在正式場合使用不符合漢語造詞規則的不規范用語,如“醬紫”“神馬”等。而且,有必要由相應的文化機構對包括復合詞在內的新造漢語詞匯進行監測,將符合漢語復合詞構成邏輯的詞語編入到漢語詞匯的正式詞庫之中,如“海選”“雷人”等。通過禁止不規范用語和采納符合漢語復合詞構成邏輯的詞匯兩方面的措施,按照漢語造詞的基本邏輯規范新造復合詞。
(二)加強對不符合基本邏輯的已有復合詞的教育和研究
針對已經廣泛使用的不符合漢語復合詞構詞邏輯的詞匯,由于人們的長期使用,其可能產生的對語言認知功能的負面影響已經被降到最低,而且由于使用習慣的問題,不可能禁止或限制其使用范圍。但這些詞語對母語不是漢語的初接觸者仍然會產生認知方面的困擾。比如上述的“動物”“沒有”之類的漢語復合詞,必須要經過仔細的解釋才能使初學者真正明白其意義。針對這一類詞匯,有必要采取兩方面的措施克服其對漢語認知的負面影響。
1.加強教育。在進行詞匯教育的時候,有必要對這些不符合基本構詞邏輯的常用復合詞進行專門的講授,如講到偏正結構的復合詞時,專門將“動物”作為特例,指出其真實意義并不是“會動”或“正在動”的“物體”,而是生物學上的一種分類,是“會動的生物”。講到聯合結構的復合詞時,則將“沒有”作為特例,指出“沒”和“有”表面上是并列結構,但事實上其作用的只是“沒”,“有”在這里沒有任何認知上的實際意義。通過這種專門的教育,就可以使漢語的學習者和使用者在碰到這些詞語時不再被其字面意義所困擾,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構詞上的邏輯缺陷帶來的不良作用。
2.加強研究。漢語復合詞存在的結構體系上的邏輯缺陷,其仍然是按照語言發展的規律而出現的,因此其外在表現仍然有其規律可循,雖然這種規律同漢語復合詞結構體系的一般邏輯存在較大的差別,但其存在卻是一種客觀現象[12]。這就需要對其加強研究,找出其中的規律所在,從而加深對其認識,找到克服這些邏輯缺陷帶來的負面影響的方法。如“急眼”“躲貓”“哭鼻子”“拉肚子”“搶紅燈”等詞語,雖然其都不符合動賓結構復合詞應有的語義,但都有著相似的地方,即后面的漢字是為了對前面的漢字起到一定的修飾作用[13]。其中的“眼”“貓”“鼻子”“肚子”“紅燈”等是為了修飾前面的“急”“躲”“哭”“拉”“搶”等。在找到這種規律之后,就可以將這類詞語進行歸類并加入到詞匯教育的內容之中,使初學者在遇到無法通過一般的復合詞構詞邏輯解釋的詞匯時,能通過這些研究成果了解其真正的語義,從而達到減少此類邏輯缺陷帶來的負面影響的目的。
(三)逐步淘汰容易造成歧義的不常用的復合詞
假如說常用的造成漢語復合詞結構體系邏輯缺陷的詞語,由于其長期使用而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將其淘汰,只能通過加強教育和研究以降低其對范疇認知的負面影響的話,對那些容易造成歧義的不常用的復合詞則應采取淘汰的方式,杜絕其對范疇認知可能產生的不良作用。這些詞語之所以不常用,說明其在語義中的特定范疇可以很容易找到替代對象,因此對其淘汰并不會產生相應范疇劃分的缺失,但卻可以帶來提高語言運用效率的正面作用。如“濫觴”這個復合詞,其由“濫”和“觴”兩個字組成,即使對于以漢語為母語的人來說,要準確理解其意思都面臨較大的困難。“觴”這個字表示古代喝酒的一種杯子,屬于典型的生僻字,而“濫”表示水漫出,“濫觴”字面意義可以理解為“水漫出能漂起杯子”,由其引申為開始的意思。這屬于非常典型的構成復合詞的漢字字義同其本身的詞義差異較大的例子,而且其本身的含義就是“開始”,在語義上的范疇同“開始”完全重疊。在語言表達中使用“濫觴”唯一的作用可能是使其看起來更具有古色古香的傳統美感,但卻可能使很多接觸者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而事實上,假如要使“開始”的表達顯得更加文雅,完全可以使用一般人都知道其準確含義的“肇始”,其他情況直接用“開始”就可以。因此,“濫觴”這類復合詞的存在基本沒有任何正面的意義,有必要采取措施逐步將其淘汰。如在語文課本中及正式場合禁止出現此類不常用的容易造成歧義的復合詞,相關部門在編篡的常用詞匯中要有意識地將這些詞語刪除等。
漢語復合詞結構體系的形成有著其自身的邏輯,包括以漢字為基本構建材料和語義來源、以語法為基本構建方式和以實現更精確的范疇劃分為其基本目的等。但在漢語復合詞的演變過程中,其上述邏輯卻出現了相應的缺陷,主要表現為存在大量字詞意思差別很大的復合詞、與一般語法有很大差別的構詞語法以及功能冗余或者歧義的復合詞等,因此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其進行改造,包括按照造詞基本邏輯規范新造復合詞、加強對不符合基本邏輯的已有復合詞的教育和研究以及逐步淘汰容易造成歧義的不常用的復合詞等途徑,以盡量降低這些邏輯缺陷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賀陽,崔艷蕾.漢語復合詞結構與句法結構的異同及其根源[J].語文研究,2012,(1).
[2]蘇寶榮.漢語復合詞結構義對構詞語素意義的影響[J].語文研究,2013,(1).
[3]朱彥.漢語復合詞語義構詞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
[4]楊錫彭.論復合詞結構的語法屬性[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2,(1).
[5]豐國欣.論漢語復合詞的“位”“序”關系[J].理論月刊,2013,(3).
[6]顏紅菊.現代漢語復合詞語義結構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
[7]尹鉑淳.漢語復合詞“超常”組合的認知研究[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1).
[8]馮勝利.輕動詞移位與古今漢語的動賓關系[J].語言科學,2005,(1).
[9]何元建.論合成復合詞的邏輯形式[J].語言科學,2009,(5).
[10]蘇寶榮.語義分析與語法分析結合理性思維與具象思維兼容——關于漢語復合詞結構認知與研究的思考[J].語文研究,2008,(1).
[11]劉秀梅.漢語復合詞和語素關系研究述評[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5,(9).
[12]石毓智.論漢語的構詞法與句法之關系[J].漢語學報,2004,(1).
[13]顧介鑫.轉換生成語言學背景下的漢語復合詞研究[J].外語研究,2007,(6).
[責任編輯:劉烜顯]
[作者簡介]沈賢淑,延邊大學朝鮮-韓國學學院副教授,博士,吉林延吉 133002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434(2016)06-0161-05
[基金項目]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語復合詞對比與教學研究”(2014WY28);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漢語復合詞與朝鮮語復合詞對比研究”([20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