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義
春節假期結束了,各行各業的人們重新開始了忙碌的生活。很快,我們也將迎來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2016年全國“兩會”。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我們注意到,國內媒體開始總結十八大后這3年,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實踐和理念。近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則強調,加強黨的領導關鍵是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要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
其中的政治邏輯何在?這就要把握十八大后世情和國情的深刻變化。
一方面,由于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又與我國多年來積累的社會經濟突出問題和矛盾的集中凸顯相疊加,對現在的治理體系和能力提出了重大挑戰。能不能切實實現經濟“變軌”,同時妥善應對社會經濟問題的集中凸顯,維護社會穩定,考驗著治理體系的能力。
這也決定了,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必須強調黨中央的統一集中領導。這可以說是世情和國情發生重大變化后的應對之道。
另一方面,黨中央提出,根本出路還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而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正是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
于是,很清楚的一點是,治理體系既是改革和發展的一個保證,同時本身又是改革的對象。這和我們以前經常說的“政府主導改革,同時本身又是改革對象”是一個邏輯。
這個邏輯決定了,要想順利推進改革和發展,就需要一個在理念和視野上超越一般官員群體的領導團隊。換句話說,就是需要一批敢擔當、敢負責的政治家。縱觀中國傳統歷史,但凡取得明顯成效的重大改革,都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領導體系的高度協調和步調一致。
而和過往相比,今日治理體系自身面臨的改革難題更加復雜,要調整的利益和權力關系也更加復雜。以不久前中紀委公布的2015年中央巡視組第三輪專項巡視31家單位反饋情況為例,治理體系暴露出的問題被披露得十分詳實。
首先是比較普遍的權力尋租。搞統計工作的,“有的領導干部以‘數謀私”。搞教育工作的,“高校設置審批、自主招生、MBA教育等重點領域權力尋租問題突出”。搞監管工作的,“利用監管職權謀取私利的問題反映多”。即使是所謂清水衙門,“清水‘衙門水不清”,比如氣象局“防雷服務中廉政風險較高”。
利益輸送,也是比較普遍的現象。比如南水北調辦,“工程建設監管不到位,合同變更索賠多,導致工程投資不斷增加,個別項目涉嫌利益輸送。”三峽辦,“后續規劃項目實施監管不力,廉潔風險大……項目外包過多,涉嫌利益輸送。”中投公司,“違規決策,利益輸送問題嚴重。”人保集團,“有的重大投資決策未經集體研究,涉嫌利益輸送。”如此等等。
具體的腐敗行為,還只是問題的一個層次。中央巡視組點出的問題絕非僅限于此。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相關職能的虛化和不作為,或者作為不力。比如群團組織的“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問題。向國家林業局黨組的反饋中特別提到,“貫徹林業改革方針政策不到位,推進國有林區林場改革力度不夠”,“林業資金不謀林,套取謀利、擠占挪用、騙取補貼、滯留資金等問題多發”,等等。
需要說一下的是,這里只是以2015年中央巡視組第三輪專項巡視的31個單位為例子,其中反映出的治理體系存在的問題,絕不是只這31個單位身上有。透過這31家單位被巡視出的問題,我們可以發現一點,這些問題其實是多年來老百姓已經多有感觸、多有議論的問題,也就是說,今日治理體系存在的弊端,是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積累而形成的。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才能夠解釋為什么問題會如此普遍的存在。實際上,在任何重大的改革領域,無論是決策者還是社會各界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也常常這樣發表感慨,那就是“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了”。
這也決定了,治理體系改革面臨的阻力和風險是非常大的,需要有決斷、有擔當和有韌性。這也是人們用來衡量一個政治家、一個政治家群體、一個領導集體的品質的基本詞匯。請注意,當一般人用這些詞匯來描述政治家的時候,在心理上是有心意相通的感覺,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用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央政治局說的話,也就是“必須有天下為公的寬闊胸襟,摒棄任何私心雜念,把為全中國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唯一的追求,為黨的事業和人民利益鞠躬盡瘁。”這些描述的背后也是對一般官員群體視野和利益的超越,把國家和民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是為國家和民眾的未來著想。
因此,在2016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如果想表達一下期待的話,我想說的是,希望我們的政治家群體除了有決斷、有擔當和有韌性以外,同時也是開放和務實的。當全社會形成合力,“人人都起來負責”,整個國家的治理體系也就能夠發揮出最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