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不老、遠離疾病、智慧過人……這些時常出現在科幻大片里的能力,是每一個人在現實中都渴望擁有的。然而,受制于技術進步水平,我們對于自身生理機能奧秘的探索始終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于是,觀察自我這件原本理所當然的事,反而成了挑戰人類認知的最大難題。1953年DNA雙螺旋結構理論的確立讓我們慢慢開始和“基因”這個詞頻繁打起了交道。在近幾十年的生物學研究中,人們對于基因以及遺傳學領域內的知識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通過對人體基因和DNA的研究,我們對于自身生理結構的了解有了長足的進步,很多之前無法確診的疾病以及生理現象如今有了更為科學的解釋和治療方案。
然而,僅僅如此對于好奇心十足的人類來說是遠遠不夠的。通過破譯基因遺傳密碼,在了解自身生理情況的基礎上改造自我,讓人類的基因變得更為強大,甚至挑戰傳統認知中不可能實現的長壽、健康等命題不是聽上去更具吸引力嗎?于是,基因編輯技術開始在尖端科學實驗中成為人們挑戰的目標。基因也就是所謂的遺傳因子內藏有人體生命特征的各種信息,包括我們的性別、血型、生長和凋亡的所有內容。這些隱藏在DNA中的信息決定著我們每個人在來到這個世界后將會變成怎樣的一個生命體。當然,由于自然造物的根本法則,決定了我們身體里的基因密碼絕大部分都遺傳自祖輩。在這個過程中,基本信息在我們的身體中一代代向下傳遞,這其中包括了好的方面,同樣也會將缺陷基因傳遞給下一代。
有沒有辦法把那些影響人類生存的基因序列通過技術手段進行移除,而將那些健康、優秀的基因序列移入人體的DNA序列中呢?基因編輯技術要完成的正是這樣的使命。通過對人體基因的編輯,使生命體獲得比原本更為健康優秀的基因序列,從而改善人類這種生命體的生存質量,一個美好的未來世界正在朝著你我招手,如此激動人心的好消息聽上去是不是讓人有些小激動呢?
但是仔細想想,又覺得好像哪里不對。如果新生命是男是女,是優秀還是劣等都可以由人決定,那這個決定權到底由誰掌握呢?基因編輯表面上看似是一個只關乎技術的問題,但其背后隱藏的卻是更為敏感和重要的倫理問題。如果這些技術在未來的某一天已經被人類完全掌握并能運用自如了,那么誰可以優先獲得這些資源呢?從客觀的角度來說,生命體本身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平等的。雖然有些人出生時就可能疾病纏身,而有些人卻強壯如牛,但這些看似差異巨大的生命體都是自然孕育下的產物,并沒有任何先天選擇的權利。而當基因編輯這樣的科幻命題走入到真實生活中后,這個由自然構建起來的平衡便被輕易打破了。是不是擁有更多社會資源的人相較于普通人能更多地獲得這類資源?而這會不會造成經過改造和未經改造的新舊人類階級的誕生呢?在如此巨大的倫理命題前,似乎我們都還沒有做好準備。
DNA的誕生
DNA最早于1869年由德國生化學家米歇爾發現。其雙螺旋結構則是在1953年由劍橋大學的兩位科學家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共同宣布的。1988年,DNA開始在司法方面進行應用以對人體身份進行核實。
DNA的結構
DDNA是一種長鏈聚合物,組成單位為四種脫氧核苷酸。對于一個正常人來說,其體內細胞中含有23對,也就是46條染色體。在這46條染色體中含有30億個堿基對(核苷酸)序列,現代科學認為其包含了人類所有的生理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