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遺傳學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了飛速發展,來自科技前沿的聲音向人類描繪了一幅美好的藍圖——通過基因改造技術,讓我們的后代更健康、更聰明;用這一技術將人類目前所無法攻克的疑難雜癥全都消滅,都是科學狂人們口中頗具煽動性的內容。然而,國際社會以及政策制定者們對于這一領域一直抱有質疑的態度,相關技術的成熟度是一方面,對于倫理道德的考量則是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將基因編輯技術應用于農業、畜牧業,對于大眾來說是比較容易接受的,可一旦目標變為人類自身的話,所有的情況似乎完全不同了。這就像當年克隆羊誕生時,這樣的技術適不適合用于人類新生胚胎的改良,始終在道德層面上得不到國際社會的認可。
然而有些事情一旦開始,就永遠也沒有機會停下來,基因編輯技術顯然正是如此。雖然這一領域剛開始的實驗對象都是植物和動物,不少實驗依舊是通過小白鼠等實驗動物完成,但是近年來的尖端實驗中,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開始對人體胚胎動起了腦筋,和政策打起擦邊球,以求在基因編輯領域獲得突破性的進展。
線粒體疾病是人類遺傳疾病中常被提及的一種,線粒體是一種存在于絕大多數細胞中的細胞器,其作用是將食物轉化為能量。患有線粒體疾病的嬰兒會產生許多生理癥狀,而線粒體功能障礙通常都是通過母親遺傳給孩子的。美國近幾年開始將基因編輯技術的目標對準了患有線粒體遺傳疾病的女性。其原理是將患者卵子中健康的核質取出,移植到捐贈者健康的卵子中,以達到克服這一疾病的目的。經過這一基因編輯過程后成活的胚胎,將會攜帶父親、母親的核DNA以及捐贈者的線粒體DNA,也就是“三親嬰兒”。
這一技術聽上去的確為人類解決了線粒體疾病的難題,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難以估量的風險。首先,相關的實驗只有在一些動物實驗體上有過成功的案例。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曾經在5只獼猴身上做過類似實驗,其中4只在成年后依然健康。但該實驗被應用到人類受精卵后就出現了異常現象,所以其對于治療線粒體疾病的成功率有多高還是一個未知數。
其次,即使人類胚胎成功孕育成長,以現在的技術也無法估量在其今后的成長過程中會不會出現異常現象,從而引起其他致命病變。這一切實在有太多的謎團有待解開。很多學者、科學家都呼吁對于有關技術的研究應該抱以謹慎的態度,特別是在基因編輯領域,相關的研究應該小心周密地進行。對于人類精子、卵子以及早期胚胎的實驗更是應該加以嚴格控制,以防止人類掉入高科技優生優育的陷阱。
但是這些呼聲似乎注定抵不過人類探索未知的好奇心。隨著2015年10月29日一項法案正式生效,英國將正式成為第一個允許培育“三親嬰兒”的國家。該法案于2013年6月即著手制定,并于2015年2月24日經由英國上議院批準。而隨著該法案生效,世界上第一例三親嬰兒也即將在英國誕生。
將基因編輯技術應用于農業、畜牧業,對于大眾來說是比較容易接受的,可一旦目標變為人類自身的話,所有的情況似乎完全不同了。
線粒體疾病是人類遺傳疾病中常被提及的一種,線粒體是一種存在于絕大多數細胞中的細胞器,其作用是將食物轉化為能量。患有線粒體疾病的嬰兒會產生許多生理癥狀,而線粒體功能障礙通常都是通過母親遺傳給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