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方因素促成韓日“慰安婦協議”,分歧眾多矛盾難彌合
2015年12月28日,韓國外長尹炳世與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在首爾進行“慰安婦問題談判”,并簽訂協議,日方將向韓國即將發起成立的慰安婦受害人援助基金出資10億日元(約合83萬美元),出資來源為日本政府財政預算。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作為日內閣總理大臣,通過岸田代讀新聞稿,向慰安婦表示由衷的謝罪和反省。韓方表示,若日方切實履行責任,韓方將確認慰安婦問題得到最終的、不可逆的解決,承諾設法解決日本駐韓使館前“慰安婦少女像”問題。對此,韓國國內嘩然,韓國民間組織進行抗議,指此協議為“辜負受害慰安婦與韓國人民厚望的外交勾結”。2016年1月18日,安倍出爾反爾,在國會發言中否認二戰期間日本政府在慰安婦問題上犯下罪責。19日,韓外交部發言人表示“日本軍隊征募‘慰安婦的強制性是不可否認的歷史真相”。
韓日簽訂慰安婦協議一事,有美國從中促和因素。美國總統奧巴馬曾分別向日韓表示應解決此事。日本是美國牽制中國的最佳前鋒,韓國亦為美國可靠盟友。隨著中國力量日益增強,中美競爭尤其在亞太競爭加劇,而韓國在韓日就慰安婦問題的糾紛與中國存在共同利益,這是美國不愿見到的。另外,促進協議達成主要基于韓日各自國家利益考量。對日本而言,謀求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必須以解決慰安婦問題表示其“道德上進一步成熟”;對韓國而言,慰安婦僅余37名在世,時間越來越緊迫,拖延無益。此外,2015年,韓日邦交正常化是1965年時任韓國總統樸正熙任內的重大政治功績,2015年為協定簽訂50周年,作為樸正熙女兒的樸槿惠總統迫切愿再有成果添彩。
對于達成的協議,過半韓國公民持反對意見。并且日方以日本駐韓使館前“慰安婦少女像”是否搬離為支付補償前提,韓方拒絕認同。協議雖然達成,但余留問題眾多,因此“最終的、不可逆的解決”有待長期觀望。
二、火箭軍正名,解放軍史上最大規模軍事改革拉開序幕
2015年12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領導機構、火箭軍和戰略支援部隊成立,中國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自向上述部隊授予軍旗。1月1日,中央軍委印發《關于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意見》,堪稱中國建國以來最大規模軍隊改革。兩周后,中央軍委總部機關調整基本完成,原有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后勤部和總裝備部四個總部,調整為軍委辦公廳、軍委聯合參謀部等15個職能部門。早在9月3日,習近平宣布裁軍30萬,就已經開啟了這場“中國60多年來最大一次軍改”。
設立陸軍領導機構、火箭軍和戰略支援部隊是本次軍改的主要內容。建國之初中國陸軍地位至高,四總部首長、七大軍區司令均由陸軍將領出任。今天,中國國防戰略已由絕對防御變為近海積極防御,設立陸軍領導機構成為聯合作戰復雜化、軍隊建設專業化的關鍵一環,而火箭軍的成立使“第二炮兵”名副其實。戰略支援部隊則為中國首創,是集情報、衛星管理、網絡攻防等支援性質任務為一體的兵種,其內容優化了資源分配、強化了相互支持、提升了信息戰整體水平,理念領先于美、俄等發達國家軍隊。重新調整劃設戰區、組建戰區聯合作戰指揮機構使整個指揮體系變得清晰、扁平,成為強大戰斗力的有效保證。
中國此次軍改的真正背景是世界格局改變、周邊環境改變、中國國家實力改變和世界新軍事變革大潮。中國正在不斷走向世界舞臺中心,中國國民面臨的風險驟然倍增。中國軍隊舊有架構設置已不適應當今中國國情,軍改就是要克服軍隊發展過程中長期存在的“組織問題”,打造一支現代化的軍隊,更好地維護國家利益。盡管任何大刀闊斧的機構改革必然伴隨著各種困難,但面臨不進則退的改革境況,中國的軍改勢在必行。
三、科隆大規模性侵案震驚歐洲,德國難民政策備受考驗
2015年12月31日跨年夜當晚,德國科隆火車站和大教堂附近發生大規模性侵及搶劫案件。據受害者描述,近千名涉案嫌疑人為“北非或阿拉伯面孔”。后據德國聯邦刑事犯罪調查局報告顯示,在漢堡、法蘭克福等11個州也有同類案件發生,涉案嫌疑人多為北非中東難民。1月9日,德國右翼組織“佩吉達”(PEGIDA)發起1300人的反難民政策游行。1月10日晚,科隆火車站附近再度發生暴力襲擊事件,襲擊者打傷多名敘利亞及巴基斯坦人。
上述連鎖事件使世界聚焦于德國及歐洲國家難民政策。2015年德國接收近百萬中東北非難民,平攤到德國人身上的經濟負擔加重,難民引起的暴力事件及針對難民中心的攻擊事件層出不窮,中東難民信奉的穆斯林文化與基督教文化迥異,難以融入當地社會等問題都是德國要面臨的嚴峻挑戰。身為歐洲政治領導者的德國基于人道主義精神對中東戰亂催生的難民進行救助,固然有德國民間“歡迎文化”的支撐,更大程度是默克爾“罕見的個人領袖風范”的抉擇。但隨著德國接收難民數量爆棚,德國國內反對浪潮日益高漲,右翼民粹主義和極右翼勢力都有所抬頭。默克爾個人及其所屬政黨基民盟的支持率均有所下降,可能會對3月即將進行的聯邦州選舉造成不利影響。默克爾政府不得不表態,繼9月份之后將再度對難民政策進行深度調整。類似困局也同時存在于瑞典、奧地利等難民接收大戶國家。
中東難民涌入歐洲,究其根源是美國和西方罔顧宗教、文化、社會差異,試圖借“阿拉伯之春”對中東進行民主改造未果,使多國陷入持續內戰或動亂,百姓流離成為難民。中東一日不脫離動亂之困,則難民問題不絕,僅靠開放邊界或防控堵截無濟于問題的根本解決。難民問題將越來越成為德國乃至歐洲不能承受之重。
四、沙特伊朗斷交致中東又添新亂,多邊力量互動防止危機擴散
1月2日,沙特阿拉伯內政部宣布處決47人,其中包括知名什葉派教士和活動家尼姆爾。伊朗境內舉行了多場群眾抗議活動,沙特駐伊朗大使館及其駐馬什哈德領事館遭到襲擊。3日,沙特外交大臣阿德爾·朱拜爾宣布與伊朗中斷外交關系。同日,巴林、蘇丹、吉布提等國和阿聯酋先后做出表態,宣布與伊朗斷交或外交關系降級以示對沙特支持。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及歐盟均對沙特表示譴責,德法對沙特此舉更是直言相批。7日,伊朗駐也門首都薩那大使館遭遇沙特戰機導彈襲擊。各方呼吁伊朗保持克制。對沙特此次給中東亂局火上澆油,身為其盟友的美國亦頗有微詞。伊拉克外長杰佛利和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先后赴當事國斡旋。外界擔憂沖突擴大或致中東亂局升級。
沙特與伊朗之間的緊張關系由來已久,其中既有兩國/兩大民族(波斯與阿拉伯)長期以來地緣政治博弈的宿怨,也有遜尼派和什葉派伊斯蘭兩大教派歷史性沖突的延續。而當前沖突的直接原因則是地區力量結構發生變化,埃及、土耳其等傳統阿拉伯強國力量衰減,伊拉克由遜尼派變為什葉派掌權;伊朗與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和解,伊核協議對伊朗解縛,其復興成未來趨勢,沙特的不安全感急劇上升。在這種心態下,沙特對涉及伊朗的“意識形態輸出”事件保持高度敵意,遂以“里通外國”罪名處死親伊朗教士尼姆爾。而伊朗方面也深悉危機如升級將對伊朗復興機遇造成嚴重沖擊,魯哈尼政府迅速對涉事者和相關責任官員做出處罰,明確表示不希望這一事態擴大。
雖然沙特伊朗各自資助和武裝的代理人戰爭在敘利亞、也門和伊拉克境內仍在進行中,但面對國際社會以中東和平、反恐大業為重的呼聲,尤其各大國的共同態度,沙伊此次外交沖突有望在有限范圍內逐步消解。
五、朝鮮第四次核爆再掀波瀾,東北亞緊張局勢又升級
1月6日上午,中國地震臺網監測到,朝鮮清津西南方向80公里發生4.9級地震,全球其他地點地震勘測局均監測到此次異動。中午,朝中央電視臺報道,朝第一枚氫彈試爆成功。朝核問題六方會談五國對此紛紛作出強烈譴責。中國外交部在聲明中表示中國政府堅決反對朝鮮核試驗,敦促朝方信守無核化承諾,停止采取任何惡化局勢的行動。但對此次朝單方面宣布氫彈試爆成功,多方存疑,韓、美認為朝尚不具備制造氫彈所需的技術能力。聯合國安理會當日舉行緊急會議,聲明同意對朝鮮采取進一步的制裁措施。1月10日,美軍B-52轟炸機從關島基地起飛,飛抵駐韓美軍烏山空軍基地,以此向朝鮮表達美國、韓國更加強硬的態度。
此次核爆為朝鮮第四次核試驗,前三次核爆朝鮮都曾在事前知會中國,但本次則無。1月26—27日,美國國務卿克里訪華,來訪主要任務之一便是與中國就朝核問題展開磋商。美國希望中國能夠對朝鮮進一步施壓,使其改變路線,撤銷核計劃。而中國一直秉持促使朝鮮與各方共同推動半島無核化,維護半島和平穩定。同時,朝鮮核爆也給中國帶來不利影響,給美國大力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加快建立美、韓、日三角軍事同盟以有力借口,并推進在半島的武器布控升級。屆時,日本亦會借此加快擴軍。
此前,聯合國對朝鮮制裁已達四次之多,但都不能動搖朝鮮堅持進行核試驗的決心。鑒此,國際社會需要共同努力以更大的合力和智慧讓朝鮮走上棄核之路。
六、越共十二大換屆完成,阮富仲連選連任
1月21—28日,越南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河內舉行。共有約1500名黨代表出席了會議。大會對越南30年改革開放事業進行了總結,決定了越南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方向,并對一系列重大領域做出部署和安排。大會選出越共新一屆領導班子,阮富仲作為唯一候選人高票當選越共中央總書記,實現連任。
1月14日,越共第14屆中央委員會就下屆領導人表決中,阮富仲獲得高票支持。對在十一大上就超齡當選總書記的阮富仲,這次年齡同樣也不是問題。1月20日,越南晚間新聞聯播釋放出新一屆領導人應“政治本領過硬、品德高尚、不搞個人利益”等標準,直接為有清廉之聲的阮富仲背書。1月25日,包括最大競爭對手阮晉勇在內的29人退出選舉。1月28日,阮富仲作為唯一候選人當選。除此之外,被西方輿論視為“改革派”的阮晉勇所推行的國會選舉、接受媒體質詢等改革在當前越南國內被認為過于激進,有損國內政治穩定。相比之下,黨內威信較高、穩健溫和的阮富仲勝出成為必然。
雖然西方將阮富仲視為“親華派”,阮晉勇視為“親美派”,但中越外交政策與戰略均日益成熟,“基于意識形態的雙邊關系正逐漸向基于各自國家利益的雙邊關系轉變”,無論誰當選越南國家領導人,都會根據國家利益調整外交政策。越南既希望搭上中國的經濟發展快車,也同意加入美國主導下的TPP,在中美關系中保持戰略平衡,維護國家穩定,把國家利益置于首位,這是最符合越南實際現實需要選擇。
(執筆:徐海娜)
(責任編輯:魏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