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金
論壇
·2016年社會發展在哪些方面發力
·“互聯網+”環境中的創新問題
觀點
·網絡思想狀況呈現新特征
·中國城市定位之偏
·建設新農村如何借力城市
·“中華文化元素”是塑造國家形象
的重要資源
·以法律問責根治干部檔案造假
·中國美學須構建自己的話語體系
·“網約車”監管的新路徑
·別讓包裝垃圾阻擋快遞腳步
2016年作為“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繼續貫徹落實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邁進。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系統地明確了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提出為實現這些目標,必須努力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2016年作為“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繼續貫徹落實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邁進。
繼續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構建新的增長動力
2015年經濟運行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但同時還存在著支撐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力量。充分發揮這些支撐力量的作用,是能夠實現經濟中高速增長速度的。因為,一是中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尚未完成,繼續推動工業化和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是“十三五”規劃建議做出的一個戰略部署。二是中國城鄉發展和地區發展不平衡,實現協調發展是必然要求,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西部地區的后發優勢將進一步凸顯。三是中國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趨勢已經形成,與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相關的旅游、保健、衛生、教育、醫療等行業的增長速度快,增長后勁足。四是人才儲備總量不斷增長,每年700多萬名高校畢業生構成了人才隊伍發展的基礎,在人口數量紅利逐步耗盡之際,人口質量紅利必將發揮重大作用。
全力推動就業創業,消解潛在就業壓力
五中全會關于“十三五”規劃建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努力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出更多就業崗位,還要著力解決各種結構性就業矛盾。企業是全社會用工主體,要大力促進各種所有制企業發展,促進非公有制企業做大做強。還要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如互聯網就業)的支持,促進勞動者自主創業就業,尤其是要進一步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和創業引領計劃,帶動青年就業創業。
繼續大力提高勞動力素質,這是中國在人口數量紅利窗口期即將或已經結束時開啟人口質量紅利窗口的關鍵,也是解決結構性失業問題的必由之路。一是要緊跟勞動力市場需要,下大力氣發展各種類型的職業教育,還要改革普通學校教學結構,引入職業教育的部分內容。二是要加快推行和完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尤其是要為城鄉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失業人員和轉崗職工、退役軍人,提供日益充分并且負擔得起的職業技能培訓機會。
穩定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全面實施精準扶貧戰略
“穩增長”是“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的一個戰略要求。不僅要穩定經濟增長,也要穩定城鄉居民收入增長。2015年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凸顯了最終消費在經濟增長動力結構中的主導地位。收入增長是消費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居民收入增速放緩,必然帶來居民消費增速的回落。繼續推進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和利益關系的調節,不僅要加快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還要加快縮小不同社會群體和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目前,全社會的收入差距問題仍然是受到廣泛關注的問題。
總結以往反貧困工作經驗,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的戰略,并且要求從產業扶持、轉移就業、異地搬遷和社會保障托底四條主要路徑入手,把精準扶貧工作推向深入。要注意到,產業扶持、轉移就業和異地搬遷等措施在以往的扶貧實踐中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瞄準偏差問題比較普遍,因此在實施產業扶持政策時一定要深刻理解和嚴格遵循精準原則。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進一步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社會事業的充分發展,尤其是教育事業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據2015年全國綜合社會調查,有51.4%的被調查者認為“看病難、看病貴”是當前中國最重大的社會問題。未來的工作方向,除了繼續深化醫療衛生事業方面的改革之外,還要深化醫保支付制度改革,大力發展非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增加多樣化的醫療衛生服務供給,在“體制內”解決不了的問題,交由“體制外”力量解決。
教育事業的發展在近年來成效顯著,但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很多。高考制度改革引發了關注和討論,但改革的關鍵是教學制度和課程體系的改革,高等教育改革的重點是促使教學制度和課程安排更好地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要。發展中等教育尤其是高中階段教育,是今后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點領域。中央關于“十三五”規劃的建議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出發,提出要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這是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項重大決策。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關鍵,就要高度重視、更加合理地在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配置相關教育資源,以及根據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和勞動力市場的需要,合理規劃普通高中教育和高中階段職業教育。
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要求相比還有較大距離。各項主要社會保險的覆蓋率要進一步提高,特別是要提高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加快邁向全民覆蓋目標的進程。此外,社會救助也是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救助水平偏低仍然是一個突出問題。要擴大各種臨時救助的規模和范圍,為規模不低于現有低保對象群體的城鄉低保邊緣群體提供幫助。
加快國家和社會治理現代化進程,促進社會整體和諧穩定
繼續加大從嚴治黨和反腐敗工作力度,始終保持對腐敗分子的高壓態勢,不斷減少腐敗存量,嚴厲遏制腐敗增量。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建設高效的服務型政府,加強和改善黨群關系、干群關系,最大限度地減少和化解干群矛盾,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首要任務。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建立和諧勞動關系,維護職工和企業合法權益。建立和諧勞動關系的主戰場在企業,重點又在非公有制企業。要加快建設和完善勞資協商以及三方協商體制機制,推動集體協商,逐步杜絕各種損害勞動者利益的現象。
建立健全社會矛盾沖突預警監控體制機制,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沖突,減少群體性事件(包括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和已經發生的群體性事件所造成的損失。樹立現代社會治理理念,把現代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建設放在更加廣泛的社會基礎上。現代社會治理追求的不只是社會治安,更是整個社會的自我發展和自我治理。在黨的領導下,既要注重發揮好政府的社會治理職能,同時要調動社會包括廣大社會成員以及各種社會組織廣泛參與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