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海峰
盡管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綠色化已成為我國基本國策,但在多數大城市的發展定位中,卻鮮見這些詞語。深圳的城市發展目標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努力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廣州的城市定位目標是“緊緊圍繞鞏固和提升國家中心城市地位,打造國際商貿中心、國際航運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華南交通樞紐”;上海未來建設目標為“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基礎上,2040年要努力建設成為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全球城市”;天津的城市定位為“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改革開放先行區”,2009年城市定位中原有的“生態城市”也不提了。
除北京提出“和諧宜居”這樣體現“包容、安全、綠色”內涵的字樣外,其他一線城市定位多以經濟目標為重,以高大為榮,重生產,輕生活,都重視“國際”和“國際化”。而國外發達城市則多把可持續發展或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其主要戰略目標,這和我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溫哥華市2011年實施了雄心勃勃的“2020最綠色的城市”戰略計劃,設立了“綠色經濟、氣候領導力、綠色建筑、綠色交通、零廢棄物、接近自然、減輕生態足跡、清潔空氣、清潔水、本地食品”十項目標,要在2020年成為全球最綠色的城市;哥本哈根則實施了《2025氣候規劃》,要在2025年實現全市碳中和,市長和許多市民每天都選擇選擇騎單車上下班。這些國外發達城市不是不重視經濟,而是更重視綠色經濟,不是不懂得發展,而是更懂得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