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陜西省第5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式公布,其中包括西安肉夾饃、秦腔臉譜繪畫、澄城水盆羊肉等10大類79個項目。截至2013年12月,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總數已達37項,成為世界上入選“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
淄博:花樣年俗 非物質文化遺產迎新春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迸D八剛過,年味越來越濃。家家戶戶都投入忙年的火熱氛圍中。每年到了這個時候,淄博人期盼的年俗表演就要開始了。賀新年的表演不光有看花燈、猜燈謎這些尋常的項目,一些流傳了上百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更受老百姓的追捧。從周村芯子大戲到聊齋俚曲表演,再到絢爛的“流星鐵花”,對土生土長的淄博人來說,這些從小時候就一直追捧的精彩表演,是過年中最有趣的環節。
蕪湖:“非遺”文化迎新春 營造吉祥如意氛圍
在蕪湖市無為縣無城鎮八里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燒香打醮、抵不上紅燈一繞?!边@個紅燈,指的是可以用來驅邪趕魔、召喚祥瑞的“魚燈”。自古及今,“魚燈”、剔墨紗燈、民歌、板鴨等作為無為特殊的文化符號,傳承并彰顯了一方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成為一張張展示地方文化的響亮名片,也融入了無為人民世代血液之中,呼喚著一種文化和價值認同。無為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內涵豐富,地域特色鮮明。近年來,無為縣不斷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目前無為魚燈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無為剔墨紗燈、無為民歌、無為板鴨制作技藝被列入省級“非遺”名錄。此外還有市級“非遺”名錄4個,縣級“非遺”11項,初步形成了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體系。十三五期間將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縣、鄉(鎮)、村三級普查、挖掘、保護、傳承體系,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培訓班,促成“人人知非遺、人人保護非遺”的格局形成。
膠東:花饃、花餑餑 用“非遺”笑迎喜慶新春
大棗餑餑是喜事的主角。做餑餑有一個最高境界,做出的餑餑能“笑”,就是餑餑出鍋時裂開個口子,這也是有好的寓意,但要達到這種程度卻不是一般的水平能實現,餑餑“笑”與調面的手藝有關,調面的時候發酵的面要加上生面這樣就比較容易裂開,正常的發面是不笑的?!鞍l面”的發與“發財”的發是一樣的,也是好的寓意。辦喜事的時候這個是非常講究的,大家往往以比賽的形式看誰把餑餑做得好,結婚的時候做餑餑的數量也是有講究的,四個餑餑為一喜,八個就是雙喜。之前婚慶的時候不擺菜,就放一對蠟燭,還有八個餑餑。
日照:“非遺”傳承人 冬閑擺“虎陣”
每年秋收過后,今年67歲的魏兆忠就開始著手準備泥塑彩繪“叫虎”的材料,一直忙到臘月底。魏兆忠從15歲跟隨父親學習泥塑彩繪手藝,如今已有50多個年頭了。制作泥塑彩繪“叫虎”,一般要經過和泥、制坯、晾坯、做哨、粘合、涂白料、彩繪等工序。魏兆忠介紹,制哨的工序一般比較精密,哨子的原料為蘆葦稈,用快刀將蘆葦稈削成45度角,再插上紙片,這樣一個哨子就做好了。雖然看似簡單,但是在插紙片這個環節上,如果掌握不好度,哨子就不響。
魏兆忠說,制作哨子是彩繪泥塑“叫虎”的絕技,一般不外傳。魏兆忠的彩繪泥塑“叫虎”不同于市場上普通的彩繪泥塑,他的“叫虎”耐玩、不掉色、哨聲大,圖案精美有講究,在本地市場很暢銷。魏兆忠制作的“叫虎”不僅增加了家庭收入,也為這門手藝做了傳承。為了保護和傳承這門民間傳統手藝,2013年,魏兆忠被日照市列入泥塑彩繪代表性傳承人,泥塑彩繪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東營:“非遺”布偶小靈猴提前賀歲啦
春節臨近,東營市民間手工藝制作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培宗精心設計制作的布偶“靈猴”“四不猴”面市,喜迎猴年春節的到來。
在劉培宗的工作室可以看到,一只只設計新穎別致的靈猴錯亂有致地排列在展臺上,一個個顏色各異、形態萬千,或引頸翹望或扭頭凝視,有的嬌俏可愛,有的憨態可掬,形象夸張的創作手法,很具藝術美感,讓人愛不釋手。
寧波:“彩燈扎制”“民間剪紙”為猴年新春添色彩
新碶民間剪紙在當地民間由來已久,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厚的地域特色,剪紙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主要反映了人們吉祥、如意、安康、幸福的審美追求和美好的祝愿,主要形式有窗花、禮花和祭祀花。
如蓮花、金魚、鯉魚等圖案寓意“連年有余”“年年有余”;松柏、仙鶴、仙桃等寓意“松鶴延壽”;萬字結、如意寓意“吉祥如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