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王維其實是唐朝的“高富帥”,不像李白那樣要靠富朋友接濟過日子,更不像杜甫那樣顛沛流離,連生存都成問題。
自幼才華凸顯 聰明過人
王維,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唐朝著名詩人、畫家。他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他才華早顯,與其小一歲的弟弟王縉幼年均聰明過人。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由于他能寫一手好詩,工于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少年王維一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在詩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歲時寫成的有文字記載的資料??梢?,他在十幾歲時已經是位有名的詩人了。這在詩人中是罕見的。當時,在那貴族世襲的社會中,像王維這樣多才多藝的資質,自然會深受贊賞。因此,二十一歲時就考中了進士。
出仕后,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王維在這時和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閑自在的生活。這就是他的半官半隱的生活情況。
唐朝高富帥 房車齊備
詩人王維其實是唐朝的“高富帥”,不像李白那樣要靠富朋友接濟過日子,更不像杜甫那樣顛沛流離,連生存都成問題。王維一直在京城為官,而且在長安有地產,其中在終南山下有一處別墅,他晚年多在此當宅男。然而,王維是個有品質的宅男,他宅在家中寫詩,卻有著驢友的格調,不寫宅子,只寫山水。你看他筆下的自己,是一個在終南山腳下獨來獨往的游客,沿途很多風景只有他自己能體會和理解。
更有趣的是,大自然在他的觀察當中,是氣脈相承的,是流動不息的。走到溪流的盡頭,應該是到了源頭,坐下來,卻沒有窮盡的感覺,反而有重新開頭的快感,你看不是有云朵在升起嗎?十個字抓住了山水白云間流傳不息的規律,整個大自然是一個循環無窮的整體,王維的這種生態觀念是很科學的。最后他碰上老翁,聊得開心,忘記回家,其實,很有可能是將大自然擬人化,樂此而忘返。
正因為王維有整體觀,所以才沒突出他的宅子,宅子其實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唐詩消夏錄》贊嘆說,此詩寫終南別業,卻一個字也不落實,“句句不說在別業,卻句句是別業”。從整體當中去感知別業,才是完整的感覺。大自然美,你的房子才顯得美,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晚年意外卷入波瀾 吃齋念佛
一直過著舒服的生活的王維,到了晚年卻被卷入意外的波瀾當中。玄宗天寶十四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在戰亂中他被賊軍捕獲,被迫當了偽官。而這在戰亂平息后卻成了嚴重問題,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審訊。按理投效叛軍當斬,幸其在亂中曾寫過思慕天子的詩,加上當時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隨皇帝出逃)的求情,懇請將其官職等換其兄性命,王維才得免于難,僅受貶官處分。其后,又升至尚書右丞之職。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后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和在終南山上,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遁y川閑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愿望。詩中寫景并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