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伴隨著游子匆匆歸家的腳步,丙申猴年不期而至。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新的播種和收獲即將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把歡樂化作團圓桌上的高歌長醉,去盡情的揮灑祝福,積攢力量。據資料顯示,中國人過春節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無論南北,春節是龍的傳人心靈圖譜里最熱鬧,最莊嚴的符號。
但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沒有哪一代中國人像今天這樣,生存于“復雜中國”,徘徊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時代等數個迥然不同的社會形態,在“數千年未遇之變局”中,而今的春節既有讓人愛怨交加的舊俗:大掃除的勞累、團圓飯的溫暖、壓歲錢的攀比……也有花樣百出的新風:微信紅包的熱鬧、視頻拜年的便捷、出門旅游的浪漫……吐故也好,納新也罷,新風和舊俗都在這個春天的節日里相逢交織,耳鬢廝磨,扯不斷,理還亂,真是別有一番“年味兒”在心頭。
有人說,今天的“年味兒”越來越淡,“年味兒”越來越雜,過年不如睡覺。其實,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年也還是那個年。作為人生的參照物,年只是光陰鏈條上周而復始的一環。“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在這個變動不定的多元時代,真正淡去的“年味兒”是我們的感覺,雜亂的是心境。
也有人說,山不轉水轉,味不變俗變。一個人、一個家如何過年,是這個人、這個家的事,只要無妨他人和社會,想怎么過就怎么過——擺家宴對、上飯店也對,放鞭炮沒錯、不放鞭炮也沒錯,可貼春聯、也可不貼春聯,守歲行、不守歲也行……大可跟著感覺走,誰也無資格說誰不會過年、過錯了年。
舊也罷新也罷,中也罷西也罷,雅也罷俗也罷,面對莊重溫馨的中國年,有些人不免多了幾分糾結,幾分陌生,幾分茫然甚至進退失據。“我這張舊船票,不知登上哪條客船”。的確,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總把新桃換舊符”是歷史的必然。對于漸漸更替的農耕時代的年俗細節,不必太過傷感,但面對一代人在時代和社會變遷潮流中飄忽的文化困惑,實在是不可小覷的大問題。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春節的作用,本質上更多的是一年一度的提醒:在紛繁復雜的時代里莫忘文化的血脈根基;在變幻莫測的塵世中莫忘鄉情親情的溫暖。所以,今天過春節,我們有必要反思,面對傳統文化,我們是否還擁有足夠的自覺和自信,是否還有禮數敬畏,教化人倫?春節的“文化因子”究竟是什么?怎樣讓其薪火相傳?同樣,今天過春節,我們也很有必要反思,是否還常回家看看,多呼吸故土的氣息,父母妻兒親朋好友圍爐夜話,“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蕭疏白發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長幼有序、禮數有方,在心底釀上一樽濃濃的鄉情、純純的親情?
誠如斯言,春節實在是天地間的大美,“年味兒”怎么會越來越淡,越來越雜?它留在我們的文化血脈中,情感世界里,它在滿世界的鞭炮聲中發酵,必然會如美酒般香甜馥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