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林
?
學術會議綜述
第二屆中國古代文學文化研究研討會綜述
韓林
2016年8月9—11日,第二屆中國古代文學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在遼寧省錦州市召開。會議由遼寧省委宣傳部、遼寧省社科聯等聯合主辦,由遼寧省古代文學學會、中國武俠文學學會、渤海大學文學院、大連大學科技處等承辦,收到論文80余篇,60余位專家學者和《文學遺產》《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民族文學研究》等期刊界代表出席了會議。
先秦兩漢文學研究。李世萍認為,《左傳》引諺入史,雅俗共賞,為史書注入了鮮活生命力,也為后世帶來新的史學精神。許外芳介紹了何若瑤《春秋公羊傳注疏質疑》的學術成就及其不足。孫希國以郭店楚簡《老子》《五行》為中心指出早期儒道關系較緊密,并不像后世認為的絕對立場上的對立,儒道并行不悖是當時楚地文化圈的真實情況。姜軍委認為春秋時期圖書檔案成為施政、傳授學問的工具,影響了私家著述。管宗昌、楊莉梳理了《呂氏春秋》辯證思想體現,認為該書由此具有超強的容納力與公允性。王瑩分析了帛書《二三子問》如何以施政艱難來表達重德及憂患意識。王憲昭認為《史記》神話母題并非客觀歷史,但蘊含著“文化真實”即對歷史文化精神的正確表達與合理解釋,司馬遷實事求是,試圖找到對待神話傳說的方法論。熊明梳理了西漢經學家夏侯勝的生平行跡。楊允指出漢文帝、武帝詔書也體現出個性、素養和感情。周哲達以馬克斯·韋伯理論分析了傳統文化敬天而不事天、重義而不廢利的態度。鮑震培從“器以載道”理念解讀了器物賦體現的器物文化觀念。范英梅系統地討論了樂論“物感”說的形成與流變。
魏晉六朝唐宋文學研究。劉躍進強調了“建安風骨”的歷史內涵及詩人的時代選擇,進一步發掘了其中真情實感、善良愿望體現的文學生命與價值。孟慶麗闡發了中古詩歌賦化的“寫物圖貌”“卒章顯志”等詩歌演變軌跡。王少良指出《文心雕龍》在文學史源頭上確認了民間文學地位。楊榮祥指出以多種藝術形式為媒介促進了中古佛教能快速中國化。黃大宏探討了“立象以盡意”作為唐傳奇虛構敘事藝術原則的思想淵源。房銳將《王氏聞見錄》作為認識前蜀覆亡歷史與文學創作的史料。舒紅霞等梳理了古代女性邊塞詩的依據、源流。段永升注意到香意象與唐詩結緣,拓展了唐詩的題材和內蘊。劉林魁考察白居易一生有四個時期煉過丹藥,其道教信仰由此而起跌轉變。陳勤娜歸納了《龍筋鳳髓判》版本及其演變,以此作為唐人判文研究的基礎。張勇指出宋代城市商業化導致了說話的商業化,后者繁興造就了中國白話小說的崛起。徐定輝探究了蘇軾詩詞中體現出的道禪情懷,揭示出詩人執著于生存本真、追求獨立自由的生命精神。崔銀河、郭建飛由蘇軾的廣告詩探究宋代的廣告文化及其所挾審美感召力。楊景龍分析了蔣捷《竹山詞》騷意曲趣等破除門戶、自具面目的開放詞風。趙繼承指出文化觀念和數字信仰是促成詩歌形制改革的因素。張進德等介紹了宋元話本小說的城市空間價值、經濟學價值和民俗學價值。
元明清文學研究。齊慧源考察了孔平仲《續世說》的編撰思想。宋巍闡述了宋元散文道藝充實、“以實為美”的價值追求。陳穎強調錢鐘書“才與學”之論體現為一種綜合性審美鑒賞和創造能力。段庸生梳理了文言小說題材采錄、連綴編次等創作理論。衛紹生辨析了《三國演義》對草船借箭故事的改造。陳文新從武俠小說的視野重新解讀《水滸傳》。任輝認為《水滸傳》忠義孝悌精神特質之外,是基本生存條件的強烈追求。田同旭指出石君寶確為從蓋州進入中原,深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女真民族元曲家。李成闡發了元雜劇對官吏貪腐的揭露。潘殊閑總結了郝經對李白杜甫的接受傳播。王前程指出前人認定《紅梅記》本元代小說《綠衣人傳》并不確切。宋偉論述了謝榛的天機造化論、對創作的情與景、虛與實等辯證分析與闡釋的詩學理論。潘曉玲通過對馮汝驥生平、性格與詩作《西玄集》進行鉤稽,窺視出明中葉關隴地區乃至整個詩壇風貌。張慧瓊概括了唐順之散文作品在命意高遠、睿智思辨、“本色”上的風格特征。張桂琴從人本主義心理學視角探討了鄭燮人生觀、詩學觀對魏燮均的影響。高明峰揭示了江藩為人秉性及學術素養與文學創作的關系。劉相雨從《醒世姻緣傳》婦女香會組織的特點、過程,揭示其民俗色彩和果報觀念。郭艷分析了《聊齋志異》對魏晉南北朝志怪夢境諸類型的世俗化、復雜化新發展,使時間呈現空間化。王軍明闡釋了李漁《十二樓》儒家經句引用與風情閑話的對立,雙構敘事引出道德困境下不同的倫理訴求。趙秀麗分析了《情史類略》對才女褒貶兩極化趨向成因。韓林探究了武則天形象妖魔化的過程及成因。曹金鐘探討了《紅樓夢》人物性格上善惡美丑的復雜矛盾、陰陽互轉及虛實相生的辯證法特質,并將其與小說結構、形象系列、人物年齡設置等系統統觀。王穎認為《紅樓夢》因“主情”、“民主”、對傳統倫理與科舉制度批判等思想,帶有強烈反傳統色彩。蘇萍將香菱與黛玉、可卿命運聯系起來,揭示《紅樓夢》“千紅一窟”的悲劇意蘊。馬曉騰從接受角度解讀秦可卿的符號性角色與“情”之內涵、曹雪芹的不同人生寓意,來揭示《紅樓夢》內涵。王丹從不同文體交互、夢境與現實交織、情節與性情結撰等方面,展示曹雪芹的哲學矛盾理念和獨特筆法。常新論及以康海、王九思為代表的士人對關中演劇和明代戲曲發展的影響。安穩、王立分析了清代戲曲中周遇吉守城護民的英雄敘事,認為其具有忠孝愛民的人文特征與戰神崇拜結合的文化取向。劉鶴巖重申了晚明黨爭與晚明政治小說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劉衛英概括了明清小說動物精靈母題的實用性、智慧化、人倫化及某些特殊功能,追溯了該母題佛經來源及傳播演繹。童李君追溯了吳地報人與彈詞的淵源,指出其在彈詞商品化過程的重要作用。
文學與地域文化、神秘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等。曾大興倡導挖掘文學作品地理空間要素和文學景觀的文化內涵。周文業力圖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和數據庫構建中國文學地理學信息平臺。張志全通過巴蜀地區賽會迎神儀式淵源、變化,揭示其與戲曲表演的內在關聯。孫麗娜以安史之亂為界,分析了公元712—805年唐代詩人創作地理分布的特點與變化。王守亮分析了《水滸傳》神意敘事同弘揚忠義主題的關系。董國炎強調了魏晉南北朝、唐宋元多民族交流融合推進了文學藝術內涵的豐富,對深層文化心理認同有重要作用。劉大先倡導將“中華文學”進行歷史化、政治化的綜合性研究,突顯文化建設的公共性與現實價值。王立、陳立婷闡發了明清“竊印、還印”母題的套路、宗教辟邪功能、民俗記憶特征及官本位核心。曹萌以詩、書、《史記》傳播為例描述古代文學經典的傳播。林喦認為外來強勢文化與大眾文化普及尤其是民族文化自卑感,造成傳統戲劇衰微,應總結、思考元雜劇人文精神結合現代文化發展。靳瑞霞以葉廣芩、嚴歌苓、阿袁三位女作家對古代文學敘事的借鑒,考察古代文學經典在當代中篇小說創作中的意義轉化及再生成問題。高日暉以人民美術出版社26集《水滸傳》連環畫對原著必要、有限度刪改,討論其對文學經典改編的借鑒意義。韓洪舉從地域文化視閾談李漁的創作及理念、研究成果等在日本和韓國的傳播與研究現狀。馬達、張弦生對中越文化關系的研究歷史與現狀深度梳理,指出研究的不足并對未來改進予以展望。辜美高闡述了新加坡小說《情人心臟》的文類橫植、移植的創作方法。張芳分析了近代韓國金東仁小說《船歌》《土豆》的宿命敘事及文化內蘊。王志鋼多方面分析了山本北山詩學“清新”思想,尋究中國詩論對日本的多重影響。
在期刊與作者互動活動中,劉躍進、姚申、劉大先、黃大宏等分別代表《文學遺產》《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民族文學研究》《西南大學學報》談了各自期刊的特色要求等,并回答了與會學者提出的問題。
大連大學語言文學研究所)
〔責任編輯:曹金鐘孫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