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孟
(黑龍江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哈爾濱 150080)
?
外國哲學研究
多元文化視閾下西方文化認同危機與對策
陳孟
(黑龍江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哈爾濱 150080)
[摘要]近年來,西方社會的多元文化主義政策被日益全球化的社會發展趨勢所沖擊,出現了危機和困境,其根本原因是西方主流社會的人們不愿意保持對少數移民群體的理解與寬容,同時也因為這部分少數移民群體不斷釋放出不信任、不合作的思想傾向,也就是說,在族群利益與個人利益的訴求上,西方主流社會的人們與少數移民群體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意見分歧和矛盾沖突,而不斷涌入的外來少數移民群體人口的迅速增加,進一步加劇了他們之間的意見分歧,更加凸顯了矛盾沖突的嚴峻性。因此,要解決這一嚴峻的現實問題,必須努力構建和健全一個共同研究探討和協商的框架與平臺,進一步協調不同文化族群間的不同觀點、信仰和利益的尖銳沖突,從而達到不同文化的相互包容、共存共榮。
[關鍵詞]西方社會少數移民群體;多元文化主義
20世紀是文化分裂、碰撞、融匯的時期,伴隨著高新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全球已經突破地域和空間的界限,打破了不同文化結構之間的時空關系,進入一個使民族與國家的差異不斷縮小的嶄新時代。西方社會的人們長期以來都把實現了民族國家化作為驕傲的資本,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他們的人口結構和社會成員的素質在不斷變化。國家間與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世界各國和各民族在社會生活中的權利意識在不斷增強、少數族群的權利等問題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和廣泛關注。西方社會的民族國家積極關注和思考少數族群不斷增長的文化訴求,西方社會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多元文化主義接受認可與重視,同時在社會實踐中成效顯著,逐漸形成了一個包容、共存、多元的良好人文環境。但伴隨社會的復雜進程,多元文化主義又在一些人的思想當中發生了裂變,如不斷出現的恐怖組織襲擊、綁架暗殺等惡性事件都說明了這一點。眾所周知,多元文化主義構建的意義和最終目的就是試圖在國家或地區之間,使各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融、補充與認同,促成多種文化和諧共榮、共同發展,但目前從發展趨勢來看,這種思想理念似乎陷入了危機與困境之中。就現實而言,中國作為多民族的泱泱大國,五千年的發展歷史創造了千姿百態的民族文化和璀璨的中華文明,也面臨著多元文化相互包容、融匯共榮的巨大挑戰。回顧西方社會長期以來的多元文化主義的社會實踐,有著極其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多元文化的內涵與特征
全球化為人們帶來了千姿百態的多元文化景觀,不斷增強的流動性,使文化結構凸現出強烈的、前所未有的裂變和整合,在全球范圍內,某種超越民族性的文化體系在實踐中以全新的形式被逐步建構,現代高新的科學技術則為這種文化結構的整合與全球多元文化的構成奠定了堅實基礎。在實際生活中,語言的表述不單純是人們思想交流和情感溝通的工具,還忠實地記錄了一個民族發展與進步的全部演進史,一種語言代表的不僅僅是字詞句、音義形等外在知識結構,更是內涵孕育這種語言產生發展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信仰。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不同的民族創造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元素,各種文化之間的不斷交融,必然會導致多元文化的產生。特別是目前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全球經濟一體化、政治國際化、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趨勢與日俱增,世界各國各民族的命運關聯也越來越緊密。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不可能統一化或趨同化,而是各種文化在平等交流的過程中,共存共榮、共同發展,并共同維護關系到人類社會發展中共同利益的基本文化價值,也就是我們通常認為的跨文化對話的交流機制。在全球化的時代,各種文化的整合以及新型文化的創建,并不代表著一切本土的民族文化從此消失,也不意味著無民族差異和無地域差別的世界文化大統一的新型文化的建立。實際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中,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本土文化與世界文化、個性文化與共性文化、民族化的文化與世界化的文化都是互為條件的共生共榮,特別是全球化時代的世界文化,它不是單純的一元的文化霸權和專制的統治文化,而是多元文化的互相促進、協調發展所形成的“一種關系到人類生存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追求”[1]。
被譽為“文化研究之父”的英國文化理論家斯圖亞特·霍爾對多元文化的內涵有著獨到的深刻理解,他認為,多元文化 “是一個擴散的、非常富有彈性的、模糊的、永遠不得要領的文化領域:一片狼藉,包羅萬象卻找不出頭緒。它涉及到五花八門的政治策略。因此,保守派的文化多元主義,把文化的差異性歸結到多數人的日常習慣之中,自由派的多元文化主義使差異性隸屬于人們的普遍要求和主張,多元論者的多元文化主義把差異性貫穿到各個社區聯合起來的社會秩序中。商業的多元文化主義是在異國情調的‘他者’視域中挖掘和消費差異性,社團的多元文化主義則是以利益為中心來經營差異性。與此相應,多元文化主義就有了各種不同的敵人。保守派以文化完整和民族純潔為借口來反對它,自由派以個人自主和個體自由為理由來反對它。左派常常認為多元文化主義將文化置于經濟優先地位,瓦解了反對不公正和剝削的聯合陣線,并據此來進行論辯。現代主義者則反對它的多元特殊主義而肯定西方價值的普世性”[2]。
多元文化就其實質而言,內涵其一是指文化本身就是多元的,其二是指文化應該是多元存在的。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所有的民族文化從產生就是多元的,而且事實上它們都必然融匯了各種語言、地域和種族的文化元素,并以此作為構成多元文化的基本要件,在這一意義上來說民族文化是“多元文化”其中之一。然而,如何理解“文化多元”與如何理解“文化”這一詞語是密切相關的。人們對何為“文化”這一概念的理解有著不同的詮釋,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盡管人們的看法可以有眾多的差別,但有一點基本一致,這就是文化是“人文化成”的簡稱,文者是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表現出來的狀態,是對宇宙自然規律的理律描述,那么,對文化的表征有許多種闡釋,首先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其次是指“社會的精神財富,主要包括社會的科技、意識、宗教、藝術、道德、文學等等”[3],在社會發展中,我們追述文化構成的要件主要由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等諸因素起著積極的作用,它們在統一整體內部相互包容、相互區別,但同時又體現著同一整體中的不同層面,在整體文化中構成有機的整體,體現著豐富的內涵。總而言之,文化是民族的靈魂與血脈。文以載道,文以化人,這是文化的使命。古往今來,文化的興盛支撐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繁榮與富強。中華民族歷經無數磨難,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的發展,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擁有博大精深而又優秀的傳統文化。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多元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統領地位,引導社會不斷發展與進步。
筆者認為多元文化是指同一社會中多種文化元素相互兼容并存和共同創新發展的一種文化狀態。其特征表現在一國之內積極鼓勵每個個體的文化元素和群體的創造性呈現多樣化的方式存在,共同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在國際社會,大力提倡各民族文化之間達到平等交流,相互借鑒和在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創新的態勢。其實,文化的多元化是不斷承認和進一步重視社會現實中事物的多樣性,因為,許許多多固有的本源因素構成了今天多彩的世界,例如中國古代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就構成了人世間的萬物,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認為無數個獨立的自由運動的單子組成就構成了復雜的世界。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理解,人類歷史的發展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現如今,人們面對越來越復雜化的社會環境,信息轉換的方式越發暢達,進一步加快了文化結構的更新轉型,多元文化的發展與創新再次面臨著不同的機遇和挑戰,使嶄新的文化結構形式在發展中重新被構建。我們生活在現代復雜的社會背景下,在這樣的環境中,就會需要多種多樣的的文化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類的生產生活,這樣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復雜社會背景下的多元文化體系。
從國際和國家的角度來進一步理解多元文化,從國際角度就是指進入經濟全球化時代以后,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殖民地國家的相對獨立和國際文化交流日趨頻繁,以國家為單元標志的不同民族文化并存和爭鳴的局面全面形成,從而催生了國際多元社會。從國家的層面來理解,人類發展的進程中就存在多元文化社會,但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化多元社會,是建立在強勢族群文化壓制弱勢族群文化的基礎上,不同族群文化構成的文化元素之間并不是平等共融的。進入20世紀以后的國家多元文化社會和國際多元文化社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就是絕大數人希望將社會文化生態建立在重視族群文化差異性的基礎上,從而達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共生共榮,共同發展。
二、西方多元文化的認同危機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創造文化和繼承文化的過程,是人類智慧和思想無限展開的過程。在20世紀60年代,西方社會風起云涌的民權斗爭將“多元文化論”這一思想從文化學術界的理論研究與探討上升到了社會發展進程中政治生活的實踐形式,社會發展進入到20世紀80年代,多元文化主義的協調制度已經納入西方各國政府制定方針政策的范圍當中,世界各國在制定各項法律法規時,都主張并允許多元文化主義機制的構建,并在多元文化主義的機制內,西方社會各國積極幫助少數移民族群融入社會,保障他們不斷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斯圖亞特·霍爾認為“現實的社會是由在這個世界等級秩序中具有不同歷史、背景、文化、語境、經驗和地位的人們構成的,那么在這樣的構成中,差異不會主動消失,最應該關心的是差異性和相同性的張力。社會正義、終止種族暴力和種族歧視;更廣泛的社會平等、保證每個人作為公民固有的公民權利和社會權利——對平等的承諾為所有這一切工程奠定了基礎”。這表明,在現實社會中, 像斯圖亞特·霍爾所描述的具有無比堅強意志的社會,是完全有能力建立一種和平和諧的、共同的正義生活環境。斯圖亞特·霍爾還強調“如果說多元文化主義主要是向少數種族的人群和社團發言的話,那么,多元文化問題,在我看來,則關心社會總體的性質,并由此表達每個人社會地位的變化”。
1976年,英國的《種族關系法案》在全社會頒布,文本中強調把“在公共生活中直接或間接的種族歧視”視為是違法的行為,并在政府服務、學習教育、勞動就業等方面種族平等對待;1978年,法國頒布了《移民兒童教育法》,進一步改善移民子弟的接受條件,改善學校教育的不平等現象;1980年,法國公布了《關于移民子弟的學校教育訓練和情報中心——新中心的開設》的文件,此項文件規定專門培養移民子弟的教師,幫助和引導移民族群的子女更好更快地融入法國社會;1991年,德國又進一步修改了外國人法,并允許在德國居住八年以上的外國人擁有居住權。事實表明,西方社會在多元文化主義的進一步推動下,已構建了和諧統一、共同發展的和諧社會人文環境。但這一良好的社會人文環境被不斷出現的的爆炸、暗殺、暴力襲擊等恐怖事件蒙上了陰影。面對這一糟糕的局面,英法德等國家的首腦們都紛紛表示,多元文化主義成了培養極端主義的溫床,多元文化主義是一個失敗的結局。2011年6月,荷蘭無奈地宣布廢除多元文化主義政策,與此同時,在西方的學術界和主流媒體都流露出對多元文化主義可能導致傳統的西方主流社會被少數移民族群所取代的憂慮和擔心。甚至在有些地區和國家,特別是西方社會出現了越來越多反對多元文化主義的聲音。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在多元文化主義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少數移民族群,在生活中對多元文化主義也沒有表示出更多的寬容、理解和支持。很顯然,在有些境域中,文化差異、種族歧視所產生的誤解和沖突,給那些少數移民族群帶來了巨大的困惑與無奈,于是個別人為了尋求尊嚴和認同,重新定位自己、強化充實自身文化素質,這一行為導致少數移民族群思想觀念極端偏激,不停地制造違背人們良知和意愿的惡性事件,破壞和諧安定的社會秩序,制造混亂局面。在此基礎上,傳統的西方社會的各個教派中不斷出現不再信仰多元文化主義的偏頗的思想傾向,在很多問題上少數移民族群與西方主流社會聯系與合作的意愿大大降低,使多元文化主義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與困境。
三、西方多元文化面臨危機與困境的根本原因
1.西方主流社會與少數移民族群兩者不同的利益訴求所致的困境。二戰結束后,許多西方國家吸納了大量外國移民,這部分移民帶來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并長期定居下來,這樣在西方國家內就形成了新的少數移民族群,致使這些少數移民族群的人口不斷激增,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因此在社會日常生活中,開始為不斷爭取自身的合法地位、維護自身的平等權益而努力抗爭,在這種情況下,就誕生了多元文化主義。在具體實踐中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多元文化主義的作用其實是在為不懈拼搏的少數移民族群,積極爭取社會與文化方面的地位,試圖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同主導文化享有平等的合法權利。在社會實踐中,當一種思想意識通過具體生活實踐成為一項穩定的社會利好政策時,有時會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就是說,在社會發展進程中,作為一個切實可行的社會法律法規,其實施和應用的疆域已經延伸和覆蓋了不同民族文化間的矛盾范圍,同時,也關系到社會實踐中許多領域和層面的具體問題。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從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來進行協商協調,達到和諧發展的效果。之前斯圖亞特·霍爾對多元文化的深刻闡釋是一種特殊有力的意義維度,他將多元文化視為對整體社會屬性的具體描述,在肯定差異性的前提下,也突出強調了“復雜重疊的” 關系。無論是西方社會還是我們東方社會,都應該面對這一事實。塞繆爾·亨廷頓曾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強調:“文明之內的行為與文明之外的行為的差別來源于:⑴對被看作與我們大相徑庭的人的優越感和偶爾的自卑感;⑵對這種人的恐懼和不信任;⑶語言和文明行為的不同而產生的與其交流的困難;⑷不熟悉其他民族的設想、動機、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4]移民族群是一個少數而又弱勢的群體,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他們在學習、工作、生活等各個方面與主流社會不可避免地發生交流與碰撞,成為矛盾沖突的受害者的往往是處于弱勢地位的少數族群。由于他們各自的文化背景、追求信仰等的不同,雙方在相處交流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擾。在這種情況下,弱勢的一方選擇:一是積極化解矛盾,將處于萌芽狀態的矛盾沖突的危險因素消融,在本族群內達成共識的情況下,劃定自己的生活范圍;二是當主流文化與少數族群在涉及本身文化出現差異時采取和平共處、相互包容、共同發展的政策,這種做法最終的結果還是少數族群與主流社會的分立而制,并非交融。從雙方的不同訴求來比較,我們可以看到,少數移民族群關心的是當下和自身的問題,而主流社會更關心的是社會問題和未來發展問題。主流社會希望融匯后的少數移民族群,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與主流文化不會發生激烈的矛盾和沖突,而少數移民族群的愿望則是希望融匯后能夠在社會生活中各方面得到公平公正的對待。單從表面上看,建立不同文化間“求同存異、和平共處”的框架,是可以解決以上問題的,但是在以往的這兩個方面問題的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主流文化與移民的族群文化兩者之間還沒有建立起成功而又牢固的相互信任的思維方式。
2.西方社會的思想意識與社會成員綜合素質的變化所致的困境。文化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涉及以往的傳統文化、當今的現代文化、未來的新型文化的時間關系,而且還關系到文化主體與他者的空間關系。就社會發展的進程而言,文化的演變過程,其最終結果必然是不斷向前發展與進步的過程,更多的優秀文化元素在不斷創新中得到傳承與發揚,這是人類社會構成的基本要素。學界普遍認為社會基石的構建過程中,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文化又是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與進步的標志和名片。“文化鈐印著時代的形象和腳步,同時也搏動著時代的心音、弦歌與節律。”它采錄著時代的以往、驅動著時代的當下、展望著時代的未來,是時代前進和發展的標識、魂魄與力源!我們知道,因為社會發展的歷史時代不同,那么,所代表的文化就會有所不同,所以說特定的社會發展時期就會創建不同的輿論導向和塑造不同的時代風貌。 “而由不同時代的文化疊加起來,經過積淀、融匯和升華,便形成了這個時代所屬國家與民族的核心價值觀與強大創造力”[5]。多元文化對西方社會來講已經不再陌生,究其原因,一是不同族群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文化與文明已經歷經了漫長的社會發展進程,其多元文化的相互共存和融匯形成了西方的文明,希伯來文明和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兩大重要思想來源。同時,對西方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的還有日耳曼的傳統文化,分封制度與騎士制度也成為文化發展中極其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我們從西方社會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到,在成功融匯了多種文化元素的西方文明的同時,其中也不斷凸現出或多或少的少數族群的文化問題,我們知道少數族群與主流社會在歷史上相互往來和平共處了上千年,但是,對于古老的猶太民族和摩爾民族,西方的主流社會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除對他們的排斥。二是西方文明自大航海時代以后,“對公元1500年以來存在著的所有文明都產生了勢不可擋的影響”[6]。那么在不同文化間,相互交流的程度,無論是深度和廣度,還是創新發展,都超越了其它文明的融匯與交流。在這一整個過程中,西方的基督教文明被人們廣泛關注的同時,也引起了其他族群文明的排斥,除此之外,多元文化主義的文化差異,也在社會現實中不斷出現。我們從這一點就不難看出,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是一個含有多元文化元素的文明,從社會歷史發展的視域來闡釋,各民族不同文化的共存共榮和互相交流并沒有形成多元文化主義。那么,事實上在一戰結束時,西方社會的英國語言和文化對印度就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印度獨立之后在進行外事活動中,英語成為他們對外聯絡的官方語言。東方社會的日本也是用西方的文化和制度不斷充實完善自身的文明。社會發展到這一階段,已經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文化元素,但是與西方社會有許多共同點,而西方社會對自身文化的存在非常自信。而如今,隨著全球化浪潮的涌現和發展中國家的不斷發展壯大,西方社會的主導作用在不斷下降,雖然西方社會曾經興旺與輝煌,但是伴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其優勢的地位受到極大的挑戰,雙方心理上的地位和思想認識越發接近。一方面,西方社會對融合不同族群文化已不是很自信;另一方面,少數族群也積極追求一個和諧平等的社會環境。如果在社會經濟環境狀況好的前提下,西方社會可體現寬容大度的心態,那么一旦面臨經濟出現危機的時刻,對于人們特別關注的就業機會、社會資源的分配等方面的問題,對于上層主流社會來講,就意味著被移民族群侵占和瓜分,造成社會資源流失,這樣就會使主流社會產生恐慌與擔心的局面。
總之,從實際情況來看,西方社會所面臨的種種危機與困境,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雙方在各自的權益訴求上的不同所致,同時西方社會本身自信心的不強與移民族群人口的不斷增長也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問題的嚴重程度。事實上我們應該看到,西方主流社會中的極端種族主義將移民族群中的少數人推向了集團化,個別人的極端言行在主流社會中為他們創造了前提條件,差異的文化背景和少數族群人口的不斷增加,緊張局勢不斷加劇,致使西方多元文化主義陷入重重危機的困境。
四、西方多元文化主義政策的創新與完善
“文化是一種權力不斷變異、身份持續轉換、主體對其環境知之甚少的社會領域,在這種語境下,主體無法預想,也不可能總是各得其所,而且不斷取決于協商的過程。”[7]目前,在多元文化極度破裂和差異的沖擊下,多元文化正處在一個“進退兩難的局面”。這就要求我們超越傳統的政治話語和現有的解決方法,進行認真的思考,從馬克思主義的視閾看待斯圖亞特·霍爾的文化理論,不要從表面上膚淺地辯論社會主義社會與自由社會兩者之間的問題,而要特別關注人的身份和所處地位差異的問題,進一步引導政治術語在同一個領域的框架下,積極促進差異與美好、自由與平等共存共融,共同發展。
由此可見,讓所有的社團、種族來共享差異自由和差異平等,這是斯圖亞特·霍爾對于多元文化社會最大的夢想與期望。
實踐證明,文化的作用,不僅為知識和技能的轉換提供了實質意義和象征意義兩個層面的資源,還提供了這種轉換的具體內容和理想的語境。學者們認為,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征。那么如何處理好不同族群的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復雜而又重要的新課題。實踐證明,多元文化主義在現實社會中最大的貢獻就是讓少數移民族群享受到文化的平等權利。從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種族之間的文化融匯、共存共榮,并不是輕而易舉的過程,而是需要人們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做不懈的努力、不斷的堅持才能實現。在這一問題上,美國作為典型的移民國家所采取的措施成效顯著,他們淡化了種族區分的作法減少了不同種族之間矛盾沖突的機會,得到了眾多專家學者的認可和贊許。
因此,筆者認為西方多元文化主義政策的完善與創新,首先要在少數移民群體和主流社會兩者不同的利益訴求入手,建立健全切實可行的不同文化之間相互協調機制,化解矛盾沖突,進一步落實保障少數移民群體在自身文化的基礎上對其他文化的認同的具體措施,也就是說,涉及的物質利益及其他問題可以通過不同的有效的調解方式或不同的利益加以解決。其次是文化方面存在的差異要在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來協調運作達到滿意的效果。所以說多年來,西方多元文化主義存在不同的爭議有來自文化方面的問題,也有來自政治、經濟方面的因素,具體解決方法仍然需要從西方主流社會同少數移民群體兩者不同的訴求境遇來加以考量,這兩種不同的訴求和主張并不是互相對立的或者是不可調和的矛盾沖突,關鍵是他們雙方各自的主張——西方主流社會希望少數移民族群不要以集團的極端的形式與他們抗衡,而少數移民族群則認為自身處在弱勢的地位無力面對強勢的主流社會,他們雙方之間問題的焦點是:一是西方主流社會對少數移民族群的權利、地位的認同和保護,二是少數移民族群對主流社會的基本思想架構的理解和吸納。人類社會發展的實踐證明,不同的文化集中體現自身文化特質的方式就是同其他文化的相互比較中進一步強化。我們說構建靈活適用的矛盾沖突解決機制,但它的先決條件必須在允許個人在保留自身形象的前提下、在不激化矛盾沖突的范圍內、本著縮小或消除雙方爭議和差異的基礎上協調糾紛與爭議,最終達到主流社會有信心和決心保護和支持處于弱勢地位的少數移民族群的利益和權利,并熱情地幫助他們提高自信心積極融入主流社會,少數族群應積極消除極端偏激的思想意識,同主流社會一同建設良好的社會環境。我們十分清楚文化是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進程中,不斷演進變化的動態過程,最終演變成不同的新型文化體系,進一步釋放差異共存的寬容度,主張差異文化形式存在的新常態,讓現實社會中的主流社會的多數人與少數移民族群能夠站在同一平臺上,發表和闡釋自己的思想和觀點。
總而言之,在現實社會中,文化的呈現方式多姿多彩,充分體現人們生活的豐富多彩,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未來社會演進的必然趨勢,多元文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事實,也是世界各國各民族業已存在的文化現實。而多元文化主義則是民族文化理論,是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同階段應對多元文化社會客觀現實的一種理論思潮。它是在世界多民族、多文化國度里,集權組織不僅對那些歷史上長期遭受歧視和壓迫的群體的傳統文化、語言、生活習慣,采取積極的保護措施和援助政策,而且還要進一步努力消除種族歧視,積極協調,致力于創造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語言等方面公平、公正、平等的良好的人文環境,創建一種國家統一的意識形態理念。使主流社會和少數族群都以寬容的胸懷互相尊重對方的文化和族群,不斷促進多元文化持續交融與和諧共處,實現文化的繁榮發展。
五、結語
實踐證明,在社會發展進程中,人們在精神領域中的某種價值共識構成了文化,它不但是一個社會人們行為的共同基礎,而且是維系一個國家政治共同體最根本的力量。因此,在各民族文化體系進行相互對話的基礎上,積極構建文化的同質內核,使各民族文化自覺融入國家統一認同的文化場景中,最終實現對國家統一文化秩序的共榮共享,這對于增強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保持社會和諧穩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眾所周知,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的本土問題,總是在不同程度上同全球問題緊密交織,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時時存在,越來越普遍,因為文化是一個多維度的結構與獨特的運作方式的統一體, 各種不同的文化元素相互共存,有助于人們在各項活動中的溝通與對話,以規避因各自地域的文化不同所造成各種矛盾沖突。各種文化的沖突必然會造成文化的危機,那么,如何面對不同的發展和訴求,走出這一困境,就要在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進程中,我們既要尊重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不同文化差異,又要積極的互相協商、求同存異,達到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將人類社會的文化多元性傳承延續與創新發展,進一步促進和維護人類鮮活的文化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衣俊卿.現代性焦慮與文化批判[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8:174.
[2][英]斯圖亞特·霍爾.通過儀式抵抗:戰后英國的青年亞文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167.
[3]鄒威華.斯圖亞特·霍爾的文化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199.
[4][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111.
[5]艾斐.時代文化論要[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13:26.
[6][美]塞繆爾·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31.
[7][英]斯圖亞特·霍爾.文化身份問題研究[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86.
〔責任編輯:余明全程石磊〕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6)05-0040-06
[作者簡介]陳孟(1987-),女,北京人, 博士研究生,從事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等研究。
[收稿日期]2016-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