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一虹,史紅玲
(華中師范大學 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武漢 430070)
?
經濟學研究
武陵山片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初探
詹一虹,史紅玲
(華中師范大學 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武漢 430070)
[摘要]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發展力量,在經濟發展中日漸重要。武陵山片區文化資源富集、產業潛力巨大、發展空間廣闊,是趕超發達地區經濟的有效途徑。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向文化產業轉化及其產業化培植與發展成為武陵山片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問題。應借國務院“協作片區”新機制的東風,創新片區發展思維,實施文化產業興區戰略,把握與靈活運用“文化資源+創新+盈利模式+文化氛圍+經營團隊”的成功模式,從文化產業化衍生品的綜合開發、非物質文化傳承展示項目基地建設、文化品牌創建與相關產業的聯動及文化產業化運作的支持體系構建等方面構筑片區文化產業化工程,促進片區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武陵山區;文化產業;跨越式
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在《文明與沖突》中曾經指出,21世紀的競爭是文化的競爭,而不再是其他。文化作為“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文化產業又和創新驅動的國家戰略聯系在一起,文化產業發展被提到了更高的層次。
一、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武陵山片區跨越式發展的必然路徑之一
“在人類發展史上,文化發展總是與社會進步成正比的。文化力不僅是促進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的重要杠桿,而且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是影響社會政治變革發展的重要因素,是整合社會的必要條件。”[1]文化產業發展是文化力的重要體現。武陵山片區作為新型的經濟文化協作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意義還不止于此。按照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常規進程模式,即原始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生態文明??傮w上這是其發展邏輯,人類社會沒辦法跨越,但是,到了今天,對不同的地區就不一樣了,武陵山片區的特殊歷史與特殊資源充分表明,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再重頭按部就班走老路就“跟不上趟”,永遠落后了。按照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驅動創新的新思維,武陵山片區首要的是要把跨越式發展放在首位,尋找跨越式發展的抓手,促使片區快速發展進步。如上所述,根據片區獨特的資源稟賦,直接進入生態文明階段,抓住與生態文明建設有關的文化產業便是有效實現跨越式發展,給片區人民帶來福祉的重要途徑之一。
1.文化產業的發展是片區的資源稟賦的必然。獨特的資源稟賦是武陵山區特色產業的基礎,是其超越常規工業文明階段,從生態文明建設相聯系的文化產業入手創新發展的切入點。歷史證明,特色產業是一個地區發展的立足點與賣點,是將獨特的區位與獨特的資源轉化為市場價值的創造過程。武陵山片區的特色資源及其他特色條件具有轉化為特色產業的直接性,是最富時代特質的文化產業,可謂得天獨厚。片區的資源稟賦從自然風光到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關聯性特征明顯,極易形成系統產業集群。自然風光作為旅游產業的基本要素,還鋪展了文化產業的平臺,密集的少數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商道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等,可以做成文化衍生產品的大文章??梢哉f,這些文化較為獨特而且具有不可比擬性。武陵山片區依托重要的文化資源,其文化產業的發展是必經之路,也是必然發展之路,相反,不走文化產業之路,走原始工業之路,則只能殺雞取卵,舍本逐末。
2.文化產業的發展是建設先進文化的客觀要求。文化產業是正處于高速增長期的新興產業,發展文化產業是全球性趨勢?!叭祟惖慕洕顒訌霓r業到工業再到服務業,從服務業中注重物質性的專業服務到注重知識信息專業服務的知識信息產業,再到今天建立在高度發達的服務業尤其是信息產業基礎之上的文化產業,這種經濟發展的方向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某種規律性。而文化產業的出場則體現了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性化方向,體現了人按照美的規律創造和追求自身自由、全面發展的需要,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所達到的一個新的階段。”作為新興產業,“它是對傳統社會產業的某種升級、變革。它超越傳統社會產業注重初級的、低層次的、物質層次的社會需求,追求當代人高級的、高層次的、精神的社會需求。它打破原來各個不同產業的界限,促成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重組與合作,并為其他各個產業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在整個產業活動中以文化引領產業發展,隨著科學技術進步?!盵2]武陵山區的歷史成因使它在早期工業文明階段不能與發達地區同步前進,而在文化產業最新階段則完全可以跨越式超常規發展。
3.文化產業的發展是滿足人民群眾的迫切需求。文化產業的發展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的需求,包括多樣化、多層次及多方面的精神需求,能夠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數。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消費正從溫飽型轉向小康型和享受型,因此,人民群眾迫切需要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產業的出現和發展,能夠提高民眾的文化權益意識。因此,加快文化產業的發展步伐是大勢所趨。從片區而言,片區人民,對這塊土地豐富的文化資源還缺乏深入的認識,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會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也大可提升居民對資源的享受程度,增進對家鄉的自信與自豪感。
概觀武陵山片區現狀,文化瑰麗,資源富集,但毋庸諱言,其向特色產業轉化還遠遠不夠,這里有客觀原因,亦有主觀原因,需要深入審視。主要表現為思想觀念陳舊、經濟水平落后、粗放型的發展、管理機制與政策缺位、缺乏專業人才等。在創新驅動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大背景下,借國務院協作片區新機制的東風,創新片區發展機制,實施文化產業興區戰略,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尋求發展,武陵山片區非物質文化產業化大有可為,完全可以以此為突破口,實現片區的跨越式發展。
二、武陵山片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思路
“文化產業是按照經濟法則和價值規律,采取規?;a和市場化運作的方式,以賺取利潤和發展經濟為目的的文化生產與文化消費活動?!盵3]“文化的產業化開發,包括文化產業鏈條化、文化產業規模化、文化產業社會化。產業鏈條化是指相關產業的聯動性,上、中、下游產業的銜接性,產業鏈條化是基礎和前提,否則就談不上社會化生產和規?;洜I。”[4]要實現文化產業化,就需要整合文化資源加以創意開發,形成產業鏈、商品群。這里,市場導向,核心文化內涵和技藝的競爭力,政府搭建集散平臺,企事業單位發揮能動作用等要素的合力,創建社會軟環境,打造文化品牌,將武陵山豐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資源整合融入現代社會生產的各個領域中,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做成系列型的創意產品,最終形成經典品牌是產業化應當思考的首要問題。
(一)武陵山片區非物質文化產業化衍生品的綜合開發
非物質文化產業的基本特點是以一個物質化或者非物質化的創意源為衍生核心,在文化產業的載體上,產生不同類型和屬性的產品,其產品類型多樣化將跨越多種新型行業和傳統行業。與此同時,一些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也在種種創意產品中得到傳承和詮釋。武陵山片區非物質文化是武陵山地區居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與生活中形成的一種歷史積淀,不但具有很高的歷史認知價值,而且也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因此,它們完全可以開發制造出一系列可供售賣的服務或產品,或者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形象注冊的各類商品、服務。如音像制品、電影、書籍小說、各種玩具、動漫形象模型、游戲、文具、飲料、食品、保健品、服飾、鞋業等,或者以文化形象授權的方式延伸到其他更廣泛的領域中,如游藝場所、娛樂設施,主題餐飲、漫畫咖啡館、主題公園等旅游產業及服務行業等許多領域中,充分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展示其獨特的民俗文化魅力。尤其是在以下幾個領域中具有極為廣闊的利用空間。
1.會展領域。會展作為文化產業化中成功的模式之一,利用會展把文化集中進行營銷,讓人們在相對集中的時間段里近距離、生動形象地認識與了解會展中的文化內容與其傳達的內涵。世界博覽會就是成功的案例,目前國內會展產業鏈已經相當完善。這給片區文化產業的會展領域開發提供了經驗與啟示,在片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相當一部分可作民間文化的精品,例如考古發掘的青銅文化、舞蹈、音樂、繪畫等資源,引入會展形式中,配以圖片、音像與多媒體,對于推介武陵山非物質文化資源,有著至關重要的市場前景。
2.工藝品領域。工藝品是一個民族技藝與智慧的具體體現,也是一個民族審美情趣與藝術追求的重要表征。那些富有特色,風格各異的民俗手工藝品,逐漸成為人們的至愛,手工藝品產業化的潮流也因此而逐漸興起。充分利用武陵山片區非物質文化,展開傳統織藝、面塑、石雕、木雕、根雕等民間技藝,開發出一系列具有觀賞性、實用性的工藝品,讓這些凝聚著武陵山民族民俗文化元素的產品逐漸向旅游市場、工藝品市場擴展,形成武陵山文化產業的經典品牌。
3.影音動漫領域。新世紀以來,借助影視技術及3D等數字技術,給文化創意產業插上了翅膀,電腦動畫和游戲軟件等數字娛樂內容市場高速增長,成為文化產業中十分耀眼的部分。全球電腦游戲行業已成為與電影、電視、音樂等并駕齊驅的最為重要的熱銷娛樂業之一。武陵山非物質文化在電腦動畫和游戲軟件等數字娛樂業的發展與開拓方面具有極為豐富的想象空間,蘊藏于山水文化中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軼聞趣事,實際上都可以轉化為演藝娛樂產業的重要元素,為武陵山片區的演藝娛樂產業開創無限廣闊的前景。
(二)武陵山非物質文化傳承展示項目基地建設
武陵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展示基地要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地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類別展示該區傳統文化品牌?!拔淞晟椒俏镔|文化遺產基地”項目主要可由以下幾部分內容構成:
1.武陵山非物質文化博物館項目。片區各地都建有官方文物展館多處,在規模上已占優勢,但仍然有不斷進步的空間,尤其需要整合,系統規劃,盡量做到立足本地兼顧片區,顯示片區文化完整性。在文化遺產數據資料庫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武陵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收藏、整理、研究,當然更應當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武陵山非物質文化博物館展館的運營中,強化市場引導作用,促進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進程。
2.武陵山非物質文化展演項目。湖北宜昌曾經推出的《土里巴人》,以土家族人的婚戀為題材,恩施大峽谷推出有《龍船調》,張家界有《天門狐仙》分別表現了土家族的民俗文化和天門山神話傳說,影響是很正面的,特別是天門狐仙和龍船調5星級景區與展演有機結合,產生了較大影響,但是對于武陵山片區而言,其文化輻射力還大有空間。還可以片區的擺手舞、撒爾嗬、銅鈴舞、繞棺舞、踩鼓舞、猴兒鼓、茶盤舞、地花燈舞、干龍船、草把龍、獅子舞、龍燈舞等十余種傳統的曲藝為基礎,以武陵山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為主線,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曲藝等為重點開發策劃系列演出項目,包括相聲、小品、鼓書、快板、墜子、雜技、戲曲、民間舞蹈、民間音樂等多種形式的名家或者傳承人演出活動等。以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展示以及傳承人現場制作等形式,抓住民間表演藝術的亮點、特色進行整體展示活動,制造演藝項目與現場文化展示項目相結合,以推動武陵山非物質文化產業化的提升。
3.創立武陵山非物質文化主題公園。主題公園以其滿足旅游者多樣化休閑娛樂需求的創意特質成為文化產業的追求目標,20世紀80年代開始成為投資熱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主題公園式旅游點層出不窮,成為文化產業的亮點業態之一。武陵山片區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適宜打造文化主題公園,可以統一規劃,分為多個景觀功能區域及景點分別打造。通過石雕、園雕等反映片區3 000多年歷史,著重講述古武陵片區人的樸素善良與忠義英勇及生活、遷徙等故事,特別是在園林小品、雕塑亭廊、步道及細部景觀上都融入片區民族圖騰等文化元素。整個創立過程可以采取政府招商引資,社會資本進入,政府給予相應多項優惠政策,在土地、審批、稅務、融資方面給予扶持,從而建立起片區內甚至是全國最大的精品武陵山非物質文化主題公園,使旅游與文化共同發展,加快武陵山非物質文化產業化的步伐。
此外,以武陵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活動為重點,以音像出版、圖書出版、論壇等為延伸產品,打造武陵山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培訓基地。同時,加強“武陵山非物質文化”網站建設,打造服務于片區非物質文化的公共信息平臺和項目及成果的展示、推廣、營銷平臺。
(三)武陵山非物質文化品牌創建與相關產業的聯動
武陵山非物質文化產業化必須與其他相關產業實現聯動,只有使武陵山非物質文化深入到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中,才能保證產業鏈的穩定性,從而創立起武陵山非物質文化的品牌。以下簡單列舉了三大行業與武陵山非物質文化產業的聯動方式,把握良性互動的關鍵是——找到契合點。
1.與手工制造業對接。工藝品是一個民族技藝與智慧的具體體現,也是一個民族審美情趣與藝術追求的重要表征。在產業化過程中,產品對手工藝類文化資源有著不可言說的特殊意義。首先,手工技藝類產品完成后,只有通過市場交換才能實現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進而才能確保傳承與發展的順利進行,沒有這種規?;纳a,手工技藝類文化不僅不能增值,還會隨著現代化的入侵而散失殆盡。其次,非物質文化從本質上也希望得到社會的傳播和認可,在傳播與認可中,文化的活力得以煥發,最強的生命力得以彰顯。片區擁有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技藝,主要包括特色美食制作、木竹藤柳編織、民俗織錦品、建筑雕花等多類。例如,茶葉制作技藝、土家族苗族菜系制作技藝、木質造船技藝、西蘭卡普工藝;云霧茶制作技藝、葛粉制作技藝、吊腳樓建筑技藝、涼粉制作技藝、柳編技藝等。這些傳統技藝如何在實現經濟價值的同時,完成文化遺產的傳播,關鍵取決于必須有一套完整的產業化運作體系作為支撐,其發展路徑是:挽救民間工藝—規模生產—品牌推廣。
2.與旅游業對接。民俗旅游與武陵山非物質文化產業的融合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武陵山非物質文化產業在形成文化產品的同時,從自身發展的角度積極與民俗旅游結合,形成一系列文化旅游產品;另一方面,文化旅游在發展過程不斷引入新的理念,并借助武陵山非物質文化豐富民俗旅游的內涵。在雙方獲利的同時,武陵山非物質文化以一種更加易于接受的方式得到傳播和普及。片區應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與競爭優勢,突出游客參與體驗,以動態展示為主,以靜態展示為輔,主打節慶旅游活動,再將地方節慶、祭祀活動、傳統集會融于民俗旅游的過程中,讓旅游形式與文化資源融合增值。以非物質文化促進旅游發展,以旅游開發帶動非物質文化保護。通過旅游開發,把片區的民族文化優勢轉化為旅游優勢,把民族文化價值彰顯出來,推銷出去。這樣一來,民俗文化能夠為旅游開發注入生命活力;同時民俗旅游業的發展又對民俗文化起到很好的宣傳和擴散效應,使片區民族民俗資源文化底蘊更加深厚。
3.與影視傳媒業的對接。片區保留著多種傳統曲藝資源,表演形式簡單質樸,通俗幽默,容易被大眾接受。是轉化為文化產業的寶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影視傳媒加以包裝、表現、推廣,當然在這里除了在一定意義上的直接生產外,主要還需尋求產業化的轉換機制,那就是研究與開發同步,甚至率爾先行。要充分挖掘文化遺產的學術含量以及潛在的市場價值,從而進行文化產業培育,將積淀深厚的文化資源通過走產業化道路,將其轉化為文化產品,形成文化品牌效應。比如積淀深厚的巴文化,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那么豐富,需要系統而深刻的研究,提煉其歷史、文化、美學等價值,找到轉化為影視傳媒騰躍的巨大場域。在與影視傳媒業對接的過程中,可以借鑒本山傳媒的產業鏈發展模式:
第一步,依靠豐富的文化遺產繼承人及其弟子,舉辦比賽,網羅人才,向演出業進軍。片區至今還散落、隱藏著許多民間藝人,如果把這塊資源開發出來,讓他們走向全國,會形成很好的產業帶動效應(片區的鄂西地區開展了尋訪民間文藝大師和命名文藝大師活動就很有意義,其中肉連響的傳人的表演就驚艷中央電視臺)。第二步,積極構建武陵山非物質文化的宣傳體系,進軍電視欄目。宣傳在文化產業化的過程中起著溝通、交流、組織整合、提高和升華作用。片區內省市縣電視臺、電臺應對文化遺產進行更廣泛的宣傳,并策劃成立武陵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欄,為其提供一個更廣闊的大舞臺。讓與武陵山非物質文化遺產關聯的影視劇、舞臺欄目、文化宣傳節目等精神產品在本地熒屏充分展現,形成興奮中心,發揮媒體的傳播效應。第三步,進軍影視,創立具有武陵山片區特色的影視文化產業。在政府的幫助下,建立影視基地,通過營銷獲得關注,提升票房收入的同時,聚集一大批民族文化遺產繼承人,讓許多民間藝人通過自己的才藝獲得經濟收入與社會認可。文化遺產產業化在影視業上應該有大的動作和舉措,填補這塊盲區。第四步,進軍教育業,培養后續人才。進軍教育業,既省資金,又能提高文化產業的文化含量,增強文化產業發展的后勁。片區有吉首大學、湖北民族學院、重慶三峽學院、重慶旅游職業學院、銅仁職業學院等高校,政府可以與之合作,開設民族表演、聲樂、傳統技藝等若干專業,并提供宿舍、師資和其他辦學硬件。如此,既可以培養后續人才,也能夠為武陵山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社會地位與影響力。
(四)武陵山非物質文化產業化運作的支持體系構建
武陵山片區的優勢在于協作,把湘鄂渝黔在地理、歷史、文化等具有一定同質性的地區跨行政轄屬地劃成新的整體,便于系統開發,集群打造。因此首先在于整體規劃,片區各行政協作互動,活力無限。當然其劣勢也在于這種跨行政區劃的組合,容易各自為政,聯動不夠,導致政府缺位,這是影響片區發展的重要因素,需要用發展去揚長避短,發揮政府優勢,構建起強有力的武陵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運作的支持體系。
1.搭建政府服務平臺。由政府牽頭搭建武陵山非物質文化產業與服務的交流互動平臺。此平臺是由科技中介機構及其所提供的信息咨詢服務、成果轉移服務、投融資服務、科技人才服務、企業孵化服務和法律監督服務等六大子系統構成,它們相互連接、功能互補,構成了一個整體。其中,信息咨詢是基礎,成果轉移是實質,風險投資是支撐,人才服務是關鍵,企業孵化是途徑,法律監督是保障。這一系統一旦建立,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催生新的項目群,并促進各個項目群的技術開發轉移和應用。
2.健全保障體系。第一是組織保障。加強對武陵山非物質文化資源保護發展工作的行政指導。將建設進度和發展程度列入各級政府的考核內容之一。要按照國務院成立片區的指導思想,出臺地域特色鮮明、可操作性強的中長期武陵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規劃,并將文化資源生態保護列入規劃重點目標,把握重點,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加強文化部門與建設任務相關部門的工作協調。地方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要建立職責明確、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各司其職。力求做到責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第二是宣傳保障。要依據產業化總體規劃,大力宣傳有關武陵山非物質文化知識;大力宣傳文化遺產對城市發展建設的重要作用;通過宣傳的力量,喚起人民群眾的參與保護意識,營造當地居民關心愛護重視武陵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共同建設武陵山非物質文化生態保護的良好輿論環境和社會氛圍。建立武陵山非物質文化生態保護區的信息傳播網絡。充分發揮公共場館的展示功能,擴大影響,利用現代新聞傳媒體系,如電臺、電視臺、報刊、網站等媒介,運用開辟專欄、刊發專題、播出新聞和專刊等形式長效、持久地進行廣泛宣傳。利用各類地域文化活動開展宣傳。要抓住全國“文化遺產日”、國際文化旅游節等各類重點節日活動和地區祭祀等活動的舉行,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宣傳;適時舉辦各類非物質文化講座、文藝演出、非遺項目比賽,以及舉辦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論壇和成果展等,增強其社會知曉度和影響力。第三是法律政策保障。針對現狀,武陵山非物質文化的立法指導思想應當是開發與保護并重,在知識產權保護上,尋找與創建公法與私法相結合的法律保護模式;在管理上,建立一主多輔的管理體制;最后,申報、公布相應的文物保護單位,劃定早期名人故里保護區域、公示保護范圍,落實保護制度。第四是資金保障。要改變政府投入的單一模式,調動全社會的積極因素,合力構筑資金保障長城。按照《國家非遺保護法》的工作原則,“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立足長遠、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究實效”,建立各級政府財政對武陵山非物質文化產業發展投入的機制,加大區域內各級財政對非遺保護工作的公共投入,將武陵山非物質文化保護開發項目經費納入各級公共服務財政預算,并逐步提高比例。積極爭取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文化項目開發利用。采取民間籌集和接受國內外捐助等社會資金籌備方式,鼓勵社會贊助,吸納民間資本,設立保護基金,推動項目的社會化運作。爭取各類優惠政策扶持,地方政府在出臺有關文化政策時能夠在建設保護區過程中在用地、稅收、規費減免、人事制度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扶持,招引有影響力的戰略合作伙伴加盟武陵山非物質文化項目的整體性傳承保護和開發利用。第五是科技保障??茖W技術是現代文化傳承保護的重要手段。要進一步提高科學技術在武陵山非物質文化傳承保護中重要意義的認識,改變傳統與現代割裂的思維模式,認真研究傳統文化生態保護與現代文化、現代科技的結合點,在保持保護項目和傳承人基本傳承條件、技術要素和文化核心的前提下,有序地使用現代科技開展武陵山非物質文化項目和傳承人的保護利用,逐步提升他們對于現代社會的適應性。要運用現代聲、光、電技術,積極改進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手段,提升傳統文化遺產的傳播能力。第六是人才保障。利用科研院所力量及引智行動,加快武陵山非物質文化考察、挖掘、研究、保護工作人員隊伍建設。舉辦武陵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培訓班,提升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設立武陵山非物質文化保護與產業化專業研究咨詢機構。由政府邀請全國相關專家,成立專家咨詢委員會,進行咨詢、督促,進行全面的學術指導和智力支持。建立武陵山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專家庫,充分發揮專家委員會為武陵山非物質文化產業化建設和管理提供必要的業務指導和信息服務。
三、結論
文化資源產業化既是國際大趨勢,更是武陵山區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其中既有資源保護的訴求,也有經濟利益的驅動。運用武陵山非物質文化資源造福于民,是武陵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一個主導方向。
本文在分析武陵山片區特色資源的基礎上,提出文化產業作為武陵山片區跨越式發展的路徑。武陵山非物質文化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產業開發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保護為主、合理開發的原則。結合武陵山非物質文化現實情況,應當把握群眾喜聞樂見的、便于產業化生產的項目來運作,以項目核心文化內涵和技藝為競爭力,發揮文化企事業單位的積極功能,由政府搭建集散平臺,整合種類較多的相關文化項目,或者地域接近的資源,打包成一個個主題品牌,進行統一開發和保護,把握并靈活運用“文化資源+創新+盈利模式+文化氛圍+經營團隊”的文化發展戰略的成功運營模式。在武陵山非物質文化保護過程中,如片區巴文化資源整合及產業化的思路一樣,應當鼓勵各方對文化資源的靈活運用,使武陵山非物質文化在弘揚傳統文化、振興民族藝術的同時也為開發人文旅游景觀、刺激地方經濟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這樣一來武陵山非物質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之間的矛盾并非不可調和,相反會相得益彰。并在后續的產業化進程中強化區域聯動與產業鏈整體打造策略,以真正實現武陵山非物質文化資源品牌化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唐旖聃.發展文化產業:提升我國軟實力的戰略選擇[J].經濟論壇,2011,(9):108-110.
[2]張偉,潘峰.論發展文化產業與先進文化建設[J].理論學習,2008,(4):33-34.
[3]艾斐.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N].人民日報,2004-05-11.
[4]楊懿.貴州城鎮化進程中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化發展[J].商品與質量,2012,(5):123.
〔責任編輯:劉陽〕
[中圖分類號]F062.9;F06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6)05-0147-06
[作者簡介]詹一虹(1962-),男,浙江東陽人,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文化產業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連片特困地區(武陵山片區)農村貧困問題重點研究基地招標課題“生態文明與武陵山片區跨越式發展”(xtcx2015016)
[收稿日期]2016-02-06
·文化產業研究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