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旺舟
?
揭開現代性的面紗
——評《經受無窮拷問的現代性》
馮旺舟
萊澤克·科拉科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1927—2009)是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波蘭著名的哲學家和西方哲學史專家。科拉科夫斯基在《經受無窮拷問的現代性》中從文化普遍主義、基督教、政治和科學理論等幾個方面闡述了其非常具有特色的現代性批判思想,通讀全書,可以發現作者在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新穎的思考和回答。
1.現代性并不現代,充滿著矛盾。科拉科夫斯基指出,現代性的概念原來是中性的和無價值指向的,其意義也是非常模糊的。現代性孕育于科學中,科學知識是從中世紀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代表著人類理性的自覺和文明的進步,奠定了現代性的根基。隨著對中世紀神學的祛魅,世界喪失了靈魂,現代性雖然在表面上脫離了神秘性,走向了理性,但是也破壞了傳統的世俗價值和秩序。實際上,人類生活世界的現代性并不總是代表進步和發展,而通常是對極權主義、恐怖主義、野蠻等的復歸,是文明的自戕。現代性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充滿著矛盾,具有流動性和異質性。每個時代都具有現代性,但是如果不通過理性的批判,不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不在懷疑主義和普遍主義之間保持適度的張力,現代性必將陷入二律背反的怪圈中,既無法阻擋價值的消解,也無法實現真正的文明反思。
2.在神圣與世俗之間保持張力的基督教。科拉科夫斯基認為,基督教具有特定的價值,不能受技術理性、工具理性的影響,泛化為世俗的控制社會秩序的工具。基督教的功能不在于其世俗價值和利益,而在于其信仰和神圣性。以基督教為代表的宗教能賦予人和事物特定的價值和意義,給予他們確證的存在和位置,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形成了一種消滅宗教信仰,推動宗教世俗化的浪潮。基督教的世俗化實則是通過消除神圣和世俗之間的差別來實現,但是神圣和世俗之間的差別是固有的,無法消除,這也是現代化進程中人類面臨的“文化沙化”和文化同一性的問題。基督教并不僅僅是一種宗教,它反映了人類力圖超越自身的有限性,實現解脫和完滿的一種途徑和生活方式。在基督教的指引下,人們在追求自我超越和自我救贖的過程中,認識到自身的愚昧、善惡和局限,認識到精神層面信仰的重要性,避免西方文化乃至人類文化失去阿琉克斯之踵的警示,陷入虛無主義之中。如果強制要求基督教適應世俗的理性化進程就必然導致其失去神圣性,也就喪失其宗教的本質,走向自我毀滅。因此,要保證科學的理性和宗教神話信仰的內在張力,堅守人類的精神家園,重建價值體系。
3.政治烏托邦的死亡。科拉科夫斯基強調對永恒的博愛的追求是烏托邦思想的核心,但普遍的博愛不可能在任何社會實現。烏托邦的最大意義就在于給予人類繼續存在和發展下去的希望,激勵著人們充滿對幸福和博愛的渴望,這也被稱為“希望的烏托邦”和“革命的烏托邦”,在這個方面,它與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樣的烏托邦有三個特點:一是先天的理想設計,讓創立者和擁護者都相信自身擁有達到天啟和實現理想的能力;二是相信未來已經設定好,甚至比經驗的現實更加真實;三是代表著歷史事件的斷裂和歷史進程的飛躍。現實的政治和科學理論宣揚極權主義和技術統治,宣揚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遮蔽了人類對友愛、平等、自由、博愛等的關注和追求,導致美好的烏托邦成為海市蜃樓,成為“鏡中花、水中月”,戰爭、迫害和爭權奪利充斥現實社會,最終現實的資本主義政權無法保障人權,陷入了“內爆”之中,成為實際已經死亡的烏托邦。
(作者系湖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中央編譯局博士后)
〔責任編輯:杜娟〕
中東歐思想文化研究選粹
·著作評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