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廣德
本刊特稿
把握方向精準發力深入貫徹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朱廣德
2016年以來,我國全面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提高經濟發展質量,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銀行業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密切相關者,如何深化認識,正確把握方向,精準施策,提高實體經濟服務效率,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討。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外因是國際需求深刻變化。
從供需角度看,經濟活動就是供給滿足需求,需求引導供給的過程。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國際金融危機后,我國面臨的全球需求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外需急劇萎縮,2008年出口增速從上年的20.6%跌至7.3%,2009年我國出口總額僅8.2萬億人民幣,比2008年下降18.3%。隨后以四萬億投資為主要內容的經濟刺激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2009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了30%。但是三、四年后,由于歐美經濟未能走出低迷,國內需求刺激效應逐漸衰減,“三期疊加”問題日益凸顯。繼2014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后,2015年底正式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因是增長質量長期惡化。
經濟增長速度取決于數量與質量兩方面。1978年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增長質量對經濟增速的貢獻度經歷了兩個周期,峰值分別出現在1982~1984年和1990~1993年,其中1984年和1992年經濟增長質量貢獻度均超過了50%。加入WTO前,基本上保持在20%上下,但隨著WTO對我國影響的加大,2004年后急劇下降至8%左右,2008年后更是接連出現負值。加入WTO使我國資源比較優勢,即經濟增長的數量因素得到充分發揮,實現了高增長,但也使我國經濟增長質量幾乎停滯不前,價值鏈低端現象有所固化。當原有數量型增長模式難有空間,要保持經濟中高增速,就必須通過供給側深化結構性改革,提高經濟增長質量。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落實五大任務。
當前影響我國經濟增速的主要矛盾在供給側,而供給側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結構性質量問題,因此“三去一降一補”顯得尤為重要,且各有側重、辯證統一。“去產能”是要解決生產資料的優化配置效率問題;“去庫存”的核心是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根本在于促進和解決人的城市化問題,縮小戶籍人口城市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改善教育、醫療,提高人力資本;“去杠桿”是要解決金融資本配置脫實向虛及低效問題;“降成本”是要改進治理,解決經濟運行中各環節的高成本問題,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補短板”最關鍵是要激發經濟活力,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補科技進步的短板。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經濟運行中的血液,二者互為表里、休戚相關。作為在我國金融體系中處于主體地位的銀行業,亟需明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促進供給側結構優化、質效提升。
(一)優化存量資源配置,從結構上促進新供給。
前幾年銀行信貸的快速投放,加大了信貸存量結構調整壓力。對此,總體上應堅持“有保有壓、有升有轉、有并有退”,區別對待,防止“一刀切”,促進存量盤活和結構提升。對于優質企業要保住信貸支持,對于技術、產品升級要積極通過技改項目貸款予以支持,對于產能轉移異地或境外發展應給予相應的“走出去”配套支持,積極發展并購重組貸款促進產能兼并重組,對于“僵尸類”企業應穩妥采取信貸退出策略。
(二)壯大新興生產動能,從源頭上培育新供給。
近年來,以清潔能源、云計算、精密醫療、3D打印為代表的重大技術創新正在打破制約經濟增長質量提高的邊界約束,并催生了一大批新業態,成為新常態下的經濟新生力量,也是未來影響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的決定性因素。銀行業金融機構面對新群體的金融服務,關鍵是要量體裁衣、靶向發力,積極爭取地方政府風險分擔和風險補償,充分發揮好投貸聯動創新試點、科技金融專營機構的作用,動態地全周期、全流程滿足經濟新生力量的特色化金融需求,培育新供給。
(三)釋放制度效率約束,從機制上保障新供給。
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改革的全面深化,重大根本性制度創新為經濟注入了新活力,為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創造了新空間。如外匯管制放松為人民幣境外貸款帶來機遇,國企改革帶來并購與重組、投行業務等金融服務新需求,農地制度改革帶來“兩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抵押貸款試點和現代農業、農村加快發展。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加快轉變發展思路,積極搶抓機遇,主動適應經濟社會領域的各項制度性改革,加快相關配套信貸政策的出臺,把改革紅利蛋糕做大。
(四)堅持以人為本導向,從需求上創造新供給。
實施供給側改革,并非放棄需求側,供給始終應以需求為導向,從滿足人的新需求角度創造新供給。新需求主要體現在智能需求、休閑需求、健康需求、綠色需求、文化需求等方面,銀行業重點要為這些新需求、新供給插上信貸的翅膀,為經濟增添新動能。當前消費金融重點是要加大旅游休閑、文化教育消費金融產品開發,創新新能源汽車、分布式光伏發電等信貸新模式,大力發展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信貸業務。同時也要對相關產業給予大力支持,加大生產服務配套信貸資金,提高供給能力。
(五)加快自身經營轉型,從效率上提升新供給。
銀行業作為資本要素的橋梁紐帶,應克服粗放發展的問題,積極向內涵、高效發展轉型,重點是推進資產輕型化、管理扁平化、經營差異化、渠道信息化、服務綜合化。注重運用金融市場,加快資產負債周轉,減少對存貸款的依賴,增加有效融資服務;推進扁平化管理,提高決策效率,減少績效考核層級,增強激勵約束兼容性,防范員工短期化逐利行為;更加深耕細作,差異化經營,注重發展適合自己的核心業務、核心客戶群;借助“互聯網+”、云計算等信息化技術,著力推進電子銀行交易主渠道戰略,提高服務便捷化程度;推進機構網點轉型優化,加強旗艦型綜合化營業網點建設,提升服務能力。
(一)堅持兩項原則,做好去產能的推手。
對于信貸退出過剩產能,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堅持政策引導原則,加強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財稅政策、環保政策、能源政策等的協同配合,認真研判行業發展規律和市場供需形勢,科學制定去產能和產業轉移總體政策。對于具體企業而言,要堅持按照市場化原則,根據企業實際經營狀況、還款能力、市場前景等進行獨立分析決策,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擴大優質產能。同時要積極配合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穩妥處置“僵尸企業”,因地制宜、分類有序處置,盡可能多兼并重組,有效盤活信貸資源,加快市場化退出步伐。
(二)緊盯兩類需求,做好去庫存的助手。
長期以來由于房價高企和低收入群體較大,使房地產市場剛性居住需求受到抑制,加上前些年房地產信貸市場調控的“一刀切”,改善性住房需求也一定程度上被錯殺,這都是影響新型城鎮化和人力資本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銀行業要緊盯這兩類需求,創新住房按揭貸款產品,充分滿足真實居住類和剛性需求類房貸需求,擴大合理住房消費。對于農業轉移人口進城、新市民落戶等,要在還款方式、利率、金額等方面更加靈活和給予適當優惠。
(三)明確兩個主體,做好去杠桿的舵手。
去杠桿的根本目的是讓資金回流實體經濟,配置到有效率的企業中去。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推動理財產品由預期收益型向凈值型產品轉變,讓理財業務回歸資產管理業務本質,使同業間通道類業務回歸本原,杠桿率偏高的,應適度通過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使長期固化的資產短期內能夠盤活,降低杠桿率。對于部分融資渠道多元化、透明度不高,實際杠桿率明顯偏高的領域及客戶,要積極壓縮,降低信貸風險。
(四)兼顧兩大方向,做好降成本的抓手。
隨著環境成本的顯化和人力成本的上升,我國產品競爭力下降明顯,融資成本高、稅負成本高等隱性問題顯化。對此,銀行業要從直接和間接兩個方向做好“減法”,促進實體經濟競爭力提高。直接的方面,即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嚴格做到“四公開、七不準”,規范服務收費,加強風險水平科學定價,使企業利率水平與其風險相匹配,避免出現低風險、高利率增加企業負擔的情況。間接的方面即改進自身經營管理水平,降低經營管理成本,提高銀行的降企業融資成本能力和競爭力水平。
(五)注重兩類原因,做好補短板的幫手。
造成金融服務短板的原因主要有:信息不對稱、成本不劃算。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充分運用近年國家社會信用信息體系建設、增信市場發展較快和司法打擊不誠信企業力度加大的契機,加大客戶信用信息采集和產品開發,擴大潛在客戶群,增加金融服務供給。同時,深化“互聯網+”運用,通過電子化、遠程化、批量化降低單項業務成本,增加有效客戶群,并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保障貧困人群金融服務。
銀行業監管部門重點從五個結合入手,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銀行業的貫徹落實保駕護航。
(一)頂層設計和具體實踐相結合。
為貫徹中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銀監會今年以來“大招”不斷,包括債權人委員會制度、投貸聯動試點、不良信貸資產證券化、兩權抵押貸款試點辦法等。這些頂層設計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說都是對癥良藥。但基層具體實踐中,情況可能較為復雜,比如債權人委員會制度下具體企業怎么辨別、怎樣運作,都需要基層銀監部門發揮牽頭作用,不斷完善決策機制,認真抓好督促落實,把頂層設計貫徹好、落實好,真正實現“支持優質企業,幫扶困難企業,有序退出‘僵尸企業’”的目的。
(二)支持發展與風險防范相結合。
今年銀行業整體風險壓力空前,全國及江蘇省不良貸款仍然“雙升”。因此,在貫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銀監部門要始終繃緊防風險這根弦,增強風險防控的前瞻性和敏感性,爭取早發現、早報告、早干預和早處置,嚴防各類風險相互交織、累積,堅守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三)鼓勵創新與依法合規相結合。
為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快不良貸款處置,銀監會鼓勵創新試點不良信貸資產證券化和不良貸款收益權轉讓,鼓勵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積極參與不良資產收購。但銀行業金融機構違規操作、打擦邊球的可能性也在上升。要防止僅為了報表好看,進行監管套利,未做到真實性、整體性、潔凈轉讓,虛增通道成本,風險還留在銀行體系內部。要加強對銀行業向地方資產管理公司轉讓不良資產的合規性檢查監督,防止利益輸送和損害金融債權行為。
(四)簡政放權和監管提效相結合。
近年銀監會簡政放權力度較大,有的由審批制改為了報告制,有的是從銀監會、江蘇銀監局逐級下放直至分局層面,特別是在業務范圍、行政許可、高管管理等方面,還權于市場,讓權于社會,放權于基層的力度較大。但銀監部門放松不能放任,更要注重提高監管能力,切實加大監管執行力和事后監督處罰力度,對于因未盡職造成銀行重大風險暴露和巨大財產損失的單位及高管要依法予以責任追究,讓簡政放權與監管提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五)監管主導與外部合力相結合。
銀行業完成五大任務,銀監部門要起到主導作用,但在具體工作推進中,銀監部門也要與地方政府、司法部門及其他金融管理監督部門加強溝通協調,妥善處置一些對地方金融秩序、對銀行改革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事項。如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對僵尸企業貸款退出、重大資產重組、誠信社會構建等方面的支持,爭取司法部門加大對逃廢銀行債務行為的打擊力度,爭取人民銀行等金融管理監督部門加大監管合力維護金融穩定,進一步優化金融環境,更好服務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作者系常州銀監分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