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丹
上市銀行經營情況分析研究
□姜丹
從境內資本市場16家上市銀行2010~2015年年報披露數據分析,至2015年,上市銀行一方面資產、負債增速放緩,另一方面資產質量惡化,不良貸款率上升,導致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商業銀行要提升盈利能力和價值創造能力,需要加強資產負債管理,嚴格管控資產質量,大力加強業務創新,著力拓展盈利來源,切實落實國家政策。
2010年,隨著農業銀行和光大銀行登錄A股,境內資本市場上市銀行達到16家。至2016年中,其間資本市場再未對銀行敞開大門。這六年,也是中國銀行業無限輝煌的六年,銀行業以史無前例的擴張速度和盈利增速吸引了輿論的高度關注,在其后歷經互聯網金融的強烈沖擊、實體經濟的增速放緩,并進而導致傳統行業格局日漸變化、盈利能力日趨分化、資產質量日益惡化。筆者以上市銀行2010~2015年年報數據為依據,對上市銀行經營情況進行分析研究,以期得到相關啟示。
(一)資產、負債業務增長較快,但近年來增速放緩。從2010年末的63.8萬億,到2015年末的118.8萬億,上市銀行資產年復合增長率達13.2%;從2010年末的60.1萬億,到2015年末的110.1萬億,上市銀行負債年復合增長率達12.9%。從2010年至2015年的增速來看,則呈現放緩的趨勢,上市銀行資產增速從18.1%降至12.4%、負債增速從17.3%降至12.0%。圖1、圖2列示了2010~2015年上市銀行資產、負債增速走勢:

從圖1、圖2來看,上市銀行資產、負債增速大致呈現“由高轉低再企穩回升”的態勢,最高值出現在2010年,其后持續下降至2014年達到最低,到2015年有所企穩回升。
(二)存款、貸款業務增速放緩、占比下降。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是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也是商業銀行曾經的“生命線”,更是商業銀行高額盈利的源頭。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等新興資金運用模式的沖擊,商業銀行的存、貸款業務呈現增速放緩、占比下降的態勢。圖3、圖4列示了2010~2015年上市銀行存款、貸款增速走勢:

從圖3、圖4來看,上市銀行存款、貸款增速呈現“由高轉低”的態勢,增速持續向下的走勢較為明顯,存款的波動性大于貸款,表明其受到的沖擊更為強烈。
圖5、圖6列示了2010~2015年上市銀行存款占比、貸款占比走勢:

從圖5、圖6來看,上市銀行存款占比下降趨勢較為明顯,貸款占比則根據銀行類型有所不同??偟膩砜?,大型銀行業務較為穩定,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下降較快。
(三)同業資產、同業負債發展迅速。部分銀行,尤其是部分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傳統存貸款業務增長受到了限制,為保持規模的發展、抵抗盈利收縮、降低資本耗用,將發展方向轉移到了同業業務。圖7、圖8列示了2010~2015年上市銀行同業資產、同業負債增速走勢:

從圖7、圖8來看,由于同業業務的可操作性相對于存、貸款業務而言更加靈活,上市銀行可以根據各自的發展戰略進行調整,因而同業業務在各家銀行之間的發展并不均衡。
圖9、圖10列示了2010~2015年上市銀行同業資產、同業負債占比走勢:

從圖9、圖10來看,上市銀行同業業務的高速發展帶來了占比的顯著提升,其中同業資產占比呈持續上升、同業負債占比呈波動上升態勢。
從宏觀經濟周期角度來觀察,自2013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結構面臨轉型和升級,經濟增速呈現波動下行趨勢,銀行業壞賬風險不斷顯現,資產質量持續惡化,與凈利潤增速下滑相反的,是上市銀行不良貸款率的持續上升。
圖11、圖12列示了2010~2015年上市銀行不良貸款率、逾期貸款率指標走勢:

從圖11、圖12來看,上市銀行不良貸款率和逾期貸款率近5年來呈現了“先下降再上升”的發展趨勢,2012~2013年是低點,2015年達到最高。從不良貸款率來看,大型銀行不良率最高,股份制其次,城商行最低;從逾期貸款率來看,股份制銀行最高,大型銀行其次,城商行最低。
相比貸款五級分類,貸款的逾期情況能夠較為真實的反映出商業銀行的貸款質量。圖13、圖14列示了2010~2015年上市銀行逾期貸款/不良貸款、逾期90天以上貸款/不良貸款指標走勢:

從圖13、圖14來看,上市銀行“逾期貸款/不良貸款”指標2010~2014年基本上是上升的,至2015年末有所企穩,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甚至略有下降;但上市銀行“逾期90天以上貸款/不良貸款”指標則是持續上升,表明上市銀行逾期貸款的期限在增加。總的來看,股份制銀行上述兩項指標較高,表明其資產質量惡化更甚于其他上市銀行,不良貸款的反映較為不真實。
受到不良貸款持續“雙升”的影響,除個別銀行外,上市銀行撥備覆蓋率指標下降較為明顯。圖15、圖16列示了2010~2015年上市銀行撥備覆蓋率、撥貸比指標走勢:

從圖15、圖16來看,上市銀行撥備覆蓋率指標與不良貸款率指標呈反向相關關系,在不良率的低點,上市銀行撥備覆蓋率最高,隨著不良貸款率的持續上升,撥備覆蓋率持續下降,至2015年,大型銀行接近150%的監管紅線;股份制銀行也從281.3%高位下降至177.7%,只有城商行因為較低的不良率和較高的盈利能力,保證了其撥備覆蓋率指標不降反升,從 271.5%上升至311.1%。
商業銀行近年來告別了盈利高速增長的時代,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盈利來源呈多元化趨勢;伴隨規模的快速擴張,資產收益率水平持續下降,息差利差收窄明顯。
(一)凈利潤增速持續下降。作為順周期行業的代表,在經濟增速下行、利率市場化持續推進、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央行多次降息降準等大背景下,上市銀行面臨的盈利壓力日益增大。圖17、圖18列示了2010~2015年上市銀行撥備前利潤、凈利潤增速走勢:

從圖17、圖18來看,上市銀行利潤指標下滑明顯,撥備前利潤增速從32.1%下降到11.8%,為抵御資產質量惡化風險,撥備計提增加,凈利潤增速從33.3%下降到1.9%。
(二)盈利來源多元化,中間業務收入占比提升。面對盈利壓力,上市銀行紛紛求變,逐步增大非利息收入特別是中間業務的收入比重,著力提升資管業務、投行業務以及其他一些服務性業務的占比,來彌補利息凈收入下滑的影響。圖19、圖20列示了2010~2015年上市銀行利息凈收入、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增速走勢:

從圖19、圖20來看,上市銀行盈利模式轉型效果凸顯,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增速快于利息凈收入增速,且在利息凈收入增速下降的同時,部分銀行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增速波動上升。
圖21列示了2010~2015年上市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比指標走勢:

從圖21可以看出,除大型銀行外,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呈上升態勢,其中股份制銀行在2013年即超過大型銀行,至2015年末達25.4%,城商行也從8.2%上升至14.9%。
(三)資產收益率指標下降。資產收益率指標反映了商業銀行使用資源的效益和效率,是體現其經營效益和管理水平的重要綜合性指標,為凈利潤與資產平均余額的比值,受盈利資產的收益結構、非生息資產占比、利息及經營支出高低、資產質量、中間業務收入、稅負高低等因素影響。受多重因素影響,上市銀行資產收益率指標呈波動下降趨勢??傎Y產收益率指標,中信、平安、華夏銀行已降至1%以下;凈資產收益率指標,上市銀行下降較快,均不超過19%,其中交行降至13.46%、中信、平安銀行降至15%以下。
(四)息差利差收窄。受利率市場化改革和2012年以來人民銀行持續降息政策以及存貸款利率浮動區間調整政策影響,雖然銀行間存在一定的差異,但絕大部分上市銀行凈息差、凈利差水平收窄較多或波動較大。在國內商業銀行利息凈收入占比較高的業務格局中,凈息差直接影響著銀行的盈利能力。上市銀行息差利差水平與資產負債結構和利率定價水平存在較為密切的聯系,大型銀行上述兩項影響因素穩定性較強,因而息差利差穩定性較好,部分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同業業務發展較快、利率定價水平較高,息差利差水平不降反升。
總的來看,上市公司息差利差業績大多呈現負貢獻態勢,上市銀行整體規?!耙粤垦a差”效應明顯。上市銀行,尤其是城商行資產、負債的高增速,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息差和利差收窄的影響。此外,受益于加大非標投資力度及同業負債成本率快速下降等因素,部分上市銀行整體凈息差在2015年有所企穩回升。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將進一步導致銀行息差走勢以及盈利能力出現分化。
通過上述各方面的分析,不難看出,在整體經濟環境不容樂觀的條件下,上市銀行的經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并且在關鍵指標上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因此,商業銀行要提升自身價值創造能力,需從以下方面進一步努力。
(一)加強資產負債管理。從整體業績來看,生息資產規模的增長對上市銀行凈利潤增長的貢獻較大,因此,在降息周期內,上市銀行資產規模的擴大仍將是長期趨勢。但規模的擴張在各類銀行間存在一定的差異,部分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規模擴張較快,利率較為市場化的同業存單成為不少銀行首選的主動負債工具,上市銀行的發展需要根據自身實際走差異化道路,加強資產負債主動管理,以保持和促進競爭力的提升。
(二)嚴格管控資產質量。從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情況看,信貸資產仍是最主要的資產,貸款仍是銀行收益最主要的來源。因此,貸款質量的好壞與銀行收益的高低有著最為密切的關系,它既會影響利息收入,又會影響呆壞賬準備金計提,直接影響凈利潤的高低。隨著上市銀行的不良貸款和逾期貸款持續“雙升”,嚴格控制資產質量風險,在傳統方式之外尋求多種渠道處置不良資產,將成為銀行業的“新常態”。
(三)大力加強業務創新。互聯網金融、新技術的運用成為上市銀行發展的新動力,部分上市銀行將傳統金融與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元素結合,加快互聯網金融建設,提高互聯網化水平,大力推進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微信銀行及直銷銀行等互聯網渠道的建設和升級,加強了客戶黏性,提升了獲客能力,贏得了較好收益。
(四)著力拓展盈利來源。日趨嚴格的風險資本監管和利率市場化的影響,意味著商業銀行以貸款擴張為主、賺取凈利差收益的“重資本”模式受到挑戰,商業銀行應當加速轉向以中間業務增長為主、賺取手續費和傭金收入的“輕資本”模式,著力拓展盈利來源,積極提供綜合化的金融服務。
(五)切實落實國家政策。在應對經濟“新常態”的同時,上市銀行圍繞著國家戰略,支持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服務實體經濟;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發展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業務,發放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發起綠色基金。隨著普惠金融、綠色金融上升為國家戰略,未來這些領域將得到更多的政策引導和激勵,也將為銀行業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1]于研,魏文臻杰.銀行利差與表外業務的內生性研究——基于中國上市商業銀行2008-2013年的實證分析.國際金融研究[J],2015,(8).
[2]劉莉亞,李明輝,孫莎,楊金強.中國銀行業凈息差與非利息收入的關系研究.經濟研究[J],2014,(7).
[3]趙軻軻.利率市場化改革與商業銀行業務轉型研究.鄭州大學學報[J],2015,(11).
[4]中國銀行業協會利率工作委員會.完全放開存款利率上限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應對.中國銀行業[J],2015,(11).
[5]席波,吳永鋒.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凈息差的影響.經濟研究參考[J],2015,(9).
[6]馮靜生.關于提升凈息差管理水平的思考.北京金融評論[J],2015,(4).
[7]陳四清.新常態下的銀行經營管理.中國金融[J],2015,(6).
(作者單位:江蘇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