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市農村金融學會課題組
創新服務積極參與農業供給側改革
鹽城市農村金融學會課題組
當前國家正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加快我國”三農“事業發展。本文探討縣級農村金融主體如何適應形勢發展,積極創新產品和服務方式,更好支持農村地區經濟發展。
針對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現狀,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主要目標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升農產品生產的質量和效率,增強農產品安全保障能力。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依靠政策支撐、科技進步和資源投入,我國農產品生產取得巨大成就,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創造了世界奇跡。但這一奇跡的背后,也透支了土地的產能,帶來了若干問題:農藥和化肥大規模使用導致農田和農產品品質下降,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導致農業生產風險加大,土地資源的其他用途開發導致耕地面積縮減,年輕農業人口大量遷移導致農業生產后勁不足,特別是由于價差致進口糧食逐年遞增導致我國糧食自主供應率下降等等。解決上述問題,必須進行農業供給側改革,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提高農產品生產能力和質量水平,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二)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可持續運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我國農產品生產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于自然條件,特別是蔬菜、水果類農副產品“大年小年”現象普遍,豬肉生產周期明顯,價格波動較大,一定范圍內而言,由于受銷售端整體影響,農副產品增產并不代表增收。同時農業的基礎是農副產品生產,但其后續加工以及輸出銷售是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的關鍵,而我國許多農村地區,由于農產品加工轉化不足,以及銷售不暢,農副產品浪費現象嚴重,不能轉化為經濟效益。此外,農業作為基礎產業,各類農副產品生產需要綜合均衡發展,近年來,我國糧食增產、庫存增大,農副產品價格波動較大,影響了經濟發展。因此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需要積極引導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發展,加強農副產品市場和流通領域建設,發揮電子商務對于農產品流通的促進作用。
(三)提高農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努力消除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近年來,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迅速,據統計,2015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增長8.9%;但這一數據明顯低于城鎮居民,僅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7%,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勢頭未得到遏制;并且隨著農產品價格下行和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乏力“雙碰頭”,保持農村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難度加大。在鄉村建設上,整體上城鄉公共資源分配不均衡,農村公共事業發展依然滯后,農村人居環境還需治理恢復。特別是由于自然條件、教育水平、保障機制等方面的不足,農村中貧困人員還有很多,到去年末全國仍有55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要完成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的扶貧攻堅任務還需要付出很大努力。
為實現上述改革目標,各級地方政府根據中央規劃出臺本地實施意見,在農業供給側改革方面,正在或將要重點推進的工作有:
(一)優化農業種養結構。
在確保糧食供應安全的前提下,推動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具體措施包括:一是加強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的主產區建設,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以保障農產品有效安全供給。二是在各地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推動高效設施農業的轉型升級,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三是推進技術升級,實施節本增效和復合經營高效模式推廣行動,推廣輪作和間作套種、稻田綜合種養技術和農牧結合循環農業技術示范等模式。四是推進農林牧漁等多種經營協調發展,擴大牛羊產量,穩定豬禽生產,創造地方特色品牌,提高畜牧漁業規模化發展水平。五是根據市場導向和比較優勢的原則,科學規劃區域農業發展重點,加快培育農產品特色產業、農業產業帶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形成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為主導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格局。
(二)培育農業市場主體。
健全有利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長的政策體系,扶持發展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引導和促進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打造高素質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一是穩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二是發展合作經營型、統一服務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模式,支持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開展土地托管、聯耕聯種、代耕代種等多種形式社會化服務。三是鼓勵興辦形式多樣的農業公司,引導工商資本進入,發展一批“農業公司+農民合作社+農產品加工基地”為主要形式的產加銷一體化綜合體。四是實施新型職業農民推進培育工程,把農戶家庭農場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的重點,把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成現代農業建設的主導力量。
(三)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建設。
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促進農民增收,增進農民福祉,美化鄉村環境,全面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一是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整治,推廣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加強入河排污控制和水污染防治,鼓勵支持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二是推進城鄉供水、住房保障、公交客運、醫療服務和環境管理一體化建設,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三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充分調動農民發展高效農業積極性;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發展合作生產、訂單農業,讓農民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增加更多的經營性收入;鼓勵引導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創辦聯辦實體,提高工資性、投資性收入;推動農產品流通方式創新,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改造,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四是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五是組織實施低收入農戶增收脫貧攻堅會戰,強化牽手致富、結對幫扶責任。
農業供給側改革前景光明。農業供給側改革來自基層需要、出自頂層設計,是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富裕、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金融作為資源配置的核心,是引導經濟主體提高生產經營效率的關鍵。以基層農行、農商行、郵儲銀行等為主體的農村金融無疑應當充分投身其中,積極發揮重要作用。這既是促進“三農”發展的重要使命,也是加快自身改革發展的良好機遇。
農業供給側改革為農村金融發展提供了機遇。一是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投入加大,需要信貸資金參與。農村環境整治美化,道路建設、公共交通、水利設施、通訊網絡等基礎建設,高效設施農田建設,農村村居改造等項目均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僅依靠財政資金并不現實,信貸資金介入可為項目建成和資源優配發揮更大作用。二是規模農業擴大生產需要信貸資金支持,農村種養殖大戶為擴大農業生產,必然需要資金投入,相對民間借貸,銀行資金無疑是低成本資金。三是農產品深加工和運輸、銷售相關行業也是銀行支持的重點。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可以鏈式帶動相關產業興起,銀行可以實現全產業鏈金融服務。
相關改革措施也為農村金融發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持。一是建立政府增信機制。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許多地方政府出資或成立信用擔保公司、或成立風險補償基金等形式,為農村經濟組織貸款提供了有效擔保。二是建立農村居民資產登記交易平臺,為推廣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林權和水域灘涂養殖權等抵押貸款創造了條件。三是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探索開辦農村小額貸款保證保險和重要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點,有效降低了農業生產風險。四是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增加農村金融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改善農村金融環境。五是政府部門通過稅收和金融政策工具鼓勵和引導縣域銀行將更多資金用于當地貸款。
在參與農業供給則改革中,各農村金融主體的信貸資金是除財政資金和生產經營主體自籌資金外的重要來源,并且在體現資金使用的效率性和公平性上更能發揮作用。各金融主體應根據經營規模、科技發展水平、風險控制能力等因素,確定適合的路徑和方式主動服務和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
(一)明確金融支持重點領域。
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需要農村金融主體有所為,有所不為。一是扶優汰劣,大力支持特色農業、高效設施農業、綠色農業、循環農業等,并做好傳統優勢產業的轉型升級發展。二是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著力培育本地區有市場競爭力、有特色的、有潛力的農產品加工規模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金融在信息、結算上優勢,為龍頭企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系列化服務;引導企業與農民結成多種形式的利益共同體,采取“公司+農戶”的組織模式,培植實體型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激活農民內生動力,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三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在國家公共財政支持外,發揮政策金融、商業金融等對農村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建設的支持作用,如基本農田水利、農村道路橋梁、水電開發、通信網絡建設等,增加農村公共產品的金融供給。
(二)積極創新金融信貸產品。
當前各農村金融主體均重視信貸投放,但是,受缺少有效的抵(質)押物和信息不對稱影響,加之資金邊際成本高因素,農村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各金融主體應加大產品創新力度。有條件的銀行,一是嘗試增加直接融資模式,對經營規模較大的經營主體可以貸款、也可投資,形成投貸聯動。二是在農村推廣信用卡和信用卡分期業務,為農民提供消費貸款,使他們享受與城鎮居民同樣的金融服務。三是適度擴大農村居民和涉農企業抵(質)押物品種,除目前正在試點推進的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林權和水域灘涂養殖權等抵(質)押貸款外,有管理水平的銀行也可用企業持有的應收賬款、特許經營權、生產原料等、或農村居民的魚塘承包權、存欄牲畜等作為抵(質)物品種進行放款。四是引入政府或社會增信機制,加強與各類擔保公司或第三方中介合作,擴大信貸放款范圍。
(三)努力改進金融服務方式。
充分應用新媒體、新技術,建立全渠道的農村金融服務模式。一方面發揮物理網點作用。傳統的物理網點交易占比在下降,但客戶服務功能卻在提升,網點成為與電子渠道全面融合的基礎服務平臺。特別對于農村地區而言,面對面的客戶服務方式目前還是主流,為社會大眾所認可和需要。有條件的銀行應當抓好網點建設,增加農村客戶服務功能,并擴大客戶服務點。如農業銀行近年來加大投入,增加設備,提高基層網點現代化服務水平;并且近年來還在各行政村內與資信較好的商家合作設置“惠農通”服務站點,直接服務廣大農戶,取得明顯成效。另一方面重視新興渠道開發。有條件的銀行應當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從客戶需要的源頭進行創新投入,設計開發系統、流程與技術,及時根據客戶反饋進行測試與修改,把優異的服務推向市場。
(四)協調聯動發揮更大效應。
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農村金融主體作為重要的推動力量需要與各方密切配合、協調聯動,才能發揮最大效應。一是充分利用財政補償機制,配套信貸資金,緩解因農業貸款成本高而形成的貸款難的窘境,為農業供給側改革提供最為根本的融資支持。二是擴大農業保險范圍,引導農村經濟組織積極參加保險,抵御風險損害。三是金融主體間要密切配合,各農村金融主體應根據自身能力開展金融服務業務,形成既充分競爭、又相互補充的金融服務格局,這其中金融監管機構可充分發揮銀行間信息交流溝通的協調作用。四是普及金融知識,向廣大經營者提供智力支持。在農村普及如有關保險、基金、股票、證券等金融知識,引導經營者進行合適的投資、生產和消費。配合有關部門共同努力提高廣大農村居民的道德文化和法制修養,激發他們自主創業的意識,共同耕耘美麗富饒、充滿希望的新農村。
(課題組長:孫羊生 成員:黃國標、蔡祥、王勁秋(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