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崇杰 李璐迪
農村網絡金融業務拓展淺議
□仲崇杰 李璐迪
本文在對連云港農村區域調研的基礎上,分析網絡金融在農村普及應用情況,剖析網絡金融在農村市場推廣的難點及解決途徑,結合農行連云港分行實際,提出拓展農村網絡金融業務的具體路徑。
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縣域金融市場,如何立足實際,通過調整業務結構、改變客戶基礎、培育新型的支付環境,逐步構建起多維度、立體式、全覆蓋的農村金融服務網絡,是農行基層行面臨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網絡金融作為金融創新的新模式,已在與傳統金融業務的搏奕中顯現出越來越多的優勢與魅力,成為各家金融機構垂青的新寵,新一輪的以網絡金融競爭為主體的金融同業競爭已悄然拉開帷幕。網絡金融以其便捷的服務方式、個性化的產品等一系列優于傳統金融營運模式的特點和優勢,促使農行在農村金融市場上借以調整業務結構、改變客戶基礎、改善服務水平,把握新的發展機遇,實現創新轉型發展。
農村網絡金融業務的拓展,一是能夠有效解決農行物理網點金融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隨著前些年農行網點的撤并,農行的農村網點大幅減少,目前,連云港地區建制鄉鎮60個,農行農村網點僅有11個,而農信、郵儲等金融機構正以迅猛之勢在全市農村搶攤布點,農行在農村市場的業務拓展已面臨巨大挑戰。網絡金融不受地域的限制,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簡單易用的特點,因此,農行可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運用POS機、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等方式,為廣大農戶提供優質金融服務。二是可以有效解決農村資金矛盾,增強農村金融市場的聚集能力。就連云港地區而言,一方面廣大農戶的人均收入僅為12788元(全省人均16257元),處于全省下游水平,一般農戶收入普遍較低,不要說有閑置資金,能夠正常負擔子女上學、家庭醫療等支出就已勉為其難了,因此普通農戶對資金的需求十分迫切。另一方面,由于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中大量中青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外出務工人員所擁有的閑置資金,大量滯留于城市金融機構。而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進一步興起,資金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依托網絡技術優勢融通城鄉金融市場,促進一部分資金流向農村。三是有助于完成服務“三農”社會責任。目前農村金融市場仍然是整個金融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而與之相對應的是,連云港市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已呈現多元化、多層次發展的態勢,農產品市場已經初步形成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專業市場與綜合市場、批發市場與零售市場共同發展的多層次市場體系,龐大的農村經紀人隊伍,滯后的農村金融服務格局已難以與多元化競爭型農村流通市場對接。在不斷深化金融服務“三農”的總體要求下,擔負著服務“三農”社會責任的農業銀行,只有以農村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多種渠道,找準金融服務創新的切入點,為廣大農村客戶提供全方位服務,才能完成服務“三農”的歷史使命。網絡金融以其新穎、快速、便捷、靈活的服務優勢,無疑成為了基層農行破解金融服務創新難題的突破口。
農村金融作為現代農村經濟的核心,它所面對的就是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連云港市地處蘇北欠發達地區,農業在全市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而在現行的農村金融模式下,農村需要的、農民渴盼的農村金融支持模式與廣大農民群眾的需求之間仍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在網絡金融業務方面,農村市場還沒有被開發。一是廣大農戶對于網絡金融業務知之甚少。有數據顯示,在對連云港市16個新農村建設示范村中62位20歲至35歲的農戶的實地走訪和調查問卷分析中,未接觸過網絡金融業務的51位;聽說或接觸過網絡金融產品的9位農戶中,使用范圍也僅限于匯款和網上購物。二是金融機構在網絡金融方面在農村市場的各項投入明顯不足。目前,連云港市銀行傳統的自助支付設備ATM和自助銀行90%以上集中布放在城區,在縣域鄉鎮的布放率非常低;且手機銀行、POS機等金融終端在農村地區也沒有普及,現處于初級階段,農村購物支付交易方式基本是現金。三是現有的網絡金融產品還不能與廣大農戶的具體需求相契合。現有的互聯網金融業務本身在服務對象與產品設置上并沒有傾向于農村市場,如目前個人網銀主要用于購買理財、車險、基金以及網購、匯款等。然而,普通農戶更需要的則是與農業相關、與農村百姓相關的金融產品,比如需要將互聯網金融產品滲透到農資、種養、加工、倉儲、運輸等現代農業產業鏈中。由此可以看出,在現行的網絡金融市場開拓模式下,農村需要的、農民渴盼的網絡金融產品還離農村市場較遠。
(一)以物理網點服務轉型為推手,擴充物理網點的服務內涵。
一是把拓展農村網絡金融業務當做增強農行在農村金融市場競爭能力的必要手段,將傳統的金融服務與互聯網的優勢有機結合,通過多種渠道,以廣大農村客戶需求為導向提供全方位服務。二是轉變經營思路,跟上互聯網經濟時代的步伐。突破銀行傳統盈利模式,通過網點轉型,調整業務結構、改善客戶基礎、提升服務水平、建立和引入新的信息管理系統,積極參與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和發展。三是依托網點轉型,壓減高柜人員,成立專門的農村互聯網營銷與管理團隊,以高效的服務水準、周到細致的服務內容、快捷便利的服務流程,在農村互聯網金融市場上搶入口、搶流量、搶客戶,以產品新、門檻低、保安全為賣點取得廣大農村客戶的認可。
(二)依托互聯網金融有針對性地進行創新。
一是針對電腦和手機這兩種主要的互聯網接入方式,構建起多層次、多元化的農村金融網絡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技術和信息服務平臺,實現金融業務的流程創新。二是利用互聯網的大數據技術,將分散的農民和農村企業的各類信息進行整合處理,解決農村金融信息不對稱問題,向農民、小微企業提供創新的、定制的微型金融服務,實現農村金融產品的創新。三是致力于滿足廣大農村客戶的價值訴求。針對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目標客戶類型、消費習慣和消費模式的變化,找準網絡金融產品的新買點,特別是要將互聯網金融產品滲透到農村種養殖、加工銷售等產業鏈中,根據不同需求層次提供及時、有效的網絡金融服務。四是通過推動網點的二次轉型,逐步將網點從產品中心、服務中心和利潤中心轉型成為信息和管理渠道中心,將現有物理網點建設成數據挖掘的信息來源中心和交互式體驗的中心,實現金融機構的創新。
(三)致力農行網絡金融品牌的打造。
在產品設計上突出互聯網金融和農村市場的雙重特質,以體現新的競爭實力,搶占未來競爭的戰略制高點。一是將網絡金融服務與本地區農、林、漁、副特色優勢產業有機結合起來,對產業化龍頭企業實施名單制管理,為企業提供契合其商品、結算管理模式的“一戶一策”解決方案,加強互聯網金融業務推廣應用,積極營銷掌上銀行、智付通、電子商務等網絡金融產品,不斷提升“三農”金融服務水平。二是因地置宜,突出連云港的區域特質,推出個性化的網絡金融產品,既要區別于內地,又要區別于發達地區。要著力運用外向型經濟資源,找準產品切入點,推動國際貿易融資、涉外擔保、人民幣跨境結算和投融資等新型業務發展,滿足種養植業“走出去”的需求。三是在加強和電商企業合作的同時,著手創立屬于農行自己的綜合化網絡金融平臺,業務要涵蓋B2B、B2C支付結算、托管、擔保、融資等線上服務,有規劃、有步驟地加快網絡金融在連云港農村市場的推廣,以體現新的競爭實力,搶占未來競爭的戰略制高點。四是以安全規范為保障,加大產品推廣力度。互聯網金融的安全問題是品牌打造的關鍵,只有在確保廣大客戶利益不受損害的前提下,才能保證互聯網金融在農村市場的長遠發展。
(作者單位:農業銀行連云港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