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萍
淺議金融服務農村供給側改革
□閆萍
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加強農村供給側改革,本文分析了金融服務農村供給側改革的現狀,提出了金融機構通過探索消費金融、創新金融服務、借鑒互聯網金融以及完善農業保險制度等服務農村供給側改革的建議。
農業是安民之基、固國之本。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農村供給側改革要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下,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
經濟新常態下,金融機構所處的內、外部環境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農村經濟發展也面臨著農村金融供給與需求不匹配的情況。從需求看,農村金融需求新特征不斷顯現。隨著農民收入水平持續增長,農村消費資金越來越旺盛,消費產品呈現多樣化,消費需求的增速也明顯高于城市水平。隨著土地制度改革的有序推進,農村土地加速流轉,集約化趨勢顯現,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孕育而生,農業生產結構持續優化,現代農業化提速轉型,生產性金融需求呈現規模化、層次化、多元化。
與農業經濟的蓬勃發展相比,農村金融的供給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農村金融需求。政策性金融機構服務范圍較窄,支持作用較小;大型商業銀行城鄉支持不平衡現象嚴重,支農服務不足;中小型農村金融機構數量不多,資金量供給量較少;民間金融機構金融供給成本高,經營風險不斷顯現。農村金融發展水平不能很好地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動力支持,成為農村經濟改革中的瓶頸。那么,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農村金融機構應該如何改變金融供給方式,創新金融供給產品,優化金融供給結構,從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一個新的議題。
(一)探索消費金融,適應農村金融市場需求。
近些年來,農村金融消費呈現出新的特點。農業生產性消費需求量不斷增加,資金需求呈現季節性、周期長特點,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產業轉型、規模擴大的資金需求旺盛,生產性資金缺口較大;農村生活性消費金融需求提速增長,生活改善性消費需求較大,資金使用時限較長。而傳統農村金融信貸以短期貸款為主,貸款額度小,不能滿足現行農戶信貸需求。因此,金融機構要加大農村金融供給,提高農村信貸投放。
1.針對生產性消費金融需求。在創新實踐過程中,金融機構要進一步把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金融需求者,結合農產品生產流通的經營特點及自身業務實際開展供應鏈融資業務。以農業龍頭企業為切入點,瞄準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各個環節,創新金融服務方式和服務產品。有效拓寬抵押擔保物的范圍,提高貸款評估手段,借鑒性地開展大型農機具、存貨、大額訂單、應收貸、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等業務,引導資金配置向農業現代化企業傾斜,有效促進農業生產龍頭企業、小微企業等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
2.針對生活性消費金融需求。應著力于進一步細分消費金融市場,豐富優化現有產品結構。針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收入水平的客戶,提供信用方式、期限結構、信貸利率、還款方式不同的消費信貸金融產品,滿足農村群眾多元化、多層次的消費金融需求。充分借鑒普惠金融思路,采用小額分散的服務模式,貼合當地農戶的實際需求,推出普惠金融卡、創業貸款、建設貸款、扶貧金融貸等產品,促進“三農”,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的金融服務需求。
(二)增加農村金融供給機構,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方式。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競爭不夠充分,金融機構不夠齊全。據統計,目前全國有“零金融機構鄉鎮”數2868個,只有1家金融機構的鄉鎮有8901個。設立在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大部分只有農村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兩類。郵政儲蓄只存不貸,農村商業銀行提供存、貸款服務,獨占賣方市場,競爭意識淡薄,經營管理缺乏創新,在同業競爭中逐漸處于劣勢。因此需要不斷增加農村金融供給機構,實現多元化發展。農村金融機構要加快金融服務的創新力度,最大程度地滿足客戶的多樣化和標準化服務需求。
1.創新服務內容。順應供給側改革后的大趨勢,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如核算服務、自助服務、咨詢服務、財富管理服務等。同時創新服務規范,全面提升標準化服務能力。
2.創新服務文化。農村金融機構要不斷創新服務文化,提升競爭軟實力,立足自身實際,堅定不移地走標準化、特色化、國際化的經營道路,把最好的服務文化、服務環境提供給客戶,打造農村金融服務品牌。要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從根本上刺激農村經濟活力,提高農村金融供給的效率。
3.創新支持新型服務行業。順應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相互融合的潮流,把握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著眼于特色旅游村鎮、新型農村合作社、智慧鄉村等主體,參與到旅游項目考察、規劃、開發和評估的過程中,發展農村文化金融、農村教育金融、農村科技金融。
(三)加速業務轉型,推行移動互聯的“農村電商+信貸”模式。
2015年11月出臺的《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中明確要求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擴大農村金融服務規模和覆蓋面,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全面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加快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競爭適度、風險可控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2015年10月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加大農村電商政策扶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網上支付、供應鏈貸款等產品,簡化小額短期貸款手續,加大對電商創業的信貸支持。”讓億萬農民通過“觸網”走上“雙創”新舞臺。
國家對農村電商以及農村金融服務給予政策支持,給農村金融機構帶來新的增長動力。農村電子商務服務可以包含多項內容,如網上農貿市場,進行農產品市場行情、商業機會、產品信息的發布,迅速傳遞農林牧漁業的供求信息;如特色旅游的推廣,通過宣傳打開農村旅游的知名度,全面介紹旅游線路和特色產品,發展旅游經濟;如招商引資,搭建政府部門招商引資的平臺,展示農產品生產基地和投資環境,更好地吸引投資者前來考察投資經營。
農村電商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帶動了農村金融機構信貸的發展,所以,應推行“農村電商+信貸”模式,加大對農村電商產業的扶持,對符合條件的給予擔保貸款和貼息,簡化貸款手續,提供電商創業的信貸支持,讓農村電商人才通過信貸的途徑,推動農業產業升級,促進經濟的增收。
(四)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加強農業經營的風險抵御能力。
農業生產經營面臨著較大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天氣、環境、自然災害等不可控因素對農業經營產出影響較大。農產品的供求關系不穩定,導致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加大,市場風險也較為明顯。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農業保險來分散風險的需求強烈。但現有農業保險存在著保險產品少、提供保障不足等問題,不能與農村金融機構形成良好的互動,農業保險體系迫切需要不斷改善。在農作物種植險、養殖險等保險品種的基礎上,擴大財政保險保費補貼范圍,增加大型農機具等保費補貼品種,適應農業生產方式的變化。
中國的農村經濟是中國未來經濟的核心引擎之一,也是最有活力的部分之一。農村供給側改革是農村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更是農村金融改革的大好機會。農村金融機構應順應潮流,在農村供給側改革的浪潮中完成蛻變,助力農村金融行穩致遠。
(作者單位:農業銀行南京城東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