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曉禾
華羅庚:從失學學生到蜚聲世界的數學家
文/丁曉禾

1936年,華羅庚留學英國劍橋大學,1946年,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高等數學研究所魏爾教授的邀請,華羅庚訪問美國。到美國后,美國中部阿爾巴勒城的伊利諾大學聘請他為教授。1950年回到新中國。1985年病逝。
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出生在江蘇省的一個小縣城——金壇。
那時,這個江南小鎮還籠罩著一層愚昧和迷信的氣氛。華羅庚剛出世,便被裝在一個籮筐里,上面又反扣了一個籮筐,說是可以消災避難。
然而,老天并沒有給華羅庚消災避難。他幼年時家境貧貧寒,全家靠父親開的一個小雜貨店為生。15歲那年,他從金壇縣初中畢業后,到上海中華職業中學念書。由于交不起飯費,只讀了一年就失學了。他只好在父親的小雜貨店里充當助手,幫助料理店務。
但他沒有灰心,仍堅持自學。他深深地愛上了數學,好不容易借來一本《大代數》、一本《解析幾何》,還有一本只有50頁的《微積分》,如饑似渴地學。在柜臺上,常常一邊放著算盤,一邊放著數學書籍。由于心思全用在書上,有時顧客來買東西,他竟答非所問,大家便稱他為“書呆子”。
他的父親看不懂數學書上的那些古怪“符號”,對兒子大發脾氣:“你看這些天書做什么?書又不能當飯吃,還不趕快招呼顧客?”多年后,西方一本數學雜志上刊登的一幅關于他的漫畫,畫中的他抱著幾本破書,被拿著燒火棍的父親追得滿屋子亂轉,正是他當時情況的寫照。
他父親還幫別人收購蠶絲,白天收購,晚上結算。有一天晚上算錯了一千多元。當時金壇有“拜狐仙”的迷信,家里人點上香燭,求狐仙幫忙??墒乔罅撕?,還是算不清。
華羅庚把兩大本帳簿拿來自己算,結果他沒花多少時間,就把帳目全算清了。父親一看,學數學還有點用,這才放松了對兒子的恫嚇。
華羅庚有個王維克老師,曾留學巴黎大學,是個很有學問的教育家、翻譯家,王維克很喜歡聰明好學的華羅庚,常常借給華羅庚一些數學書。王維克當了金壇中學校長后,就讓華羅庚當校庶務兼會議,月薪18元。有了正式工作,華羅庚能夠自立,就在18歲那年結婚了。 妻子叫吳小元,是一個清秀而又賢惠的婦女。
他19歲那年,母親因病去世,自己也染上了可怕的“傷寒”。這場大病使他左腿胯關節骨膜粘連,變成僵硬的直角。從此,他必須扶著拐杖走路,金壇中學的差使也丟掉。
他變成跛子,但并沒有倒下去,仍頑強地埋頭于數學書籍中。多年后有個記者問他,為何選中數學,他說:“我別無選擇。學別的東西要到處跑,或者要設備條件。我選中數學,因為它只需要一支筆,一張紙——道具簡單”。
有一天,華羅庚借到一本《學藝》雜志,看到第7卷10號上刊載了蘇家駒教授的《代數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一文??粗?、看著,他發現教授的論文居然寫錯了。
華羅庚問王維克:“我能不能寫文章,批評蘇教授的錯誤?”
王維克答道:“當然可以。就是圣人,也會有錯誤!”
于是,19歲的華羅庚寫出了批評大學教授的文章《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他把文章投寄給上海《科學》雜志。
不久這篇論文登在了《科學》雜志第15卷第2期上。
這篇文章引起了熊慶來教授的注意。熊慶來,中國數學界的老前輩,曾留學法國,自1926年起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1930年,他成為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
熊慶來細讀了華羅庚的論文,抬起頭來問周圍同事:“這個華羅庚是哪國留學生?”沒有人能夠回答。再問:“他是在哪個大學教書的?”同事們仍是面面相覷。
后來,熊慶來教授托人查訪,這才獲知華羅庚竟是一個小鎮上的失學青年,大為震驚。
熊慶來寫信給華羅庚,請他到清華大學來。
華羅庚一貧如洗,要去北京就得借債。再三猶豫,終于婉言謝絕了熊慶來的邀請。
誰知熊慶來愛才心切,復信說:你不來京,我專程赴金壇拜訪!
這樣,華羅于1931年夏來到清華。
限于資格,他只能當數學系的助理員,月薪40大元,比他在金壇中學的薪水高一倍多,而且清華大學給他提供了更好的自學條件。他每天徘徊在數學海洋的岸邊覓珍探寶,只給自己留下五六小時的睡眠時間。他甚至養成熄燈之后,也能看書的習慣。他在燈下拿出一本書,對著書名思考片刻,然后熄燈躺在床上,閉目靜思,心馳神往。他設想這幾個題目到了自己手里,應該分做幾章幾節。有的地方他能夠觸類旁通,也有的不得其解。他翻身下床,在燈下把疑難之處反復咀嚼。一本需要十天半個月才能看完的書,他一夜兩夜就看完了。
1936年,由熊慶來教授推薦,華羅庚前往英國劍橋大學留學。
在劍橋大學,由于他沒有“正統”的學歷,不能當研究生,只能作為旁聽生。
但華羅庚不在乎拿不拿得到學位,只是一個勁地在這座古老的大學里汲取知識的營養,向新的數學高峰挺進。
憑著這股忘我的拼勁,在短短的兩年多時間里,華羅庚就向華林問題、塔內問題、奇數的哥德巴赫問題·發動一系列猛攻,寫出了《論高斯的完整三角合估計的問題》等十幾篇論論文。
他的真知灼見使英國人為之傾倒。英國20世紀聲名顯赫的數學家哈代聽到這個消息,興奮地說:“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寫成是無法改進的,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他關于“塔內問題”的論文,被譽為“華氏定理”。
1938年,華羅庚從英國回來,被任命為西南聯大教授。他住在昆明郊外的一條小山溝里,全家只有兩間小廂樓。樓下是豬欄、牛廄,蚊子、蒼蠅、老鼠成群結隊。但就是在這樣艱苦的地方,他寫出了煌煌巨著《堆壘素數論》。
他把這部巨著送到中央研究院,卻杳無音訊。所幸的是,他手頭還保存著英文稿。后來,他把英文稿寄給了蘇聯的維諾格拉托夫院士。這部在舊中國無法出版的巨著,在蘇聯被譯成俄文出版。1945年,華羅庚受蘇聯對外文化委員會的邀請,訪問了蘇聯。蘇聯學者曾鉆研過華羅庚的著作,對他的成就給予高度贊揚。
1946年,華羅庚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高等數學研究所魏爾教授的邀請,訪問美國。到美國后,美國中部阿爾巴勒城的伊利諾大學聘請他為教授,年薪一萬美金。華羅庚不再是“窮教授”了,而成了“洋教授”、“闊教授”。他的全家住在伊里諾斯州阿爾巴勒城的一座舒適的洋房里。美國還給華羅庚配備了四個助手,一個打字員。
不久,中國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五星紅旗在中國大陸飄揚,新中國誕生了。
華羅庚心向祖國。不過,要下決心放棄美國優裕的生活條件和科研環境,卻非易事,畢竟他是一位年薪1萬美元的“終身教授”。華羅庚足足猶豫了半年,他每天關心著來自祖國的新消息。新中國,像磁鐵一樣吸引著他。最后他下定決心回到祖國。
1950年3月16日,華羅庚帶著妻兒回到北京。當時,新華社發表了如下電訊:
“聞名全世界的我國數學家華羅庚教授已于本月16日自美國返抵首都北京,并已回清華大學任教。華氏系于1946年應美國伊利諾大學之聘,前往講學。華氏回到清華大學以后,受到該校學生的熱烈歡迎。華氏在回國途中曾發表一封給中國留美學生的公開信,號召留美學生回國為偉大的祖國建設和發展而努力。”
20世紀50年代,是新中國科學事業的清明時節,春光明媚,風調雨順。華羅庚沐浴在黨的陽光下,他的學術研究進入了鼎盛時期。他的《堆壘素數論》由俄文翻譯成中文出版了。洋洋60萬字,傾注了他四年心血的《數論導引》也出版了。美國數學界震動了,《數學評論》撰文寫道:“這是一本有價值的重要的教科書,有點象哈代與拉伊特的數論導引,但它在范圍上遠遠超過了它!”他的《典型域上的調合分析》一文發表了,榮獲中國科學院頒發的一等獎。他和萬哲先合著的《典型群》一書,在國內外引起更大的反響。國外數學家又一次驚嘆了,說:“這是他最重要的學術成就之一!”
回國以后的幾年中,在毛澤東的關懷下,華羅庚自1965年起,開始在工農群眾中推廣“兩法”——優選法、統籌法,并寫出通俗易懂的《優選法平話》、《統籌法平話》。他帶領小分隊“夏去江漢斗酷暑,冬往松遼做冰霜”,把“雙法”送到群眾手里,為國家創造了價值億萬元的財富。他和群眾同甘共苦,被人們稱為人民的科學家。
但在十年動亂中?!皟煞ā笔艿搅恕芭小?。北京科教電影制片廠拍攝了影片《優先法》,受到了刁難,張春橋說影片是“引導青年人崇拜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直到周恩來總理親自看了電影,同意公映,這才在1973年國慶節上映。
1974年,江青在法家著作注釋會上,公開點了華羅庚的名,亂扣帽子。甚至說華羅庚到20個省市推廣“兩法”是“游山玩水”,殊不知華羅庚腿腳不便,他怎能去“游山玩水”?
粉碎“四人幫”后的1979年,華羅庚“雙喜臨門”。一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他多年的愿望;二是在應邀訪問法南錫大學時,被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1979年,華羅庚教授訪問英國時,英國伯明翰大學舉行學術交流會,光臨者都是數學界名流,華羅庚也應邀出席。席間,一位風度翩翩的女學者走到華羅庚面前,突然問道:“華先生,您不為自己回國感到后悔?”女學者的話,使他想到當年那些異國友人的嘆息以及自己所走過的道路,便斬釘截鐵地說:“不,我回到自己的祖國一點也不后悔!”。于是,一片贊語夾雜在掌聲中,洋溢在整個大廳?!拔乙米约旱牧α浚瑸樽鎳鲂┦虑?,并不是為了個人圖舒服,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祖國”這是他的肺腑之言,他一生的奮斗目標。
1985年6月12日,75歲的華羅庚心臟病突發,病倒在日本東京大學的講臺上,日本心臟病專家盡了一切努力,也未能使他再清醒過來。
蜚聲國際的數學家就此隕落。他實踐了生前多次表示過的意愿: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摘編自珠海出版社出版《中國百年留學全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