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族與兩套巷子
文/王道
【編者按】張家四姐妹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她們在民國時期被稱為“張家四才女”。四才女分別嫁給了中國現代著名昆曲小生顧傳玠、語言學家周有光、文學家沈從文、德裔美國籍漢學家傅漢思。一門四女嫁給四位知名人物,史上罕見。張家四姐妹的經歷堪稱傳奇。張家四姐妹的曾祖父曾任清朝政府的江蘇巡撫,父親張冀牖是著名的教育家。四姐妹中的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生于安徽合肥。張充和則是在1914年出生在上海。張氏家族合肥的家在龍門巷,張冀牖1918年遷居蘇州后,四姐妹蘇州的家在九如巷。龍門巷與九如巷,自然就與張氏家族有了不解的因緣。

張家十姐弟 前排左起:張充和、張允和、張元和、張兆和

蘇州九如巷
有關合肥張家四姐妹的家族歷史,總繞不過兩個重要的地名:合肥龍門巷、蘇州九如巷。
張家四姐妹中,元和、允和、兆和出生于合肥龍門巷張公館。這里曾是淮軍將領張樹聲在合肥城區的公館。龍門巷所住名門不少,合肥李家、許家都有幾代人在此居住,一直到辛亥革命爆發才陸續散去。
張樹聲的長孫、即張家四姐妹的父親張冀牖結婚時就在龍門巷,新娘是來自揚州鹽官陸靜溪的千金陸英,送嫁妝的隊伍從合肥四牌樓一直延伸到龍門巷,足足排了十條街。后來這個細節成了張家人一個遙遠和盛大的家族記憶,隨著三個女兒的出生,新革命的爆發以及家族內部的悄然變化,張冀牖選擇了舉家遷徙,前往上海。
到了上海不久,四女充和出生,在幾個月大時因為奶媽缺奶以及家族原因被叔祖母識修抱回了合肥張公館。這位識修即李鴻章的侄女,是張公館當時的掌管人。她一生虔誠向佛,把家中的房子無償供給慈善機構使用,還允許窮困的親戚住在里面。張公館無意中成為后來的才女充和的重要啟蒙地,在這里她度過了最為傳統的少年時期,讀孔孟、習書法、聞簫聲,也常常聽那些老傭人們講述過去的歷史和人情世故。
1937年夏,抗戰爆發,張家人從江南舉家逃回了合肥張公館,張冀牖帶著兒女們再回老家,一切物是人非。且不允許他們做更長的逗留,日軍很快占據了合肥城區,他們繼續往鄉下張老圩子逃去。就是那次逃難,讓張冀牖永遠地留在了老家。1938年秋,張冀牖因病在肥西鄉下去世,當時倉促下葬,至今墓地還沒有找到。
再后來,張家人再回合肥,發現龍門巷已經消失了。尤其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后,很多城市的地名和規劃都發生了巨變。
曾見過張充和年輕時在龍門巷的留影,戴著時尚的寬檐大帽,坐在巷子口假山旁,留下了一個美麗的倩影,隨著時光的變遷,照片已經不太清楚了。龍門巷的記憶,或許注定成為久遠的記憶。
欣慰的是,還有九如巷。
蘇州九如巷東出五卅路,向西折南通十梓街,向北穿越住宅樓可抵體育場路。巷長161米,寬4米,彈石路面。
這條巷子走過了張冀牖與陸英的身影,走過了張家四姐妹的身影,也走過了顧傳玠、周有光、沈從文、傅漢思等人的身影。
九如出自《詩經》,分別為: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山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如松柏之茂。
張家辦學樂益女中即在這里,早期招生簡章的校址就是“皇廢基”三個字。皇廢基旁即是城市大操場,早年曾是處決犯人的地方,張家四姐妹的記憶文章可知,她們記得早期經過時還能見到人的骷髏頭。
皇廢基現在已經少人記憶,倒是旁邊的錦帆路常為人記起,這里住著章太炎、葉楚傖等名家。錦帆路原本是內城邊的一條河,張士誠用錦繡絲綢做船帆,泛舟游玩,于是,留下了錦帆路的地名。周有光與張允和新婚時一度就住在錦帆弄,周老先生百歲后還記得,錦帆弄以前是有水有船的,新中國成立后都被填掉了,名不副實了。
九如巷幾十畝地最早是陸英購買來準備辦學及發展蠶桑絲織事業的,可惜她英年早逝,未能如愿。倒是張冀牖的女中在此辦得風風火火,走出了丁景清、匡亞明、張聞天、侯紹裘、葉天底、胡山源、葛琴、黃慧珠、上官云珠、許憲民、葉至美等師生。還成為共產黨和國民黨的地下黨部。
更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于沈從文來到了九如巷,1933年夏,沈從文帶著特殊的“聘禮”大膽穿越現實藩籬,終于走到了張兆和家門前。這一年九如巷的夏天尤其熱,卻給沈從文無窮的熱情,“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終于他迎來了人生最美的一個季節。
此后,九如巷是沈從文常來的“勝地”,政治運動、北方大地震時,他在這個略顯僻靜的小巷深處,為《中國服飾史》做著構思,也為他的小說一遍遍做著繡花似的修改。之余,他在小五弟張寰和陪同下逛觀前街、游拙政園、淘舊書、登天平山,有時還去皇廢基逛逛菜場,真是難得的“偏安”時期。
短短的九如巷里,樂益女中已經走過了近百年的歷史。張家小院里的老井依舊清冽,迎接著一批批慕名前來拜訪的客人。

張冀牖和張家四姐妹抗戰之前在蘇州九如巷老家
摘自2016年6月16日《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