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用文
我國早期工人運動的領導人張浩
文/陳用文
張浩,是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者,中國共產黨工人運動主要領導人之一,湖北黃岡人,原名林育英。1921年參加惲代英創辦的利群書社,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去長沙、安源從事工人運動,曾任中共安源地委委員兼安源路礦消費合作社營業部主任。1924年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次年回國,歷任中共上海滬東區委書記,漢口市委書記,湖南省委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上海滬西區委書記,滿洲臨時省委書記,全國總工會常委,海員工會黨團書記。1933年赴莫斯科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曾出席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1935年回國,歷任中共中央白區工作委員會副書記,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政委,中共中央職工運動委員會副書記,曾主編《中國工人》月刊,是中共第六屆中央委員。
1948年7月29日,中共中央致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的祝詞中說:“我們相信,在歷史上有‘二七’罷工、‘五卅’罷工、省港罷工、上海三次起義和第一次大革命時期普遍全國的罷工斗爭和廣州起義等光榮傳統的、曾經產生過象林祥謙、施洋、劉華、趙世炎、汪壽華、蘇兆征、王荷波、郭亮、鄧中夏、項英、許白昊、張太雷、羅登賢、楊殷、林育英、鄧發等英雄人物的中國工人階級的今天的代表大會,必能勝利地完成這些光榮的任務。”林育英即張浩,可見,張浩是早已載入光榮史冊的中國工人階級著名的英雄人物之一。
張浩是工人出身的杰出的工運領袖,他對工人有著一種天然的深厚感情,他最了解工人,也最關心工人的切身利益。他生活在群眾之中,與群眾有著血肉的聯系,他的心和工人的心是相通的。他最了解工人,也最能聽到工人的呼聲,摸到工人的脈搏。因此,他的話工人最愛聽,工人也最聽他的話。
張浩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工人黨員之一,長期從事工人運動。他不但有豐富的斗爭經驗,而且具有善于聯系群眾的工作作風和工作方法。我有幸曾經是他的學生,耳濡目染,對他的作風和方法有一點體會。我想,這也值得我們今天的工會工作者深思、繼承和發揚。
首先,他的作風是什么呢?就是群眾化的作風,和群眾打成一片,時時都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人。
他身為黨的中央委員,長期從事地下工作,三次負傷,兩次被捕,受盡酷刑,但始終堅持一個共產黨員的氣節,保護了黨的秘密和同志的安全,錚錚鐵漢,敵人也為之膽寒。他從共產國際回國后,參加黨的中央政治局的工作,為黨立了大功。他做張國燾的工作,避免了紅軍和黨的分裂,又是援西軍和開赴抗日前線的一二九師的政治委員——如此功勛卓著,他是在黨內外和國內外都享有崇高威望的老革命家,卻始終以一個普通工人的面目出現,從來不說自己的功勞,沒有一點架子。他是由他親手創辦起來的工人學校的校長,他在學員大會上說:你們不要叫我校長,叫我老張,或者叫我張浩。同學們當時聽到校長這么說,馬上就感到他是自己人,感到一種親切和信賴。他和工人之間在感情上沒有距離,人們愿意和他接近,心里有什么話都敢向他當面直說,毫不拘束。
張浩對群眾總是滿懷熱情、關懷備至,尊老愛幼是他突出的美德。延安中央職委有三老:朱老、劉老和吳老。后來又增加了兩個王老(上海王老和法國王老),共稱五老。大家都對張浩和中央職委的五老表示尊敬和愛戴。
朱老叫朱寶庭,老海員,也是1922年入黨的工人黨員,曾參加領導香港海員大罷工和上海五卅運動,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太平洋職工國際委員、海員工會國際委員。1931年去蘇聯參加赤色職工國際工作,1933年回國到閩浙贛蘇區負責工會工作。后到上海參加抗日救亡運動,抗日戰爭爆發后到延安,任中共中央職工運動委員會委員。
劉老叫劉達潮,又名劉耐,也是香港海員大罷工著名的領導者之一。吳老叫吳創國,是毛澤東在湖南建黨、開辟工人運動時最老的工人黨員,是成衣工人。上海王老叫王景云,第一次大革命時曾任上海總工會委員長。法國王老叫王慶元,法國華僑工人領袖,抗日戰爭爆發后回到延安。
這些老工運領袖,長期從事地下斗爭,都是未婚的單身老人,無兒無女沒有家,回到延安就是他們的家,中央職委就是他們的家。
1940年12月12日,張浩在病床上給朱老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祝壽信,信中說:“我病在床上時常想到:一個在資本主義、軍閥、官僚剝削壓迫制度下的老工人——一個六十歲的老工人,無兒、無女、無分文的積蓄(不可能有積蓄),口里只有三、四個無力的牙齒,上唇則是蓋不住牙的缺嘴,手指頭只剩下七個,眼睛則是半瞎,突然被工廠或輪船上的主人象一只‘破草鞋’趕出來,怎么辦呢?這種凄慘的遭遇和痛苦是無法形容的!……生活起居則是享受延安頭等的待遇,外加保健委員會的照顧,牙齒用金子鑲起來了,不僅有‘水皮襖’(有酒吃),而且有火皮襖,日常專有‘小鬼’侍候,開會看戲坐在最前列。你這種愉快而幸福的生活,開辟了中國工人待遇的新紀元,……”張浩還把由冀察工人游擊隊從一個大漢奸那里“拿來”的一件珍貴的狐皮大衣送給朱老,以表示對朱老的敬意。
張浩就是這樣由衷地尊敬革命老人,把他主持日常工作的中央職工運動委員會辦成了老工人之家,并且由此形成了工會是敬老之家、職工之家的優良傳統。
張浩對童工非常關心和愛護。當他為創建安吳堡青訓班職工大隊和籌建中央職工運動委員會到西安去招生和搜集工運材料時,發現西安大華紗廠的童工,遭受著殘酷無情的壓迫剝削,從中招收了幾名骨瘦如柴、孤苦伶仃的十一、二歲的小童工帶到延安,在中央職工運動委員會,一面教他們當機關的“小鬼”,照顧“三老”、“五老”,也為工作人員打水打飯。后來,有的送到延安的工廠當學徒,有的還送到中央警衛團,有的還分配到毛主席身邊,一直進城到中南海。現在,有的還成了地方的負責干部。隨張浩住院的那個“小鬼”,后來經過培養還成了醫生。
張浩對工人干部關心愛護,在原則問題上嚴格要求。1938年9月,我從武漢國民黨監獄被釋放出來回到延安,因腿腳糜爛,由抗大二大隊(職工大隊)送到侯家溝,后又轉到排莊醫院,張浩得知我這個從白區負傷回來的產業工人,十分關切,在大雪天派人將他自己騎馬披用的皮斗篷給我送到醫院。還給我送去為中央職委寫材料用的紙和筆,真是雪中送炭,使我感到無比的溫暖和幸福。1939年4月,我聽到工人學校就要開學的消息,非常興奮,不顧尚未痊愈的腿傷走到橋兒溝直接去找張浩。他見我出院也很高興,問我組織關系帶來了沒有?我說沒有,醫院說給轉來。他說不行,你自己回去拿來。我毫不猶豫地又走回醫院去拿組織關系。這件事,給我當年這個年青的黨員以組織觀念的教育,終身難忘。至今有同志還提起這件事說:“張浩對你非常愛護,甚至勝過對他的兒子;對你的要求也特別嚴格。”大家常說,他對群眾有一種特別的吸引力,那就是他對群眾總是懷著一團火熱的心,設身處地,將心比心,諄諄善誘,以理服人。他是群眾真正既尊敬又愛戴的人。
張浩為什么會對群眾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他說:“我們工人本是平平常常的人,現在知道自己應做的平平常常的事,用群眾的力量干到底,這必然會取得勝利。工人階級的力量與精神就在于此,共產黨的力量與精神也在于此。”我想,張浩的力量與精神也在于此。他是工人階級著名的英雄,也是工人階級中平平常常的人,永遠和群眾在一起,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這就是張浩對群眾能有那么大吸引力的原因。
第二,張浩聯系群眾的方法是什么呢?
一是要用民族的大眾的方法。說話,要使工人聽得懂、聽得進、聽到心里去。比如他常說“工”、“人”兩個字連起來就是“天”,工人團結起來力量就大了。
二是做工人群眾的工作要深入下去。一個人、一個人地去做。教工人識字,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去教。張浩自己就是這樣做的。工人學校七、八百名學員,來自五湖四海,各行各業,還有來自海外的華僑工人,從安吳堡青訓班職工大隊到抗大二大隊(職工大隊)到工人學校,他幾乎都親自與學員談過話,和我就談過不只一次。
三是以身作則。他有一句延安同學都知道的名言;“工人不是金字招牌,是實際行動的模范。”張浩自己就是這樣的模范。職工大隊從延安城里往東郊柳樹甸搬家,當時的天氣很冷,延河的水已冰涼。干部只是在河邊下命令,動員過河,可是大家怕冷,彳亍不前。張浩渾身是病,這時毫不猶豫,脫下鞋襪,卷起褲腿,帶頭趟水過河。這是無聲的命令。大家也就紛紛脫鞋下水,順利渡過了冰冷的延河。中央職委兩次搬家,他總是選擇地址方向較差的地方,而把較好的地方讓給別人。機關的同志都過意不去,認為他身體不好,多次坐牢受刑,有風濕病,不宜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居住。他總是說服我們,不要去爭,環境是人改造的嘛!后來,我們在窯洞前種花種菜,也確實把環境改造得很美。
這里還有一個小故事,應該順便提一下——
1939年秋,中央職委從橋兒溝搬到延安北門外緊貼城墻的山頭上,把環境修飾一新,適逢當年的中秋節。機關工作人員絕大多數是年青人、單身漢,那時的“三老”和張浩也是單身。張浩在窯洞前和我們這些年青人共同賞月,談笑風生,雖無月餅瓜果,卻也其樂融融,人間天上。從此留下“老和尚”(當時大家對張浩的愛稱,張浩在白區對付敵人的搜捕時,確實一度當過和尚)和我們這些小和尚歡度佳節的佳話。
張浩是個目光遠大、胸懷寬廣的人。他到過全國許多地方,經受過許多磨難。他參加過許多國際會議,與許多不同國籍、不同膚色、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信仰的工人在一起開過會,交過朋友。他給我們講故事,描繪那些國際交往的場合,有聲有色,引人入勝,真是感動人,教育人,使我們這些在延安窯洞里的中國工人,看到了真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我們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目標就是“團結起來到明天,英特納雄納爾就一定要實現!”
張浩的偉大之處還在于:
第一,他是一個勤學苦練、知識淵博的人。為了研究中國工人的產生、發展和中國工人運動的歷史,他專門到西安跑圖書館,親自作資料卡片,回來編寫職工運動教材。他親自領導我們機關工作人員,學習當時被稱作馬列主義百科全書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從粗讀、質疑到精讀,他都耐心地為我們輔導,并且幫助我們養成讀書的習慣。他不但勤奮讀書,誨人不倦,還勤于寫作。他寫的東西還請別人幫忙審閱修改,虛懷若谷,不恥下問。他身體不好,總是戴著健腦器,夜以繼日、孜孜不倦地學習,堪稱好學的模范。
第二,他十分重視工人干部的培養。早在1938年11月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他就提出:訓練工人干部是我們與工人階級密切聯系的樞紐,是目前工作最中心的一環。為此,中央決定把在前線任一二九師政委的張浩調回延安,任中央職工運動委員會副書記和工人學校校長。他親自編教材、講課,創辦和主編《中國工人》月刊,親自寫稿和組稿,為培養黨的工人干部嘔心瀝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張浩是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也不愧是當代中國工人教育的先驅。
第三,張浩有許多名言,流傳至今。除掉上面說到的“工人不是金字招牌,是實際行動的模范”這一句外,還有“政治上要向上看,生活上要向下看”,“要鍛煉、鍛煉,再鍛煉”,“要在變動中看人,要經得起各種考驗”,“要有百折不撓,干革命干到底的精神”。張浩把“堅定”二字放在工人學校校風“堅定、團結、嚴肅、活潑”的首位,就是要我們做一個政治上堅定的工人干部。
張浩經常強調,工人干部、共產黨員,政治上要向上看,生活上要向下看,就是政治上要向覺悟高的人看齊,生活上要向廣大勞動人民看齊,要保持艱苦奮斗、艱苦樸素的作風,要保持普通勞動者的本色。這是張浩的名言,也是張浩的美德。
我們應該永遠牢記這些名言,永遠不忘工人階級的本色。在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中,更要牢記和實踐這些名言,才能成為“四有”工人,做精神文明建設的主力軍。
張浩對中國革命有許多重要貢獻,有不可磨滅的功勛。1942年3月5日1時45分,張浩在延安逝世了。噩耗傳來,全黨哀慟。毛澤東親獻挽詞:“忠心為國,雖死猶榮”。毛澤東和朱德、任弼時、徐特立以及楊尚昆等中央領導同志一起執紼抬棺。如此隆重,在黨史上是僅有的。張浩功勛卓著,永垂不朽!他的卓越的功績和風范,是表現在政治、軍事、黨建和工運等許多方面的。張浩精神,正是中國工人階級高貴品質和優良傳統的體現,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征程中,更有著不可低估的深遠的意義。張浩精神,是我國工人階級的傳家寶,我們要一代一代傳下去!英雄光輝,永照后人!
作者陳用文曾任全國總工會書記處書記、工人日報社社長,已于2007年10月19日去世。此文摘自《中國工運》1997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