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香
[摘要]初三化學復習課是整個初三化學教學的最后沖刺階段,也是初中三年化學知識的高度系統性總結和提煉拔高階段,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有較高的要求,教師如何通過一系列有效提問讓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對知識進行組織、整理和升華,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復習二氧化碳及碳酸鹽的性質”一課為例,說明在初三化學復習課教學過程中如何正確實施“問題鏈”教學。
[關鍵詞]初三化學;復習課;問題鏈
近年來,“問題鏈”教學已經引起了廣大教師的關注,“問題鏈”是教師為了實現某一特定的教學目標而設計的一連串的、環環緊扣、步步深入、由此及彼的問題,每一問都可以使學生的思維產生一次質的飛躍,它像一條鎖鏈,把問題和目標緊緊地連在一起,更像一根指揮棒,引導著學生的思維活動。
初中化學只學習一年,內容多而雜,復習的時間很短,在復習課中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有較高的要求,教師如何通過一系列有效提問讓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對知識進行組織、整理和升華,顯得尤為重要。在設計復習課的“問題鏈”時,教師通常既要考慮多而雜的知識點,又要考慮不同學生的思維水平,更要關注“問題鏈”是不是螺旋上升、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的,是不是具有啟發性和策略性。筆者以“復習二氧化碳及碳酸鹽的性質”一課為例,說明在初三化學復習課教學過程中如何正確實施“問題鏈”教學。
案例:復習二氧化碳及碳酸鹽的性質
教學過程:
環節1——創設教學情境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復習二氧化碳及碳酸鹽的性質,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可以用于滅火,老師今天要用二氧化碳點火。
魔術表演:用一根吸管向包有過氧化鈉的一團棉花吹氣。
問題1:棉花燃燒需要什么物質?
學生1:需要氧氣。
其實棉花燃燒了是由于棉花中的過氧化鈉和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反應生成了能支持燃燒的氧氣和一種碳酸鹽,同時放出大量的熱,使溫度達到了棉花的著火點,請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學生2板書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教師點評、討論配平該化學方程式的方法。請同學們回想我們學過的有二氧化碳參與的反應,寫出它們的化學方程式。
學生3板書化學方程式。
問題2:展示一瓶雪碧飲料,請思考,怎么證明雪碧中含有二氧化碳氣體?
學生4:將瓶口用帶導管的單孔橡皮塞塞緊,導管的另一端放入澄清石灰水中,輕輕搖動瓶子,觀察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問題3:請思考能否能用氫氧化鈉溶液檢驗二氧化碳?
學生5:不能,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氫氧化鈣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而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鈉,無明顯現象。
問題4:我們如何通過有明顯現象的實驗來證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確實發生了化學反應?
環節2——探究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發生了反應
探究活動1:將試劑瓶中的氫氧化鈉溶液(足量)全部倒入充滿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中,立即蓋好瓶蓋,振蕩,觀察現象。
學生6:我觀察到軟塑料瓶變癟,原理是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瓶內氣體減少,氣壓減小。
問題5:思考:上述實驗足以證明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確實發生了反應嗎?
學生7:不能,因為二氧化碳可溶于水,還可以和水反應,還需要將氫氧化鈉溶液換成等體積的水做對比實驗。
探究活動2:將等體積的水倒入充滿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中,立即蓋好瓶蓋,振蕩,觀察現象。
學生8:倒水的塑料瓶變癟的程度更弱,證明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確實發生了反應。
問題6:根據老師提供的試劑,還可以通過什么方法證明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確實發生了反應?請小組交流、實驗、記錄現象。
學生9:我們的方案是取塑料瓶中的溶液于試管中,加入足量稀鹽酸,觀察產生氣泡,證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了新物質——碳酸鈉。
學生10:我們的方案是加入足量澄清石灰水,生成白色沉淀,也可證明有碳酸鈉生成。
學生11:我們的方案是加入足量氯化鈣溶液,生成白色沉淀,也可證明有碳酸鈉生成。
問題7:同學們的方法都非常好,其共同點都是檢驗有碳酸鈉生成,那么除了老師提供稀鹽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鈣溶液這三種試劑,你還可以想到用什么試劑檢驗有碳酸鈉生成?
學生12:還可以加氫氧化鋇溶液或氯化鋇溶液,都能生成白色沉淀。
板書:教師將學生討論得出的方法記錄在黑板上總結證明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發生反應的方法。
表一:
環節3——探究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后溶液中溶質的成分
問題8:軟塑料瓶內溶液中溶質可能有哪幾種?
學生13:猜想一:只有碳酸鈉。 ? ?猜想二:氫氧化鈉和碳酸鈉。
教師:問題9:根據表格二的提示,你能設計實驗證明哪種猜想成立嗎?
表二: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展示實驗方案
學生14:加入過量的氯化鈣溶液,濾液中加入硫酸銅溶液,若有藍色沉淀產生,則猜想二成立;若無明顯現象,猜想一成立。
學生15:濾液中加入氯化鐵溶液,若有黃色沉淀產生,則猜想二成立;若無明顯現象,猜想一成立。
學生16:濾液中加入氯化鎂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產生,則猜想二成立;若無明顯現象,猜想一成立。
學生17:用玻璃棒蘸取濾液滴在pH試紙上,若pH值大于7則猜想二成立。
學生18:濾液中加入無色酚酞試液,變紅則則猜想二成立;若無明顯現象,猜想一成立。
學生19:將溶液中的碳酸鈉轉化為沉淀還可以加過量的氯化鋇溶液。
教師:點評,總結。檢驗氫氧化鈉選用的試劑只要能和氫氧化鈉反應,有明顯現象就可以了,碳酸鈉的存在會對檢驗氫氧化鈉造成干擾,我們要想辦法排除這種干擾,只能選過量的顯中性的氯化鈣溶液或氯化鋇溶液(鹽溶液),將堿性的碳酸鈉溶液轉化為中性的氯化鈉溶液,不會對檢驗氫氧化鈉造成干擾。
教師:請同學們思考:假如猜想二成立,你能將軟塑料瓶內的溶液轉化為氫氧化鈉溶液嗎?
學生20:加入適量的澄清的石灰水或氫氧化鋇溶液(堿溶液)。
環節4——構建知識網絡
問題9:請將二氧化碳及碳酸鹽的性質用網絡圖的方式表示出來。
學生21:展示知識網絡圖。
教師: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一個總結提升的過程,只要大家不斷的思考和總結,知識就會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希望每個同學都有收獲。
這節課以二氧化碳及碳酸鹽為研究對象,將核心知識通過若干問題構成的“問題鏈”設計成系列的學生探究活動,在解決一系列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通過知識的運用對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構建知識網絡,從而突破了傳統復習中對知識的單一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式學習方式,有效地發展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科學的思維習慣。
總之,在初三化學復習課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規律,能誘發學生認知沖突的有效“問題鏈”,將學生的思維推向高潮,使學生在復習過程中不斷享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并在探究過程中不斷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識,使知識的遷移和運用能力得到新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露萍.試論化學教學中“問題鏈”的設計[J].化學教學,2011,(3):6-10.
[2]李瓊.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實驗探究[J].新課程學習,2014,(8):6-7.
(責任編輯 馮 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