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輝陽
[[摘要]隨著教育的改革和不斷創新,教師的培養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而教師發展的根本是專業化發展。在新課程的要求之下,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研究機制是當前學校發展和教師職業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也是改變教學策略、為學生創造新型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方法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辦學單位提升辦學質量的緊迫任務。
[關鍵詞]校本教研;初中歷史教師;專業化水平;提升和發展
在新課程的要求之下,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研究機制是當前學校發展和教師職業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也是改變教學策略、為學生創造新型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方法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辦學單位提升辦學質量的緊迫任務。新課改要求教師的教學內容要有一定的改變,這是對教師知識儲備量的一個考查,提升初中歷史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是適應新課改要求的新做法。
一、校本研究概念及意義
1.校本研究內涵
新課程“校本教研”基本內涵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學校是校本教研的基地,促進師生共同發展是校本教研的直接目的。學校作為傳道授業之地,其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最大程度上對知識的吸收,因此,學校和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更加方便學生的學習。因此,校本研究的最終要求就是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教師所傳授的知識的接受能力,而其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師生之間增進交流和溝通,增強相互之間的了解,從而教師能夠量體裁衣,進行教案設計。
(2)校長是校本教研第一負責人,教師是校本教研的主體。校長應當第一時間了解新課標新資訊,并號召全部執教人員進行新課標的實施,而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是新課標任務的執行和實施者,也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關鍵性人物,教師的責任至關重要。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在執行校本研究時,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彌補自己的專業漏洞,以便更好地開展教學。
(3)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一部分學生在中學階段一直維持優異的成績,但升入大學卻不能適應大學學習生活,這就是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的表現。新課標的新要求中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是站在一個更高的視角進行人才的培養,這要求初中歷史教師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還要求教師能夠對學生起著很好的引導作用。
(4)學校與校外機構的合作是新課程校本教研成功的保障。有時僅憑學校的師資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一些專項研究專家或者校外教育機構的支持,一方面是專業教學內容的支持,另一方面是通過一些專門的教育研究機構對學生的心理特征進行分析,得出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使校本研究取得更大成效。
2.校本研究之于初中歷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意義所在
校本研究其最終目的是實現各科課程的改革,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業成績的效果。作為文史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也涵蓋在內,而本文主要是針對初中歷史課程以及歷史教師進行探討。因此,在校本研究的大前提下,初中歷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首當其沖,并且在校本研究中提升學生歷史學習能力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能夠拓寬教學的寬度,以至于教學內容不會太過于狹隘,并且能夠增強教學內容的整體性。我們都知道,歷史故事不是虛構,而是有著嚴密的因果關系,橫向和縱向上如若有知識漏洞,就很難將歷史事件聯系起來,這樣一來,學生也很難理解,因此,歷史故事的連貫性很重要,同時這對老師的專業性要求也是很高的。其次,提升歷史教師專業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學生的知識盲區。教師唯有提高自己知識的專業性才能為學生輕松解決疑問,這也說明現在的學生對知識渴求度的提高,教師也應該適應這樣積極的發展態勢,迎合當代學生的需求。最后,學生的主動學習應該多于被動聽講,因此,老師的教學方式的轉變也是決定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使學生更加偏向于老師引導,主動學習,而不是老師壓迫,被動學習,這也是新課標的明確要求。
二、如何在校本研究的大前提下促進初中歷史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升
1.教學反思
教師作為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能力素質提升的導師,要不斷反思自己,在變化莫測的時期,教師如若還是一成不變地進行教學,恐怕難以適應新課標的新要求。教書育人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學會自我反思,只有嚴格要求自己,讓自己日趨完美,才能將最有用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并且不斷彌補知識漏洞。教學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如若再倒退或者停滯不前,那都是教學失敗的表現,只有不斷進步、越教越好才是自我能力的彰顯。因此,課堂教學之后,歷史教師都要反思自己在教學上的不足,首先是通過自己對授課的反思,總結該講而沒有講到的內容;其次是根據學生的反應以及學生的疑惑來總結自己在知識上或者教學方式上還存在哪些不足,最后是通過長期的教學進行工作總結,避免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和自我知識的停滯,吸收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知識的運用。
2.尋求更多的學習機會
對于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學習無疑是最好的方法。歷史遺留下來的內容數之不盡,也不是在有限的生命里能夠了解完的,只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才能使自己的專業知識不斷充盈。通過學習交流等手段也可以收獲自己缺失的知識,抓住每一次學習的機會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學生負責,只有自己的知識能夠連成一個整體時才算達到專業化水平。
3.教學實施的載體——教學方式的改進
曾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大學博士兼大數學家給學生上課卻沒有一個學生聽懂他講的課,也沒有一個學生喜歡他的課,這是為什么?那就是教學方法的問題,不管教師的知識儲備量如何,最終都將用于教育教學上。歷史教師應將知識有效地傳授給學生,并讓學生真正接受。教學可分三個部分:一是教師的知識儲備量,也就是硬件設備;二是教案的設計,教師將要以何種方式進行教學,要實現進行備案;三是課堂講授,講課是最關鍵的在一個環節,前面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最后這一環節,因此,這是關鍵部分,只有在這一環節成功了,教師的教學任務才算大致完成。而在新課改的號召下,教師們也發現了傳統教學的明顯漏洞,就是學生的學習太過于被動,學生為了分數而學習,這不利于學生今后的發展。師生互動,教師由教育的主角退居次要部位,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主動性,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并其對其今后的發展起著積極的影響。
加強校本研究,促進初中歷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是新課標在實施之下帶給學生的福音,而對于教師則是一個挑戰。無論是對學生還是教師,這都是有益無害的。對于教師來說,提升了他們的專業化水平,使其教學更加科學和完整;而對于學生來說,學生無疑是最終受益者,將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動性,不僅能“學好”,還“會學”。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使學生在吸收知識時相對來說更加容易,因此,加強校本研究,對于增強初中歷史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是很有幫助的。
參考文獻:
[1]沈淑霞,李艷潔.初中歷史線板研究探索——以呼和浩特市二十八中學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0,10(10):133-135.
[2]丁喜林.加強校本研究,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J].探索教師教育,2010.09(1):134.
[3]羅海亮.初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科教文匯,2013,09(254):175-176.
[4]譚穎輝.中學歷史教師專業化發展新探[J].教師園地,2014(98):60-63.
(責任編輯 史玉英)endprint